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以护国隆兴寺为主题的中国寺庙的研究

2022-04-07

  以护国隆兴寺为主题的中国寺庙的研究

  作者:孙萌斐 单晓雨 肖琳琳 赵培铭 胡琳琳 史先艺   

  摘要:佛教自西汉以来就被引入中国,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佛教不仅发展成为中国当代中国文化四大宗教家族中非常重要的分支成员,而且为维护中华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命运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以及世界佛教传统文化的不断进步,作出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重要国际贡献。作为中国当代传统佛教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重要艺术载体,中国佛教建筑寺庙也成为当今中国现代公共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艺术类型之一,在公共建筑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引领作用。

  关键词:护国隆兴寺;寺庙建筑;佛教

  那中国寺庙建筑有什么特色?它的建筑理念又是什么呢?我们组带着这个疑问去护国隆兴寺进行了探究。佛教文化具有渊源的历史,如果不进行提前的了解学习,那么去了参观的地点之后就相当于走马观花, 因此在去参观护国隆兴寺之前,考虑到它是佛教圣地,在穿着、言行举止方面很有讲究,所以我们提前进行了准备工作。

  首先,参观寺庙必须衣着庄重。寺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所以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而衣着就是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去寺庙_上香拜佛,一定要衣着庄重,不能裸露四肢,男女老少在进寺庙之前,都应该注意下自己的着装,这是一种尊重。

  其次,参观时要注意进门礼数。光是进寺庙的门,就很有讲究,只有走对了顺序,才是好事。寺庙的门一般分为左门,中门和右门,据说开过光的寺庙是有十三道门的。中门是“遁入空门”的空门,游客是不可以进的,只有出家人才可以从这里出入。去寺庙参观的话,一定要从右门进入,左门离开。在进门时,先迈哪只脚都有讲究!一般而言,男子要先迈左脚,而女子则要先迈右脚。还有一点就是,在进门的时候,万万不可踩门槛,这是很不好的。

  最后,要注意磕头事项。烧香拜佛,自然少不了磕头,但磕头这个动作也隐含了很多将就说法,不可以每次都用头撞击地面磕头,而且磕头的姿势动作也很讲究。你需要双膝跪在坐垫上面,双手合什,手心中间留有一定的空隙间隔,然后紧接着把手举过头顶,向下到嘴边稍作停留,可以许下心愿,再往下到达心口,默念,然后把双手张开,掌心往上,上半身伏地拜倒,额头往下磕头,重复动作三次即可。

  大概的掌握了一些关于寺庙的建筑特色和固有的一些特点,因此在护国隆兴寺考察阶段,我们带着目的去游览,这个过程也是比较顺利游刃有余。以下是我们提前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

  二、护国隆兴寺的历史简介

  (一)护国隆兴寺——铭记追溯

  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采取“削藩”的政策。但是此项政策使朱棣感到十分不满,燕王朱棣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以“靖难”为名,召集兵力向南京政府发起战争,而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多,被称为南北战争。

  燕王朱棣斩将过关,但是却卡在了山东境内。他连发两次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两场败仗,第一场败在济南,他在济南辗转三个多月都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突袭。第二场是败在东昌,就是在这儿,与我们的主题有了联系。朱棣在此又被打败,因躲在桥下才得以幸存。最后他向北逃,休养并整顿兵队,在第二年春天,转而攻打南京。

  从记载可以知道,这场战争是朱棣和盛庸想要争夺皇位而产生的,但是对于城中百姓来说是比较幸运的,因为盛庸打败了朱棣率领的不部队,从而百姓才能免遭伤害。

  这段文字用白话文解释说来便是朱棣在东昌被打败且惨遭活捉的事情。不仅是文字还是流传的说法,都有着他差点被捉住的传说。而他之所以能躲过一劫,是因为他被甩下了马,恰巧甩在了桥下。然后,他便躲在桥下,躲过了追兵。但是在他躲避的过程中,他的护卫因保护他而被杀害。后来,他登上皇位,出于感恩之心,将这所寺庙命名为护国隆兴寺,石桥命名为白玉桥。现在这座桥,大家去古城游玩的时候就可看到,就在古城里面,距离寺庙也很近。

