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中国传统文化东昌府木板年画考察报告

2022-04-07

  中国传统文化东昌府木板年画考察报告

  作者:张 硕 颜 萌 冯 静 曾凡秀

  

  一、考察准备

  考察工具:相机、录音笔、黑色中性笔、笔记本、手机、口罩、身份证、学生证

  考察时间:2021年12月9日下午14:30—16:30

  考察地点:聊城市东昌府木板年画博物馆

  考察路线:乘坐K433路公交车到达古城楼南门,步行至楼东大街29号东昌府木板年画博物馆

  考察对象:聊城东昌府木板年画

  考察主题:了解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历史及现状,探寻保护传承之路

  考察方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

  二、考察背景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它们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两大系统,早些年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取材范围非常广泛。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创造和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既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又体现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构建和谐社会是必要的。有时,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会面临严重的挑战和困难,而且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效用与遗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成正比。

  本组人员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程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聊城市运河文化博物馆文化藏品众多,小组成员一起前往学习,在观赏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古韵悠长的大运河文化、在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这三个功能分区欣赏和感受到各类文物以及它们不同的历史文化,其中一幅色彩鲜艳、独具特色的木板年画尤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回到学校后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一致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东昌府木板年画较感兴趣,特对聊城东昌府木板年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

  

  

  三、考察内容及流程

  (一)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走访之前,小组成员共同搜集了东昌府区木板年画的相关资料,重点了解到聊城市东昌府区木板年画发展历史如下:

  “关于‘年画’有着这样一种说法,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这其中的‘聊’指的就是东昌府区木版年画”。这足已显示出东昌府区木版年画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1)东昌木版年画始于唐代,最初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古代,东昌府和潍坊杨家埠是山东两大民间绘画之都,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两大体系,从一开始就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

  (2)于宋代进一步发展,现存东昌府遗留下来的“童子花篮子”门画,便是从宋代美女娃娃这一独幅版画发展而来的,当时称为“纸画”,明朝改称为“画帖”

  (3)明代东昌府开始出现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4)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商客借运河交通的便利首先在聊城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三家年画店,这三家年画店因生意兴隆而发展迅速,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接踵而来,竞相开张画店。木板年画兴起之前,东昌府的刻书业就已经繁荣兴旺,一批有着专门技术的雕刻艺人专门为各个画店作坊雕刻画版,他们凭借独具匠心的技艺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东昌府民间版画。根据考查,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分布于聊城、东阿、堂邑、张秋、阳谷、莘县、临清等二十多个城镇和乡村。

  (5)清末,东昌府区画店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聊城的五福祥、义和祥、相源成、德聚成、同顺兴、魁元隆、广和、福盛和、同泰、同顺和、裕兴和、义和成、源茂永、鲁兴聚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临近春节,各大作坊纷纷开始印画,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注目。产品销往山东各地区,有的甚至还远销到山西、陕西、河南、东北等地。

  (6)民国时期,是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发展达的鼎盛时期。近代由于水运的取消、运河的开凿、金浦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给山东西北部带来的地理优势逐渐减弱,丰富多彩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二)走访参观,深入了解

  

  

  在提前准备了相关资料,基本了解到东昌府区木板年画的相关内容之后,小组于2021年12月9日下午走进聊城市东昌府木板年画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的学习,在讲解员的热心讲授下,我们学习到了关于东昌府木板年画的以下内容:

  首先,讲解员带入我们进入第一个展馆,该馆内藏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年画特点。其中多是东昌府的经典年画作品,讲解员重点向我们讲解了东昌府木板年画的特点、类型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根据讲解员的耐心讲述并结合相关资料,我们梳理总结出聊城市东昌府木板年画类型及文化内涵:

  东昌木版年画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每一幅画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载体和现实价值。 第一类是神像类,如天君、灶王神等。这一类年画构图均衡、稳定,人物造型端庄、典雅、眉目清秀。

  

  

