地域文化项目库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

2022-04-07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

  作者: 张健 杨润青 丁程程 巨玲玲 齐丽  罗布卓玛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彼此交融却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丧葬文化更甚。对于浩瀚宇宙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十分短暂的,如同流星划过天际的那一瞬间。当人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他的下一代或者亲朋好友就会去祭奠以示思念,不管对于哪个民族来说丧葬都是相当重要和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承载着这一民族的信念。基于对丧葬文化的研究,我们小组通过采用访谈调查法,资料调查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有了更为崭新且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将对土葬、火葬、塔葬、天葬、崖葬、水葬、海葬七种传统丧葬方式进行历史及其习俗文化的介绍以展示研究成果。

  关键词:丧葬文化;宗教;习俗

  正文:

  一、土葬

  土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也就是说早在半坡文明中便可以找到土葬这一丧葬方式的印记,可见土葬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土葬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文明特点。起初的土葬大多重视厚葬,由于商代时社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厚葬的发展,绝大部分的土葬墓里殉葬品丰厚,土葬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到了西周时,为了符合周礼制的要求规范,殉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确的等级规定。直到战国末期,帝王陵墓开始兴建,典型的代表为秦始皇陵。汉朝时的土葬受风水墓地说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殉葬品彻底以物葬代替了人葬。随着魏晋南北朝的到来,受社会经济政治影响薄葬开始兴起。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土葬历史大概有几千年之久。

  要说人们为什么会最先采用土葬的方式,便大约要从旧石器时代说起。以我国汉族为例,首先,那时农业文明历史悠久,人们思想观念淳朴,在他们看来逝去的人入土才为安,只有将死者的身体埋入土下他们的灵魂才能得到安息与慰藉,才能够升天归灵;其次,我国汉族人民长期扎根土地,对大地有着强烈而浓厚的感情,天地合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他们认为是土地赋予了他们生命,死后理应回归土地;最后,土葬的发展也受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要想长留史册就要通过自己的墓葬来彰显,因此土葬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宗法政治的需要。所以说,土葬便逐步发展起来并兴盛甚久。

  经过丧葬历史文明长期的发展积累,土葬的丧葬仪式流程大概可以概括为初衷、报丧、哭悼、守灵、入殓、出丧、守孝七个环节。

  初衷,在亲人刚刚去世的时候,趁其身体还有余热的时候,给死者身体进行清理擦拭随后穿上新衣服,如果死者没有闭眼还需用手将死者的双眼闭上,也就是整理死者的容貌,面盖白布;报丧,在死者死后,家属需要派人带着孝布向亲友们通知死讯和葬期,如遇在外地的亲朋则需要及时返回奔丧吊丧,到死者灵前跪拜叩首;哭悼,来死者灵前奔丧的人要嚎啕大哭,儿女要披麻戴孝陪哭;守灵,死者的儿女要在棺材旁边端坐或蹲坐,白天黑夜都不能离开;入殓,就是将死者放入棺材的意思,大多在送葬的前一天进行;出丧,出丧当天是葬礼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一天,送葬队伍抬送棺材到墓地将其埋入墓穴,还需要在墓前烧纸,然后堆好坟头,出丧就算圆满结束了;守孝,大多需要遵从“七七四十九孝”的惯例,每间隔七天就要去祭拜死者,当祭满七个七天就算结束。

  尽管土葬历史悠久,更是我国丧葬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在新时期,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合理化利用,土葬也不在提倡,逐步被其他丧葬方式所取代。

  

  

  二、火葬

  火葬是我国丧葬文化中较为人熟知一种丧葬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将人的尸体用火烧成骨灰,将其安置在骨灰盒后埋入土里、挥洒在海域或天空中。火葬最先起源于印度教或佛教,此后世界各地纷纷流行火葬的丧葬形式,在二十一世纪后,土地资源逐渐紧缺,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我们开始提倡火葬的丧葬形式。现今在我国,火葬在我国的丧葬形式中占了百分之五十的份额,在日本火葬的比列高达百分之九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火葬是世界各地比较流行的丧葬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在某些地区有火葬习俗。

  