  在此,可具体说说朱棣是如何逃脱的。文书记载,朱棣攻打东昌时,盛庸率军抵抗。在战争开始之时,燕王想要攻打盛庸的左翼,但没有成功。然后他又坚持攻打中坚,但却中了盛庸的计谋,被盛庸的军队重重包围。就这样,盛庸的军队与燕王的军队互相残杀,争斗了整整一天,双方兵队伤残十分严重,朱棣仍旧被包围。就在这时,燕王的救兵前来支援,燕王才得以冲出包围。但是由于燕王大战了一天,十分疲惫,在他走到一座石拱桥上时,敌军追来。燕王的救兵前去抗敌,他继续向北逃。在桥中央时,燕王的战马也因疲惫将朱棣甩了下去。但是此时敌军已经追来,朱棣只能趁着黑夜躲在桥下。在此桥上,敌军斩杀了他的大将,而后返回城中。直到这时,他才敢从桥下出来,逃向北方。关于这段民间的说法,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翻阅。

  在多年的战争以后,朱棣最终成为皇帝,他登上皇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封赏。在那时,他想起了为救他性命被杀害的朱能,朱棣特地封赐他为荣禄大夫,并嘉赏多种称号。另外一个因保护朱棣被杀的张玉也被追加了封号。

  (二)、护国隆兴寺——古迹重建

  

  聊城护国隆兴寺占地面积较大,约一万平方米左右。其以中轴线依次建设各种宝殿,如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此外,还设有生池、山门等。各个建筑之间通过回廊串联,且僧侣生活区、信众活动中心与游客体验区基本对称。在我们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时,护国隆兴寺还没有完全恢复建设,但是在聊城市的努力下,护国隆兴寺将在不久之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如今的社会,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修复护国隆兴寺,对于人民关于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的向往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聊城恢复建设护国隆兴寺的工程,在其过程中,既关注佛教的相关理论,也关注本座城市的文明建设。不仅为佛教界做出努力,也为聊城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聊城市非常重视这项工程的重建,市政府以及与宗教相关的部门都十分重视并对此项目加以指导,他们将根据相关资料与完成速度以及善款到位情况对工程进行施资,以加快寺庙的建设速度。

  聊城护国隆兴寺恢复建设之后,体现的格局模式为南北四进院落、东西三排跨院。但其总体仍体现传统寺庙应有的结构与模式,体现了古人关于步步登高的向往而建造的格局以及关于风调雨顺的向往而将建筑体现出环山抱水的风水。在寺庙建设完成之后,这些建筑将以精细雕刻以及几乎完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人丰富的思想文化,又展现出庄严、严肃的宏伟气势。而且,聊城注重于真材实料,讲求务实务真,按照古法建造,体现传统画法,并创造与众不同的创新手法。

  (三)护国隆兴寺——建设意义

  北方著名的几大皇家寺院,聊城的这所寺庙便位居其中,而且其在佛教界还有着较大的影响。铁塔作为寺院附属,不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关于这所寺庙的恢复建设,对于佛教界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聊城来说也是一件大事。它的恢复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护保存优秀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聊城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强有力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佛教寺庙设计理念

  佛教自西汉以来就被引入中国,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佛教不仅发展成为中国当代中国文化四大宗教家族中非常重要的分支成员,而且为维护中华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命运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以及世界佛教传统文化的不断进步,作出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重要国际贡献。作为中国当代传统佛教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重要艺术载体,中国佛教建筑寺庙也成为当今中国现代公共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艺术类型之一,在公共建筑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引领作用。

