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泰山岱庙古建筑群的研究

2022-04-07

  泰山岱庙古建筑群的研究

  作者:裴梅晓、王心如、胡慧心、常心怡、刘子璇、罗蒲青、潘庆伟

  

  岱庙建筑群的文化调研方案

  一、调查地点和对象

  地点:山东省泰安市城区北部泰山南麓。位于五岳之首的泰山南麓的岱庙,总体呈一个长方形,其面积在9.6万平方米,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岱庙创建可谓是源远流长,秦即作畴,汉亦起宫,唐增修,宋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包涵各类建筑150余间。岱庙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不仅保存了历代君王祭祀的物品,典籍和道经,还有从泰山出土的文物和从革命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文物,更为珍贵的是历朝历代累积留存下来的碑刻和汉画石像,共计232块。岱庙还是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春夏的花卉姹紫嫣红,秋天的银杏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冬天的古柏虬龙蟠旋依旧郁郁葱葱,这样鲜活媚态的景配上古朴大方的建筑,相得益彰更添一笔风采。

  对象:岱庙的建筑、碑刻、园林。

  二、调查日期和时间长短

  调查日期:1天。调查时间在假期期间,到达调查地点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调查事件和活动安排。

  三、调查人员的组成

  调查记录人员3人。

  四、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岱庙的碑刻文化、建筑设计、园林艺术风格。

  意义:了解岱庙的历史传承,将岱庙的建筑布局、文化底蕴、园林风格相联系。

  五、调查的典型性

  岱庙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其建筑装饰和布局是历代能工巧匠的心血结晶,岱庙古建筑群不仅以其规模之大,形制之高,年代之久远成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杰出典范,而且在建筑的空间经营和园林组景艺术方面独具匠心,集中体现了我国北宋时期以来中国皇家园林的艺术审美特征,成为古老泰山整体景观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建筑与园林艺术研究价值。同时184块历代碑刻所组成的岱庙碑林对研究书法艺术和泰山的历史事迹有着重要的艺术意义和史料价值,是中华艺术之瑰宝。

  六、调查的主要内容

  岱庙古建筑群文化

  (1)岱庙建筑

  (2)岱庙园林艺术

  (3)岱庙壁画

  七、详细的调查提纲

  (一)岱庙建筑

  (二)岱庙园林艺术

  (三)岱庙壁画

  八、小组具备的条件和前期准备条件

  小组具备的条件:小组部分成员为泰安本地人,对岱庙的历史文化底蕴,地理位置更为熟悉,在以往有多次去往岱庙进行游览的经历。

  前期准备的条件:由于调查的时间比较短,准备条件一切从简。

  九、经费计划和调查路线

  经费计划:岱庙门票:20元

  调查路线:从泰安汽车站东站,步行约11米到小井村,乘坐K1路经过6站,在军分区下车;步行约287米便抵达岱庙。

  泰山岱庙古建筑群的研究

  摘要:岱庙这个位于世界闻名的五岳泰山脚下古老庙宇,是的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它曾是皇帝祭祀日月天地和祖先社稷之所,其创建历史悠久,秦即作畴,汉亦起宫,唐增修,宋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雄伟壮观、气势磅确的建筑群。岱庙的建筑在空间的经营和组景艺术方面独具匠心,是中国传统园林与宫殿建筑相结合的典范。泰山岱庙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物丰富,空间形式多样,具有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岱庙建筑、岱庙园林、岱庙壁画、文化价值。

  一、岱庙建筑

  (一)岱庙建筑结构特色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山下泰安城中轴线上,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后经多次重修,建国后又屡加整修,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宫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总面积为9663.72平方米,相当于原泰安城的四分之一。岱庙总体以南北为纵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轴,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占地面积96222平方米,南临遥参亭,是罕见的采用宫城式手法建造的祠庙建筑。它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到宋代已形成现今“城堞高筑、周辟八门”的规模,四角为巽、艮、乾、坤角楼,庙内轴线上贯穿着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拥有钟楼、鼓楼、铁塔、铜亭等古建筑186间,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其主体建筑天贶殿采用古代宫殿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式规格,辉煌壮丽,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简称“三大殿”。

  