  现今火葬也是许多人选择的丧葬形式,人们选择火葬的原因有许多。有些人选择火葬是有个人原因,对于某些人来说,土葬这种丧葬形式过程过于漫长,而火葬更被看做成一种精简丧葬仪式的形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丧葬仪式过于繁杂,因此选择服务越便利。成本问题也是许多人选择火葬的原因之一,火葬的费用要低于传统的丧葬形式,尤其是选择直接火葬的形式,直接将遗体进行火化,没有任何形式的服务,因此,费用比较低。有些国家规定的患有传染病的遗体必须火化,以免疫情的散布。对于火化后骨灰的处理,也完全有着个人的选择,但有些宗教也有这各自的规定,例如罗马天主教,他们要求必须安葬或掩埋骨灰。

  

  对于火葬这一种丧葬方式,不同宗教的观点也是不同的。印度宗教中的印度教和佛教都主张火葬,因为在他们看来已经死去的肉体并不是神圣的,只是为灵活魂所攀附的工具。人死后,灵魂就会离开原先的肉体,并去获得一个新的肉体,那么原来的那个是否保存完好也就没有了意义。而对尸体的火化才能更有利于人的不灭灵魂脱离现实世界,更快的进入“另一个世界”即死亡的最终目的地。不同于印度教和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教内也充斥着对于火葬的不同看法。传统的基督教都是劝阻使用火葬,因为他们认为身体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人的身体能够复活,所以应该使用更加光荣和敬畏的方式去处理,传统基督教教徒认为火葬是一种异教徒的行为,是对身体的一种侮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瘟疫和饥荒造成了大量尸体不能及时处理,为防止疾病的蔓延基督教徒才不得不接受了火葬。对于犹太教来说,其对火葬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决抵制向妥协接受的转变。在现代,火葬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它的使用对于环境的影响既有益处也有害处。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土葬,火葬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缓解人类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火葬可以避免由于尸体腐败而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火葬也对环境造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破坏,在火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对人体和自然有害的排放物。综合来看,火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普及也证实着它是当今时代一种较为合理和可行的丧葬方式。

  三、塔葬

  西藏的吸引力不仅源自它的大好河山、壮丽风景,其文化更为这一地域、这一民族拢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藏族作为宗教色彩浓厚的民族,其丧葬文化也是中国丧葬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藏族人民相信灵魂的存在,他们认为肉体只是这一世的、暂时的,而灵魂才是永久的,所以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意味着一种别样的新生。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丧葬风俗之一,它十分少见但也是藏族人认为最为神圣的。塔葬作为藏族丧葬中最为高贵,是一种享有最高待遇和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又被称为灵塔葬。这一葬式并不是俗人都可以使用的,在藏传佛教的习俗中规定了只有高僧活佛才有资格使用,甚至资历一般的僧侣、小活佛都只能天葬或火葬而不可塔葬,这也体现着这一葬式的神圣。相传塔葬的起源是释迦牟尼圆寂后,在圣僧的遗体火化处人们发现了许多舍利子,人们把其视为圣物分别埋入“八大灵塔”中供奉起来,目前珍藏在布达拉宫。在后世,由于众多佛教信徒对于释迦牟尼的敬仰崇拜,人们把这些塔称作“灵骨塔”,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便被统称为“佛塔”。

  

  

  塔葬的流程十分繁琐复杂,要在死者遗体脱水后,把内脏从口腔或肛门取出来,用各种药物和香料进行处理,包括冲洗、灌洗以及擦拭等步骤,最后把它们用丝绸包扎起来,裹上袈裟,放入“塔瓶”之内。藏传佛教的信徒认为这一方法可以使尸体不会腐败,且皮肤仍然柔软如同生前一般。灵塔的种类也有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和泥灵塔,那么选择何种灵塔供奉也是有讲究的,要根据僧人生前的地位高低将其供奉在从高到低的金制、银制、铜制、木制或者泥制的灵塔之中,以便永久保存。塔葬具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是将活佛火化后的骨灰放入灵塔之中。第二种是把骨灰盒或者部分死者遗骸比如股骨、肱骨、头盖骨等放在灵塔的“塔瓶”之中供奉。第三种就是上面所说的,把经药物、香料处理过的尸体放入“塔瓶”,也可放入死者的生前用品。藏族塔葬的形式又有尸塔式、灰塔式、土塔式之分。尸塔式是比较隆重的一种,也只有极少数的高僧、大活佛可以使用。是用盐水将尸体表面擦拭干净,在其风干后涂上贵重药物,放入金制或银制的灵塔中保存起来,以便接受信徒的朝拜。灰塔式是要把尸体火化后留下的骨灰放入金灵塔、银灵塔之中留作长久的纪念,但这种形式一般也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能够使用。土塔式和灰塔式一样都是存放火化后的骨灰,但与灰塔式不同的是,要把骨灰放入木匣或瓦罐之中,然后将其埋在山顶、净地或者家中楼下,坟墓的形状像塔。在塔葬进行的过程之中,有的灵塔之中还会被同时放入一些经典书籍,金银财宝或者珍贵的佛像和法器,便于纪念、朝拜。