  回望中国宗教建筑历史,每个不同历史时代的中国宗教建筑都相当应该同样带有自己相应或与其对应的特殊历史时代特征。这与宗教建筑艺术审美的不断发展变化、建造过程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材料的合理性和选用都应该是同样具有必然的密切的相关联。中国佛教中的寺庙也不单一一个例外,既有普通中国宗教建筑的一般特殊时代特征,又十分明显具有现代传统中国宗教建筑的独特性。当代关于中国佛教寺庙对于宗教建筑设计创作的艺术审美价值理念主要认为可以从宗教建筑艺术审美中的价值评判取向、空间组织这两个主要方面综合进行的并加以具体化的阐述。

  当代时期中国佛教寺庙的一个整体空间审美体验价值主义取向较之于古代中国寺庙建筑有着较大的的发生变化。有些当代中国寺庙整体建筑设计以幻空、静寂为主的整体空间审美体验价值主义取向,致力于重新深度还原当代中国传统佛教的本来面目;还有些当代中国寺庙整体建筑设计以打造精工精艺高技、视觉传达美和艺术冲击力强等作为整体审美价值目标,特别是,目的是更加注重真正体现个人空间的社会审美生活体验,重新审视个人空间在建筑美学中的社会生活体验的内在价值。"'我'和'物'之间的界限在禅宗'空'思想中也被混淆了,禅宗'空'思想指的是传统佛教中最庄严、最神圣的事物,它们只存在于另一边的世界。所有人都拉回了此岸真实感官世界。"总的来说,当代时期中国佛教寺庙室内整体建筑的一个整体空间审美价值取向及其价值体现主义审美取向仍然应该是完全性地建立在"人间佛教"的整体审美价值基础上,注重真实体现展示个人与空间社会群体的空间审美体验价值主义取向注重体现与展示个人空间社会生活审美体验的结合审美价值丰富性,室内外寺庙建筑审美环境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的审美禅意。

  空间组织是佛教建筑的主要灵魂,也是佛教建筑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功能对象。佛教寺庙在具体进行建筑空间组织的设计时候,首先也就需要同时满足佛事宗教文化活动的各种功能性结构要求。寺庙建筑整体内部建筑的美观性与外形对于一座建在寺庙里的整体建筑来说也是极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一种纪念性与意义郁郁葱葱的小黄花无非指的就是一佛般若,青青绿绿黄花翠竹之中总是映着佛的一切法身,让整个寺庙空间与整体人们的性行为互相产生关联,让整个人们的潜意识与社会自然互相产生关联,设计上尽量还是能够注意屏除一些华丽化的建筑色彩与复杂化的装饰,企图借此花来传达简朴的一种身心禅意与清净佛况味           当代中国寺庙往往对这种建筑空间形式的艺术表达更加密集,往往需要运用现代主义的建筑表达方式,结合抽象或具象的表达与禅宗建筑空间设计元素相结合,以增强其艺术吸引力。例如,上海浦东塘镇的杭州国庆寺,利用这种现代建筑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达到强烈艺术气场的寺庙空间设计氛围,既舒适又简约,有时又庄重又干净。

  四、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结构

  佛教缘起论视万物为因缘和合而生,传教也讲究契理契机,其中也包含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目标对象和客观条件确定实施方法的原则。两者相当契合,佛教一般用”门庭设施”比喻接引教育学佛者的方法,恰好就是用建筑做比方。现代建筑原理和佛教传统都认为,应该根据佛寺所需要的修行具体功能来确定建筑的规划设计。当然,由于经济、技术等客观条件所限,实际上建筑并不总能完全满足修行功能需要,所以也存在大量修行功能需适应建筑条件的情况。”修行功能-佛寺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