  例如《灶王像》,旧时传说,灶王早年家穷时有一原配,二人一起发家,待到有些积蓄时灶王便在外娶了又一妻,把原配赶出了家门,但这第二位妻子不知节俭,肆意挥霍,最终把家产花光后,灶王就沦为了一个乞丐,在街上讨饭经常被欺负,眼睛也被弄瞎了,到一户人家门前时有一妇人把他带到了家中的厨房中,给了他一碗面,灶王吃下这面第一口时便泪流满面,原来这面是他早年尚未发迹时他原配妻子常做与他吃的,感慨万分的同时又深感羞愧,就一头撞死在了灶台上,玉帝认为此人看尽了人生疾苦,也明白了人生道理,就封此人为灶王君,掌管家庭事务,看人们是否行善作恶,是否善待妻子,这也就有了“二十八,送灶王”的说法。

  其现实价值便是:启示人们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恩负义,糟糠之妻不下堂,无意之人好景难长。中国人向来以“民以食为天”,先解决了吃的事情,即先祭拜了灶王爷,然后才会去拜求其他神仙赐福消灾,所以灶王爷是道教神祗在民间信仰中得到最广泛传播的一位神仙。在很多地区的版画中,在灶王爷身边有时候也会出现“灶王奶奶”的形象,这大概是民间自发以人间夫妇为参照对象而创造并传播所形成的,大抵与土地公、土地奶奶的夫妻神祗的形象相一致。同时,版画下面会印刷着当年的黄历,一年十二个月各个月份的大小月、二十四节气、是否有闰月等和百姓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会在灶王爷的版画上体现出来。灶王爷掌握的职权都是和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所以才有了“一家之主”的称号。

  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人们将灶神送上天庭时会进行第一次祭拜。完成灶神的使命后,每家每户都会在新年的第一天将房子打扫干净,他们称灶神为家神,正月初四人们会再次祭拜将灶王请回家中。汉族人民通过祭拜灶神来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景。

  第二类是门神类,聊城木板年画中的门神形象被称为中国门神之最,这一类大多是历史人物,如张飞、关羽、岳云、秦琼等,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有名的武将。头身比例良好,颜色搭配漂亮,并不十分凶恶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威严。他们往往手握兵器,身披盔甲,人物形象有的庄严肃立,有的盛气临人。门神既有武门神,也就是具有战斗力的,能驱鬼、捉鬼、镇宅、避邪的。还有文门神,一般贴的是有孙膑、庞涓、魏征、包拯、文天祥等等,还有贴赐福天官和福禄寿三星等,文门神不同于武门神,寓意为迎财纳福的好盼头。

  

 

  

  例如《秦琼敬德门神》,门神本就起源于该画蕴含的唐玄宗李世民时期秦琼尉迟恭的故事,长安城外一算命人士袁守诚允诺城中渔民,若是每天送给他一条鲤鱼,他就告诉他们哪里鱼多,但是时间一久,泾河中的水族几乎被捕捞殆尽,泾河龙王因此去找袁守诚打赌,打赌第二天的雨水量。第二天天庭来圣旨命他下雨,下雨方位、雨水量与袁道士说的分毫不差,龙王为取他性命为水族讨公道,于是偷偷改了下雨的点数。当泾河龙王要去去袁守诚性命时,玉帝派人前来捉拿他,龙王为保命去找太宗李世民求情,李世民虽答应了他,但魏征认为不妥,于是在梦中把龙王杀掉了,龙王感觉自己很冤,自己为长安城内的百姓下雨,你堂堂皇帝连这个请求都不帮我,于是他便每日晚上去找李世民算账,李世民不堪其扰,魏征就出主意让秦琼和尉迟恭二位大将守在皇上房门外,震慑龙王不敢前来。之后为了减少二位大将的负担,李世民便命人将二位大将的画像贴于自己的房门上,果真也有效,门神从此就流传了下来。

  其现实价值便是通常贴在临街店铺或者房屋的大门上,用来消灾解难,吉祥纳福,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

  贴门神还有诸多讲究,首先是武门神和文门神贴的地方不一样,武门神一般贴在临街的大门上,镇宅避邪,文门神则贴在院子里的正方厢房门上,迎财入屋。其次,门神不能贴反,左右两边分贴两扇门上,要脸相对,兵器相对门中间,寓意同心协力。如果贴反了,那就是左右为难,一年诸事不顺。最后,门神们不能贴串了,神荼就是要与郁垒相对,秦琼和尉迟恭相对,关羽要和张飞相对。如果左边贴秦琼,右边贴关羽,不仅朝代不符,还会出现秦叔宝大战关二爷的戏码。贴门神的时间则最好是大年三十,等全家团圆之后,吃年夜饭前来贴。如果贴好了门神你才进门,那很有可能会被尽职守责的门神们当作来路不明的不速之客,将你的气运挡在门外,未来一年运势堪忧啊。