  对于现在来说,塔葬已经相对比较普遍,不再是佛庙里得道高僧的专属安葬礼仪,而演变成为一种比较环保的葬法。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我们也能够处处看出其中所反映的宗教观念,随着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逐渐包容开放,我们对待不再是恐惧害怕,而是以平静的态度接受这一自然规律,就像塔葬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一种更接近生命轮回的纪念形式。

  四、天葬

  天葬,也叫天葬礼,此处所说的天葬主要是西藏至今流行的天葬之礼,西藏除最广泛天葬外,还有土葬、水葬、塔葬、树葬等丧葬方式。天葬,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觉得很残忍,但对于藏族来说这是一种神圣而值得尊敬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人会选择天葬,对于一些僧人或者有传染病的人他们大多选择火化。下面将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根据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中所形成的这其中包括天葬,在古老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的天葬”或“自然环境的天葬”。根据藏文化历史中的记载,在历史中记载,在公元7世纪以前就开始流行天葬这种习俗。根据历史书《红史》中的记载: 古时候苯教把世界万物划分为天 地以及地下,之中天神占尤为重要的位置。天葬开始的实施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古印度文化等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在藏文典籍中也有关于这一方面内容的记载,并且确切地说明天葬之一习俗,早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从印度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期间时,大力地推广天葬这一丧葬习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诵经超度。从而佛教教徒们认为把尸体贡献给秃鹫,这是一种功德,能够赎回生前所犯的错误,同样也利于这一灵魂的转世和解脱,从而认同了从印度传回来的丧葬方式,开始在藏区被大多人所普遍地接受。对此,人们还有别的看法,说是因为西藏的地理环境的位置,认为西藏海拔高 气候冷导致出现冻土层,因地壳坚硬而难挖掘导致难以棺葬,从而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这一种丧葬形式。又根据另一种看法是天葬这一风俗与藏传佛教教义相吻合。

  

  就是在人去世的那一天,亲朋好友不能大声地哭泣,因为根据我们西藏的传闻来讲,哭声越大,死者在前往天堂的路上越困难会遇到暴风雨的阻挠,其次,我们在家中必须要点燃油灯,燃油灯为死者照明前往天堂的路,如不点则路上一片乌黑,去往天堂路就不好走。然后我们会在家中请喇嘛算卦,根据死者的生肖属相来决定他送往天葬台的日子同时也算出喇嘛在我们家诵经的天数,其中包括七天或者四十九天,在这时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听喇嘛的。首先我们要在死者的口腔内塞满糌粑和酥油,然后把死者的尸体用哈达给包裹起来,不让尸体见光,(记得在我小时候 有个人去世后,算出来的卦象就是把家里所有的门上都需要挂布,不让其见光),然后我们要在家中做燃油灯,点燃油灯的数量非常多将近点一百多,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点就是喇嘛在家诵经期间。同时在自家院子中点大浓烟,那个浓烟白天不能停要一直点,但晚上就不能点了。然后我们要拿糌粑 酥油 红糖等这些放入一起就捏出类似圆锥的形状,在圆锥尖尖图上红色的燃料(可以吃),将其东西同水果糖果等放入袋子分发给挨家挨户,通常大家都不会选择吃 而是喂给自家的牛,如果有人要吃首先要在自己心中默念三遍“嗡麻尼叭咪哄”这段心经,也就是望亡灵安息。 喇嘛在家诵经完后,我们要把尸体送往天葬台,在此尸体运输过程中的人必须是男子且相同属相的,但不能是属相相克的人去送尸体,同样衣服不可以穿亮色的。把尸体从家门运输时,我们必须要在路的两边撒白色的粉,寓意就是给死者铺往天堂的路的意思,同样在背死者的尸体时也有讲究的。到达天葬台后(女性是不能去天葬台的),我们把尸体送进去交给天葬师,天葬师首先会诵经一段时间,然后开始解刨尸体,从四肢,头皮开始解刨,秃鹫们会聚集到天葬师旁边,等待着天葬师抛尸体。有传闻说,如果尸体被秃鹫吃得干干净净,就代表死者生前行善积德,表明灵魂已经升入天堂;与之相反,不被秃鹫食用就代表死者生前犯过滔天大罪,灵魂很难转世,家人就痛苦不安,接着要请喇嘛念经做法,为死者超度。秃鹫们吃完肉后,就剩的只有骨头,天葬师将骨头剁碎其中混入糌粑,再把它喂给秃鹫。在这一地方没有男女之别没有老少之别,最终大家的归宿回馈给大自然。