  一般来说寺庙大多是坐北朝南,三个大门朝南打开,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寺院不可以正正好的对着南边,有点朝东南或东北的方向。寺院的整体布局大都是天王殿,中间的殿里面供奉着弥勒菩萨,通常布袋笑弥勒比较常见。寺庙的装饰主要能突显佛法的庄严,让人内心寂静,而能契入佛法就可以了,这是总的原则。可以在房子外边种上树木,这种对称的布局设计带给人淡雅复古的别致美感体验,再加上灰黑色的房顶搭配上红色的复古砖墙背景墙设计独具美感,让人倍感清新活力。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寺院是以塔的形式存在的。中国的古建筑大都将就对称美,也就是把所谓的主建筑放在对称线上,次要的建筑物大都分配在对称线的左右两边,总体的设计分布很清晰,屋子排列的整齐有序,寺庙也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这一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寺庙对外宣扬理论知识,把自然追求作为最高的境界和最后的目的追求,在寺庙的建筑里面穿插了一些园林的风格,达到了人和自然界之间和谐共处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寺庙大都建在山上的原因。寺庙的结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一)、寺院的总体功能结构

  根据已有的关于佛教建筑的历史以及调查,我觉得修行方法一般根据原有的方法,不会做太大的改变,因此,佛教寺庙一般有以下几种结构:

  1、佛殿:僧人进行早课,朝拜,祭祀的主要场所

  2、禅堂、念佛堂、法堂、经藏:具有佛教的藏书,进行研修的地方,是比较严肃的地方

  3、僧察:僧人进行日常活动和居住的地方,因为僧人的生活和研修几乎密不可分,因此地方也十分不同

  4、奇堂和香积厨:是进行一日三餐的地方,因为要求不一样所以和普通的饮食不一样

  5、客堂、客寮: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但由于古代僧人的纪律要求严格,这种地方一般形同虚设

  6、园林:是寺庙中的湖泊,树木,山体,形式没有具体形式,可以变化多中形式

  如前文所述,早在唐代道宣所撰写的《抵谊寺图经》和《成坛图经》中,已经绘制了当时理想形态的寺院布局。除了唐代城市建筑形态对其的影响,我们可以发观,其功能是相当丰富和务实的,并且有清晰的分区布局,这与明清佛寺几乎只强调中轴序列的形式有本质不同。按照功能解读,可以分为:

  1、南部西侧接待区:包括十二种类型信徒学、不同类型佛法的分类型学院,有凡夫禅寺、外道出家、无学人问法、字人住止听法、字人十二因缘、学人四谛、缘览十二因缘、缘觉四谛、菩萨十二因缘、菩萨四谛、他方三乘学人八正道、梵王天王魔王帝释等字院,这是一个占到近四分之一面积的庞大接待功能。

  2、南部东侧祭拜区:供养龙王、魔王、大梵天、诸仙、大千世界力士、他方菩萨、他方诸佛、他方白衣菩萨、文殊师利、居士、比丘尼等院,这是通过供养获得经济收入的“生产”部门,也占大概四分之一。

  3、北部外国种种丰富的服务功能:流厕、浴坊、佛病和圣人病坊(可能是僧俗两类的医疗设施)、四天王献佛食坊、佛衣服、佛洗衣服,僧家净人坊等为信众服务的功能;佛油库院、佛香库院、佛经行所等为佛事活动服务的功能;佛李和藏书等研究功能:医方、阴阳书籍、书院、论院、持律院、成坛院,修多罗院,

  4、大概也占四分之一的中心佛殿大院:七重塔,东西钟台和成坛,带两侧楼台的大佛殿、第二大佛殿、三重阁等。

  接待、祭拜、服务、研修等主要分区皆具备并各成大区,而到明请以降,佛寺主体已经成为了一个模式,中间主体不变,两侧辅以其他殿字,僧人服务建筑一般不作为正式部分纳入序列结构,常常偏居一隅并无国定位置。而当代佛寿的建设,很有可能要找回隋唐建筑布局的功能理性和人本传统.