  在流传过程中,门神的形象也逐渐的多元化,除秦琼和尉迟恭外,还有许多历史或神话人物也成为了常见的门神。家中有幼子多用赵子龙作为门神来起到守护作用,家中有人从事文化类媒体工作会使用文官门神,门神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渊源,这其实都起源于中国人“以家为大”的情感观念。

  第三类是吉祥如意类,这一类人物形象大多生动活泼、笑脸相迎,构图精巧、线条平缓柔和,形象和善可亲。

  

  

  例如《福禄寿》,福星,戴着帽子,抱着玉蕊或者抱着孩子,代表天上的福气;禄星,手里拿着如意,寓意为高官厚禄;寿星,白胡子,手持龙头拐杖或者寿桃,意味着长寿。明朝以后,中国人通常将三星祭祀结合在一起,称为“福、福、寿”,成为中国人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中国人的生日肖像往往挂在房子的主墙上,而寿联则挂在大厅的两侧,“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其现实价值便是:人们往往将其张贴在室内,给大家带来福气。“福、禄、寿、喜、财”,分别代表了老百姓对幸福、升官、长寿、喜庆、发财五个方面的期望。福运让人吉祥如意,福星高照。象征子孙满堂,人烟兴盛,万事如意的福气。代表平安顺遂、祥和宁静,生活充满美好景象。也是官贵、权力,正义的化升官发财,官运亨通,鹏程万里。还是延年益寿,万寿无疆,人丁兴旺的化身,年画是人民生活的缩影。

  接着,我们来到第二个展馆,年画古板展厅,展示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刻板墙壁上挂着装裱好的精美年画,讲解员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制作年画所需的刻板,并向我们介绍了木板年画的具体制作流程,我们重点了解到刻板的选取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刻板的配色也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每个刻板上只能有一种颜色,每个年画印刷上色时要逐色进行等。经过亲身体验和搜集相关资料我们总结梳理出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1)起稿:画师首先绘制线描画稿;画师师要选好主题、确定内容,然后设计手稿。在拿出初稿后必须经过反复审稿和修改才能确定定稿,之后再由画师勾线,进行第一步“勾”。画工将要制作的年画图案起稿勾勒到纸上,这一步虽是年画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所勾的线必须流畅自然圆润,讲究一气呵成。总共要完成一张墨线稿、一张色彩稿和几张分色稿,以供进行刻板。

  (2)选刻版:刻板最好选用木质细腻、富有光泽而又坚韧、不易磨损翘裂的黄杨木,也可以用上等的杜梨木、枣等木材,需要注意的是木材必须要自然风干5到6年左右的才能使用,木版片的厚度以7厘米左右为宜,以防走样和伸缩变形。

  

  (3)刻板:印版印制出版样,版样印制时必须讲究快而稳,必须保持画面干净,线条要清晰,然后再根据画面色彩,制作套色印刷的木版

  (4)配色:年画所用的油墨可选用优质的烟煤(或墨灰),与纸浆混合均匀,发酵和沉淀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种油墨颜色可以才可能实现明亮、对称、颜色饱和适度。胭脂、橙、青色、石绿等这些国画颜料最早也通常被用在印刷工艺中。

  

  

  

  (5)印刷:年画的印刷大都是用色版套印,一版一色,一幅年画一般要套印五六次才能印好。套印最需要注意的是套版要准确而不偏移,印出来的作品才能与原作保持一致。

  说到印刷,就不得不提到“双拉”这一东昌府木版年画独特的印刷技法,这一技法提高了印刷效率,从而也保证了印刷的顺利进行。

  (6)开脸:木雕中的人物件是最难把握的,因为木质比玉、石等脆弱,稍微不注意就废料了,所以特别注意脸部的神态和比例,而这也恰巧是影响作品好坏的决定因素,要着重对人物进行描摹,即画眼、描眉、点唇、敷粉等。工艺中注意对于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和塑造,比如东昌府木板年画注重凸显柳叶眼,三角鼻,樱桃嘴的五官特征的描绘,这也将成为东昌府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7)装裱:把完成的年画贴在墙上或者把年画裱好以供欣赏。