  

  从西藏传统意义上来说,天葬是人在轮回过程中回到天堂的一种方式,是整个藏地丧葬方式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从自然意义上来看,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来于自然,归于自然,不管用什么方式丧葬,都是归于自然,都在本质意义上没有多大差别;相比火葬来说,天葬的回归自然大约更具自然意义。

  五、崖葬

  崖葬这一种形式,它的丧葬习俗是将木棺放置于悬崖峭壁上,崖葬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崖葬是将棺材放在崖壁上凿出的洞穴或将棺材放在插在崖壁上的横木上。崖葬分为悬棺葬和崖洞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就是悬棺葬,是在亲属入殓后,将棺材放置于位于崖壁上的木桩上,而悬挂崖壁通常非常陡峭,非常危险,没有人可以攀登,这种悬棺葬的形式流行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悬挂的位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尊敬。

  

  悬棺葬所被发现的地区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这能够体现出悬棺葬选择的地点必须是依山傍水的地方,我们由此可以得出悬棺葬可能产生于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关于悬棺葬的起源,我们也可能从历史文献或古迹中去探索其中的线索,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福建、江西等地是悬棺葬产生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古代越人的习俗。从古代文献中说明,我国古代越人所处的地方是依山傍水且地势比较险峻,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都是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的。古代宗教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死后人的灵魂是去向另一个世界,创造出人死后的极乐世界,认为人死后也存在这属于他们的社会生活,因此,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于灵魂生活中。因此,古人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他们认为虽然人的身体已经死去,但人的灵魂仍然存在,他们认为死去祖先的灵魂与原先的社会关系仍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去世的人们仍然还存在于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丧葬的起源和原始人所坚持的灵魂观以及他们对于灵魂不死的信仰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悬棺葬是古代越人的丧葬习俗,船是古代越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福建武夷山的船棺是我国现今为止最为早的悬棺葬的葬具,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也能够发现以船棺为葬具的悬棺葬,悬棺葬还有许多种葬具形式,例如闽北江河等地区,这些都为我国考察古代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古迹资料。悬棺葬的出现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题,这些棺材是怎样被放置于如此高的崖壁上去的。以古代那时的条件根本没有我们现今的便利,那古代人是如何将棺材放在如此陡峭的崖壁上去的,至今这一个难题我们仍然还没有答案,希望在未来能够回答这一难题。

  崖葬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崖洞葬,崖洞葬就是将棺材放入天然崖洞的一种形式,这是崖洞基本都是在山腰或山脚,离周围的村寨比较近,而且崖洞葬与悬棺葬相区别的是,崖洞葬的选址相比悬棺葬要容易的多,都是选择在比较容易进入的地方,但不乏有些崖洞葬的选址仍然选择在悬崖峭壁上。崖洞葬是古代苗瑶族的一种古老丧葬形式。崖洞葬是以一氏族为中心,葬于同一地点,苗瑶族人认为维持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他们认为所有人都不能脱离原来的血缘氏族,其实这一点与悬棺葬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认为人死后都与先前的群体还存在这十分亲密关系,因此,在死后苗瑶族人将同一氏族的木棺放置在一起。崖洞葬发源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如湖北等地。