  (二)传统佛教寺院功能结构的演变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唐宋和明代的禅寺图解表明,禅寺的抽象建筑布局和禅泉寺院东西两序“在人事组织结构”在终极上是统一的,对照东西两序的结构还可以看出:

  1、禅寺的人事结构不但适应基本的职能分工,也符合教义的真俗二谛的真理观,其主体结构是二元关系,而不是一中加两边,这其实和后来的寿院结构是相当不同的,唐代由于不立佛殿,强调法堂也就是强调僧人自身的作用,中轴线上以人为主,所以虽分三列,仍是二元并峙关系,与寺院人事组织同构。

  2,人事结构受制于实际功能,基本是稳定不变的,但建筑物却因观念而改变,而且连方文也被迁移到外围,建筑布局改变的背后,是偶像崇拜的兴感。

  3、从现代人本主义角度来看,佛法僧三宝里,只有僧才是最根本的,前两者都是僧的创造物。在百丈的眼里,也是如此,但封建社会的发展,却促使僧的地位日渐衰落,而整个寿院几乎都以佛殿轴线为中心,从两序的人事关系,到三轴并列,再到中轴独大,表现出唐代以来传统寺院信仰的发展方向,以及寺院形式与其功能结构的脱节。传统寺院布局在功能上不适合现代社会,这也是原因之一。功能主义基础上的佛教建筑设计策略

  五、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智慧

  观察中国近几十年的新建筑,特别是一些公共的大型建筑,就能发现这其中混杂着各式各样的风格和样式,然而佛教建筑却完全与混杂的风格样式所隔绝,它从历史中寻找灵感,因而产生了许多唐代风格、宋代形制、明代规范的仿古寺庙。恍若一夜之间,在过去千万处遗址上,不约而同地冒出来。当代中国的寺庙,由此保持了自己特有的清净和庄严。或许这正是佛教智慧的高明之处,或许这也是当代佛教智慧的局限。

  首先,寺庙建筑的材料。一般认为,中国善用木,西方爱用石。大致而言,这是不错的。但如果将这一所谓定论,用于当代寺庙建筑的不二法门,悖论与混乱就难以避免了。这是因为,当代建筑的基本材料,早已既非木也非石,而主要是钢铁、混凝土和玻璃,中西概莫能外。这样一来,坚持固守传统而刻意仿古的当代中国寺庙,就只能用现代工业材料模

  仿木构建筑,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方面,钢筋混凝土用于铸造仿木梁柱和斗拱,这让人看起来多少有些滑稽;另一方面,钢筋混凝土被简单认为是冰冷的,很少有人能够像日本、韩国及西方建筑师那样,善于发现和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内藏的柔和特性,来构建温馨舒适的人性化空间,于是人们便转向装饰。对建筑内部,装饰以木和布,来弥补所谓钢混材料过于冷硬的不足;在建筑外表,包裹以茅和竹,以营造当年丛林不俗的出世光景。当代寺庙建筑为了坚守材料传统而依赖内外装饰,这本身就有违传统。在这一种貌似传统而又背离传统的情形中,当代很多僧团,就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假想的木屋时代。

  第二,寺庙建筑的主要功能。宗教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僧团和信众提供合适的修行场所,充分考虑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声响等对修行的影响,是宗教建筑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寺庙的修行功能大于拜佛功能,是未来的基本趋势,然而,当代一些寺庙显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修行功能普遍偏弱,修行功能的多样性、差别化乃至私密性有待得到更多关注,现有修行功能的品质和精细化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三,寺庙建筑的空间序列。宗教建筑的空间序列与宗教仪式息息相关,即便没有举行仪式的时候,这种空间序列给人的仪式感,也是十分强烈的甚至是强制性的,这也是宗