  

  

  (三)交流探讨,总结感悟

  在参观完展厅、学习了木板年画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来到了工作室,见到了东昌府模板年画传承人徐秀贞,并与其展开了交流讨论,她热心的向我们叙述了她与东昌府木板年画的故事、表达了对木板年画发展现状的担忧。在此之后,我们小组回校后也对当今木板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做了一定的反思,讨论并总结出了关于东昌府木版年画发展路径和展望的一致观点。

  

  1、徐秀贞与木板年画的故事

  小时候在集市上看到的一张张年画,使徐秀贞与木版年画结下终生的缘分,后来她便萌生了自学年画的想法。“最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跑到农村的木版年画手艺人家里观摩学习,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求学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没有炉子,甚至把脚都冻坏了。”早些年,徐秀贞经常同卖木版年画的人交流探讨,发现年画的图案变化多样,感觉很有收藏价值,于是逐渐踏上了收集年画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进,她收集的木版年画越来越多,对木板年画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木版年画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早在1985年,徐秀贞就觉察到了木版年画开始失传的迹象,出于喜爱,她想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守护这一古老技艺。从徐秀贞开始自己回收民间古老且有价值的木版年画,收藏起来,到现在为止,非常多有价值的木版年画,只能在徐秀贞的博物馆里能看到。“当时心里就想,如果这些年画今后失传了就很可惜,我就把收集、保护年画当做是一种情怀、一种寄托吧!”徐秀贞说。除此之外,她也自费收购一些逐渐失传的刻板等制作工具。“现在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就聊城而言,不算家传的木版年画,现在也不超过三家,而且还有用机器制作年画的,这就不是那种原汁原味的木版年画了”,徐秀贞说。后来,徐秀贞认识了聊城大学研究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张宪昌教授,当她发现自己的收集有很大的价值时,她收集年画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从此,走进市场和古董市场“淘宝”就成为徐秀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在古玩市场上买了“同顺和”、“万顺兴”等历史悠久的古画板。之后,徐秀珍来到木版年画制作现场,学习和观看木版年画的制作技巧。

  随着收藏的年画越来越多,徐秀贞和几位老同志自发开办了东昌府年画社,他们最初仅仅是是收集各种年画,后来就购买木材对遗留下来的古版年画进行修复和再创造。徐秀贞就把自己的住处当成一个工作室,对年画制作的每一个流程都亲力亲为。她还曾经在家中举办年画展览,原本清闲的退休生活都奉献给了木板年画的传承和保护。最终在2014年,正式开办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木板年画发展现状

  据徐秀贞介绍,经常有市民走进木版年画博物馆内进行观赏,她也热心地向参观者讲授东昌府木版年画有关的知识,目前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已经与我们学校开展互动合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去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现在博物馆也成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地方。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前来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有的还会印刷一张带回家留作纪念。

  每次说到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徐秀贞脸上总是流露出一丝担忧。“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耐性和耐心,一个刻板的完成就至少需要七天,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只是印颜色就需要几百张,非常单调和枯燥,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徐秀贞指着一幅幅精美的木版年画低声说。

  在谈到东昌木版年画的宣传和未来发展时,徐秀贞说她一直都在进行探索和努力,但是如果想要坚持木版年画的本质和传统,就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否则会失去年画原有的内涵。除此之外,也很少有厂商愿意投资木版年画,所以木版年画一直处于困境之中,难以前进。相对于其它非遗项目,木版年画在坚守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上更加突出。徐秀贞言语中透着些许惋惜。

  “东昌府区已在着手抢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除了进行资料整理、汇编等静态保护外,他们把着重点放在对民间刻版艺人的保护上。”2008年6月,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9月,东昌府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命名申报工作正式开始启动。2019年1月29日,经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的调查研究,最终通过了《关于命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决定》。