  其实古代如此繁多的丧葬习俗,都是对那一时期人们所持观念的一种反映。不管是悬棺葬还是崖洞葬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灵魂的崇拜,他们对于人们死后的灵魂并不是惧怕,而是崇拜,他们认为敬畏这些灵魂或祖先,能够保护他们,保佑他们的生活。古人认为其死去的灵魂并不会离开脱离原来的居住地,他们的灵魂也同样与原有的社会群体保持原有的关系,因此会将他们葬在一起。他们认为将祖先的木棺放置于悬崖峭壁上才能避免受到野兽等的袭击,使祖先的灵魂得到安息,能够保护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

  

  六、水葬

  水葬是一种有着传统和古老文化的殡葬方法,是众多传统丧葬习俗之一。水葬主要存在于一些东南亚国家,还有印度、日本、澳洲少数地区和非洲的一些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所采用的一种丧葬方式。水葬在中国流行于藏族、羌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汉族少数地区也有水葬这一丧葬方式例如云南省内的一些地区和中国的部分沿海地带,在沿海地带大部分是将棺椁放置在海滩上或者利用潮汐来实行水葬。汉族的水葬习俗在南宋时期是有所记载的,范缜的《东斋纪事》日:“凤州贫民不能葬土者,弃尸水中。"这个习俗在当时有很多不利之处,所以在后来的各个朝代都曾被强烈要求废除过,于是水葬在汉族是逐渐消亡的,时至今日仅有少数地区有此习俗了。因为日本是岛国,四方环海,所以在日本,水葬的主要方式是将逝者的尸体装在罐状容器中然后将其投入江河湖海中,像漂流瓶一样任其漂流,因此这个罐状容器又被名为“舟”。在印度的一些贫穷地区,很多穷人没有经济条件去支持他们为逝者提供火葬仪式,还有那些突发意外状况或者感染一些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都实行了水葬。他们直接将尸体扔进恒河任凭尸体漂流,印度人们也认为恒河可以洗涤死者的罪孽,从而可以使他们的灵魂升入天堂或者进入极乐世界。

  水葬的来源有很多缘由,其一便是水是生命之源。水葬,顾名思义,水葬的方法就是将死去的人们的遗体投放于江河湖海之中,从而使死去的人们与自然相融,成为自然中的一份子,回归自然之道。水的含义一直被定义为所有生命的源头,作为生命之源,水被人们寄托了对过去和未来众多的美好遐想和期盼。如果细心观察,我们能发现很多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和古老的传说都将浪漫和水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水神、海神都和幸福、美好联系在了一起。基于此,在为逝去的死者举办丧葬仪式时,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水,因此水葬其实也是人们对逝去的人的一种祈福和祝祷,希望逝者能够早登极乐。

  此外,水葬还受到一些地区特有的原始宗教的影响,例如在西藏地区的不少地方,远古的苯教和水葬的一些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尸体投入到水中祭祀水神或者河神,又因为后来兴盛的佛教和苯教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水葬在西藏地区也就顺其自然的流传了下来。其实西藏地区比较流行水葬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且人们深居高山峡谷地带,不适合天葬也缺乏火葬所需的燃料,而常年冰冻的土地又限制了土葬的实施,基于此,常年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便成了逝者最好的归宿,这也是水葬在西藏较为流行的客观因素。因此,不管是主观能动性还是客观条件,水葬都是符合高原地区的传统的。藏族人民为逝者举行水葬仪式,没有过多的害怕,也不过度悲伤。生老病死在这里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相信,灵魂已经去了天堂,肉体也有了最佳的归宿,一切都源于他们对大自然古老而朴素的敬畏,藏民相信,只有去面对死亡,才能像他们那样,纯洁而坚定地走完向死而生的人生旅程。

  常规的水葬通常被分为漂尸式、投水式和撒灰式三种丧葬仪式,每个方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是漂尸式:漂尸要求逝者必须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尸体,所以在保持尸体的完整性后,人们把尸体用白色的布包裹好,在白布上面放上很多的花或者哈达来装饰,这样可以寓意美好,然后把装饰好的尸体放在用竹子或木头制作而成的小船上,将小船放在水流比较合适的地方,让尸体随着小船顺着水流漂流远走。