  教建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当代寺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致力于打造仪式空间,其建筑序列和布局甚至可以说是为仪式而设计的。但是,当代寺庙建筑的仪式化,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值得人们警醒:一种极端是完全不考虑宗教仪式的现代变革,其建筑序列及空间布局,依然如旧有规制;另一种极端是将本来庄严神圣的宗教仪式放大为开放的观礼活动,将寺庙的宗教仪式序列建设成为类似城市中轴广场的模式。这两种极端的仪式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代寺庙建筑的审美观。

  第四,寺庙建筑的意蕴。无独有偶,20世纪以来,出于对工业化及其同质化建筑的反感,出于对拜金主义、功能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建筑的反思,世界建筑的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出现了许多更加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加追求建筑神韵的风格流派。极简、象征、隐喻、抽象等探索性建筑,在世界各国都有经典案例,在宗教领域尤其成功。中国寺庙建筑的禅意,与西方现当代建筑哲学的所谓意向、抽象、象征、隐喻等不可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的相通相近还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寺庙建筑,与世界建筑的现代、后现代对话不多,这些本来可以用来很好表达禅意、禅境的世界性建筑语言,没能被建筑师圆通地掌握和恰到好处地运用。生搬硬套的结果,是让寺庙的主人对这些建筑风格及语言更加不屑一顾。浅尝辄止之后,最终莲花重新回到莲花的具象,被贴在建筑物上;光影与虚空的隐喻设计,即便偶有为之,也大都流于浅表的符号,很少能够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不用说成为建筑的灵魂。

  第五,寺庙建筑的环境。中国寺庙建筑最值得珍视的传统之一,就是对环境的讲究,其中,既有寺庙园林的人造山水,更有对自然山水的巧妙借用。道法自然,融入自然,模拟自然,依山就坡,随水造型,顺势而成,这不仅仅是道家的追求,同样也是禅宗的法宝,以至于山林果园、农田菜地,也都是与寺庙浑然一体的丛林世界。对当代寺庙建筑而言,由于用地条件的局限,古时候那种独辟蹊径的“山头世界”显然是不可能了,但这并不是宗教建筑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理由。很多情况下,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之类的风水观,中轴对称平衡的庄严观,皇家寺庙的规制观,御赐寺庙的等级观,山门照壁、左右钟鼓楼、几进几院的法式观等,主导着人们对寺庙的选址,结果常常是让自然服从这些选址要求,如果自然不服从,就用现代机械对自然进行改造,如果改造也不行,就人造一个符合这些选址要求的地方来。

  所有这五个方面的观察,都基于同一种宗教智慧观:不变,是假;变,是真。规制,是实;无法,是空。这样的智慧,如果算得上宗教的基本常识,就应该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宗教建筑的第一信条。

  六、参观护国兴隆寺的感触

  佛教文化有着教化人心的作用。寺庙所建造之处都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已经在空间上给了我们宁静的感觉。到达寺庙就会让我们心静,使心灵有了一种慰藉,会感到一种安然自得。

  护国兴隆寺整体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整体是对称的,进入寺庙人们会感到方正、严肃、内敛、克制等等,会让人感到严谨,让人心神合一。映入眼帘的时三道门,分为东、西、中三座门,名字分别是无相门,无作门和空门,中间的门是专门供和尚走的,所以我们常常说遁入空门,跨过这道门,就不再是红尘中人。有一些寺庙会把山门做成山门殿,门口会摆着两尊哼哈二将,一尊是瞪着眼张着嘴,另一尊是瞪着眼闭着嘴。空门前的你所看到的两尊门将,它们在人们刚开始进入寺庙的时候就使人感到庄严肃穆,不参杂一丝活泼顽皮的感觉,当然寺庙的进第一步是进门,接下来我们继续参观寺庙内部。

  护国兴隆寺的一左一右有两座小楼。右边的也就是东边的叫钟楼,左边的这座楼叫鼓楼,仔细留心你会看到一样的景观。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会听到悠长的钟声,象征一天的开始。太阳慢慢从西边落下的时候,会听到浑厚的鼓声。当人们听到钟鼓相鸣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格外的平静。人的心情平静是因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存在,从一个起源地开始向另一个起源地传播,我们不只是耳朵在聆听声音,而是整个人都在聆听。随着声音的音高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浮向远方。