  聊城市东昌府区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徐馆长全力以赴扑在木版年画上面,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徐馆长坦言,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元素符号,反映的是人民大众最朴实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在不遗余力的研究和传承过程中,也有许多无奈和不尽人意之处,更有不少巨大的实际困难和压力。在无奈无语甚至痛惜难过落泪之后,她表示自己不会甘心放弃这项“事业”,她在努力做自己想做该做的事情,任何情况都挡不住她那钉子一般的精神和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尽心尽力坚持把东昌府木版年画做下去,争取做到最好。

  3、今后发展路径选择

  “木版年画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将古代人民的智慧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给后人。而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不仅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大力宣传,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从心底认同木版年画。”徐秀贞说。

  徐秀贞社长首先根据自身感受与经历,详述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她说:“传承木版年画,挣的钱不能维持生活,所以能踏下心来做这行的也越来越少了,为了传统文化不失传,我们需要致力于木版年画的传承事业。”面对工业替代品占领市场的前提下,传统手艺的传承方式与策略的选择成为发挥木版年画独特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字字句句渗透着对传统艺术的珍视之情。

  与传承人交流过后,我们小组回校后整理了实地资料并进行了网上查阅,在借鉴其他年画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讨论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关于东昌府木版年画发展的路径:

  (1)政府应高度重视木板年年化的发展前景,加大对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资力度,加大对木版年画的宣传,积极提高群众的认可度。

  (2)对于木版年画的更新方面,可对那些老版的灶神、门神之类的进行变换。需要举办木版年画培训班这样的宣传平台集广大爱好者,又需要广大爱好者将木版年画推广入社会,使其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时代潮流齐头并进,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木版年画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训班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加木版年画爱好者和体验者的数量,但是因为时间太短,很难让爱好者和体验者精通木版年画,对后续的传承会有一定影响。

  (3)每一位雕刻师傅都有其独特的刀法,要博采众长的同时又不丢掉自己最初的东西,由此推己及木版年画的传承,每个地方都有其独到的地方特色,在广泛吸取各地风格的同时又要突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特色。

  (4)优秀文化的出路来自新时代、新思想。从葫芦传承推己及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两者息息相关。木版年画可从装饰性等方面进行改变,也可改变其使用状态。就木版年画与葫芦的取材、传承、保留、非遗产业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可以针对礼品、旅游产品等方面进行产业化的转换。

  四、木板年画考察之行总结

  经过此次考察,我们拓展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调动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潜力,我们从这次考察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为能有机会深入了解聊城东昌府木板年画而感到非常荣幸,但是由于时间、精力、人脉等因素,我们获取的数据还是不够精确,因此我们的考察结果也有不足之处,这将成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在下一次的考察活动中做得更好,使考察过程更加严谨、考察结果更加精确。

  同时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木版年画虽跌跌撞撞走了这么多年,可以说,她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特别是文革,可谓遭遇了灭顶之灾。毕竟,这几年由于冯骥才老先生发起的文化抢救工作,文化之行活动,才使得木版年画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但其前景依然令人担忧。据传承人徐秀贞回忆,现在能够真正懂得木版年画的雕版、印刷、颜料配制的艺人所剩无几,并且年轻人对这方面的重视起点较晚,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意识淡薄,形势不容乐观。同时,“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东昌府木版年画手工作坊越来越少,绝大部分木版的版式正面临灭绝,传统的年画刻版技艺和印刷技术的传承也难以为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活动,要集体寻求合理的措施和手段,以实际行动保护聊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任务已刻不容缓,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防止每一种祖先留下的有价值的遗产在我们手中销声匿迹,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五、资料来源

  [1]杜红艳.陕西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兰台世界,2011,第10期.

  [2]张园园.传统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方一珊.守望民族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初探[J].大众文艺,2009,第21期.

  [4]朱保芹,金艳.聊城市币运河文化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究[J].科技资讯,2019,17(08):253-254.

  [5]黄玉松.东昌府木板年画的历史发展与工艺特色[100].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馆,2018.

  [6]冯骥才.年画: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创造[J].党建,2014(2):54.

  [7]王庆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文化基因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20(4):58.

  [8]蔡瑞勇.对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特色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125-126.

  [9]图片来源:小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