  再者就是投水式:投水式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整体式和分尸式。整体式主要存在于羌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中,人们如果选择保持尸体的完整性去投水的话,便不会去用刀分解尸体,而是会把逝者的尸身用白布包裹襁褓的婴儿状态,然后装在专门制作的麻袋里面并封号口。可是尸体一般会漂浮在水面,所以他们为了让尸体能够沉入水底,便会在麻袋里面加上一些重的石块或者绑上一些重量大的物品,然后投入水中沉入水底。另一种分尸式,顾名思义不会保持尸体的完整性,而是让逝者的头部触碰到膝盖部然后用绳子绑好固定,再将其双臂插入到膝盖骨下面,这样逝者便呈现出坐姿,司葬者将其背到河边,采用特殊的香木小刀肢解尸体,然后将其投入水中进行丧葬。将尸体分解,然后将分解后的尸身和拆散的棺椁一起投入水中分尸式在基本上流行在藏族,他们那里的古俗中分尸式水葬主要是用于那些不幸夭折的婴孩和感染疾病去世的人们。

  最后是撒灰式:人们会先为逝者举行一次特定的丧葬仪式,也就是为逝者诵经超度,然后将逝者的尸体送去火化,前面的步骤和土葬的方式相近,火化后的骨灰由逝者的亲人撒入江河湖海中,这种撒灰式丧葬法类似于现代所提倡的绿色殡葬——海葬,即把逝者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中,回归自然。

  七、海葬

  海葬,可将死者直接沉在海中,或是将骨灰即火化后的尸体撒入大海。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海葬都是将骨灰撒入大海。这种丧葬方式不仅冲破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以自然之灵结束人的一生。而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

  (一)海葬的起源与发展

  海葬内涵丰富、历史久远,北欧地区海盗人群为其起源地区和发起者,这是在大海上的一场沉重而又充满哀伤悲痛的仪式。海葬由最初的简单仪式:以船载尸,风帆飘扬,伴随着落日的余晖,在海上漂游。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被军队使用,比如一些军人死亡时便会采用海葬的方式。这一形式的流程如下:时间为日出与日落前,由于战况不同,举行的时间也各有差异。在包殓好之后会在上面绑上重物使其可以正常漂游。传统的海葬仪式还有长鸣的笛声,伴随着军旗降半。

  在我国,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呈开放趋势,殡葬改革也得到了发展与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海葬的殡葬方式渐渐大众所接受,解决了埋葬骨灰占地费钱的情况,节约了丧葬成本。

  在日本诸岛,据民意调查,愿意在去世后采用海葬的方式的人数呈增长趋势。按此比例整整高出了2倍左右的数量。 而主要原因也和经济发展有关,土地价格不断增长,墓地价格也与年剧增。在日本大都市里,价格已经涨成天价,令人望而生畏。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海葬也与回归自然的新观念重合,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思想观念。

  (二)海葬的优点

  1.减少疾病传染概率

  尸体在火化燃烧后产生的物质,是无机物并非有害物质,因此并不具备污染或传染的可能性。并且由于高温杀菌,使得有害病菌无法存活,从而减少传染性极强的病菌传播。

  2.减少回流量

  海葬的选址也是需要思考研究的。基本选在水流大,动力强的地方,因为这些地址可以减少回流,更加卫生。而每年撒入海洋的骨灰和进入海洋的泥沙相比是极小的量,可谓小巫见大巫。因此海洋有足够的稀释能力。

  海葬在照顾到大众的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具有多种优点。在8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的高温燃烧下,有害病菌会被完全灭活,从而有利于健康发展。为了更好的保障环境,卫生检疫部门都会对其进行检验,避免不良情况发生。

  (三)海葬的缺点

  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是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但海葬无法保留亲人骨灰,无法进行扫墓与祭奠,会导致传统的一些习俗和文化丢失,甚至会与传统的人们的思想相斥,无法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网上祭扫,虽然骨灰撒入了海里,但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却不会消失,会在每个人心里长存。家属思念已经故去的亲人,希望能有机会祭奠亲人。为了满足这部分人们的愿望,网上祭扫便可以更加方便祭奠,因为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在网上登记墓地,寄托哀思,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八、结语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笔亮丽的点缀,更是人类文明中璀璨的一部分。尽管时代在变迁,但丧葬的仪式感无论是对死去的亡魂还是对在世的亲人来说都是彼此安慰的最好方式。那么我们正确对待传统丧葬文化,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当今丧葬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0页。

  【2】陈华文:《丧葬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