  在喧嚣的情境,我们的心在那一刻都会安定下来,一定是异常宁静的。一般来说寺院里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天王殿的天王指佛教常说的的四大天王,我们会看到抱着琵琶的天王,持国天王拿着宝剑的天王,摸着蛇或者貂的天王,握着伞的天王,分别是东方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他们分别在大殿的两侧寓意着风调雨顺。虽然叫天王殿,不过主角却不是这四大天王,而是中间的弥勒佛,弥勒佛大腹翩翩,开口便笑,或是坐着或是半卧着在迎接进来的人们,他的表情和姿态好像在说世间所有一切的事情都要保持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困难之事都要“笑”着看待,会有一种乐观、积极、宽容和自在等等的感受,一切难过的情绪在看到弥勒佛时都会消散。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大雄宝殿,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供奉佛像,整个殿内却不旦旦只有一尊佛,佛的形态也不一样,有横三世佛,它指的是三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比如说东方琉璃光世界,婆娑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竖三世佛指的是三种不同的时间形态,过去,现在,将来。而且佛像的姿态也不一样,有站着的坐着的还有躺着的,姿态各异

  继续进入还会看到法堂,在他的中间,有一个台,这个台子上面有法座和讲台,庄严肃穆的感觉涌上心头,不由的会联想到这些高僧们在念诵佛经,狮子吼图在法座后面的图案上,台下有香案,供人们烧香拜佛,追求心灵的净化,两旁还设有听法席,它的作用顾名思义,如果是小一点的寺院就没有法堂,这种寺庙就是在一殿堂内安置一个法台,供高僧师傅们讲法用。跨过大雄宝殿就会到禅堂,它也叫戒于堂也叫僧堂,禅堂的作用是让高僧师傅们来休息修行和坐禅的地方,禅堂是中国寺庙的必不可少的建筑。堂中除了有让人们供奉的佛像之外,还有一些生活用具,比如床、衣架等等。藏经阁,等一些寺庙不对外开放的地方,因此会感到它的神秘感。护国隆兴寺的设计都是虚实相结合的,虚就是周围的植物,会给人一种宁静的自然松弛的感觉,需比如说是鸟鸣声,山涧甚至是抬头看到了天空等等,会带给我们心境上的平和,无论是从寺庙的“硬”设计还是“软”设计上来看,都能给人一种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进入寺庙之前,内心有负面情绪,悲伤难过恐惧抑郁等,在参观护国隆兴寺的过程,心中的负面情绪也会随之消散,取而代之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宗教是一种信仰,中国的宗教文化自古以来,经历了各个王朝进行修建,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了各式各样融和了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组通过对护国隆兴寺的研究,了解到了我国的寺庙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喧嚣浮躁的欲望社会,坚持传统,固守法规,远离变革,不可否认也是一种责任承担,这一点必须致以由衷的敬意。然而尽管如此,改革创新仍然是宗教建筑的当代使命,是宗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便是那些千年宗教建筑,也都应为了能够存于当下,而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用在当代宗教建筑这里,似乎有必要倒过来说:以万变而应不变。真正悟透了宗教精神的建筑,其实是不害怕万变的,是不担心万变的,是善于万变的,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历史,历代寺庙各有所变,各地寺庙各有所别,都是最好的说明。 

  六、结语

  我们组通过对本次护国隆兴寺的研究受益匪浅,深刻地了解了以护国隆兴寺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学习到了很多优秀的建筑文化理念,感悟到中国佛教文化建筑的独特魅力。为我们以后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我们以后参观佛教寺庙时,既可以品鉴佛教寺院的建筑构造,又能感受到中国寺庙文化的艺术性,更能帮助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