  岱庙建筑群可谓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岱庙总体布局强调中轴线,对称布置,突出中心。中国古代建筑群大多都采用沿轴线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岱庙亦然。整个建筑群采用了纵横扩展的形式。主要建筑都设在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两侧的东西两轴线上,建设次要建筑。所有建筑相互依存,结合紧密,又主次分明。即使是碑石的安放,树木的载植也十分讲究对称和谐。与东面宋宣和碑对应的是西面的宋祥符碑,天贶殿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庞。岱庙的对称布局是居中为尊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结果。

  其次,岱庙注重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突出了主体建筑。在岱庙的所有建筑中,天贶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房殿顶,重檐间高悬巨匾。整个大殿耸立在高达2.65米,面积为80多平方米的双重台级之上,加上大殿两侧御碑亭的衬托,显得异常雄伟庄严,辉煌壮丽,气势磅礴,其它所有建筑都在这一主体建筑的统慑之下,都是它的附属和衬托。中轴线上其它建筑物大都建在一米二左右的台基上,屋顶形式为单檐歇山顶,高度比天贶殿小得多,突出了天贶殿的主体作用。东、西轴线上的建筑物及其它用房,则大多采用硬山顶,尺度也小得多。主要建筑物尺度高大,次要建筑物则按等级降低。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建筑的地位。

  

  

  最后,岱庙古建筑群拥有富丽的色彩和装饰。色彩上,整个建筑群都是红墙黄瓦。因为黄色在我国古代一直是尊贵的色彩,原因是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方位。到唐代,黄色已规定为皇室专用色。明清时期更有明文规定,只有皇帝的宫室、陵墓以及奉旨兴建的坛庙等重要建筑才允许用黄琉璃瓦。红色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美满、吉庆、富贵、庄严的颜色。自周代始,宫殿建筑上普遍施用红色。为显示“泰山神”的至高无上和神圣庄严,岱庙当然要用“红”、“黄”两色,再用黄色琉璃瓦覆顶,更显辉煌雄伟、庄严肃穆。岱庙在室内装修、匾额题对、楹联书写等方面也毫不逊色。正阳门、仁安门、配天门、天贶殿等都充分利用了这些艺术形式为表现其特定内容服务。

  (二)岱庙建筑的文化内涵

  岱庙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它在中华历史上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被称为“第二个紫禁城”,岱庙还素有“华夏名山第一庙”的称号,与故宫齐名。岱庙古建群体现了中国祭祀文化,它是皇家以祠祀建筑中的最高标准修建的专门用于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其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总体布局是按照帝王之居的宫城形制营造,采用了我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其中供祭祀用的主要建筑均排列在纵轴线上,体现了封禅文化所表现的正统观念、伦理纲常、皇权至上。

  岱庙宫城共开有八个门,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它的左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正阳门上为五凤楼,远远望去,门楼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在岱庙这种礼制建筑中,门更多地体现了它的象征意义。《楚辞·远游》中有:“漱正阳而含朝霞”。玉逸注:“正阳者,南方日中之气也。”古人又说:“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在此,正阳是人君的象征,以此来命名,与岱庙内供奉的神是“帝”的身份相适应。古时候,正阳门是不能随便开启的,仅在帝王、重臣致祭及庆典时方开启,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民间因此流传着“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的谚语,从一定意义上,岱庙是比泰山更具有人文价值。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原生宗教形态,岱庙是道教对泰山文化的影响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处庙宇。天贶殿中所供奉的是“泰山神”,泰山神是道家学说的神话人物,天贶殿的东、北、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它是我国现存的以道教为题材的壁画中的经典,在道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泰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学说对岱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岱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和院落都是为满足宗教活动而建造的,而中轴线两侧的附属建筑和院落,大多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而设,体现了道教所宣扬的“出世”、“入世”的思想理念。岱庙建筑群中的佛教不如道教和儒教表现的抢眼,但也有所体现。如主体建筑天贶殿的台基基座为须弥座,岱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多处门前有狮子,佛被称为“人中狮子”。因此,岱庙中各种狮子的使用及岱庙出土的唐代莲花纹瓦当、莲柱础、宋代妙音鸟等装饰物品,都带有非常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岱庙建筑群中物与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出人们的礼仪思想、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和自然相互融合,并成为和谐的整体;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寻求个体人格和伦理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简言之即和谐。和谐贯穿于整个岱庙的发展过程,贯穿于整个泰山文化的发展过程,亦贯穿于整个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全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也正好与我们当下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谈完了岱庙的建筑特点,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除了建筑以外的岱庙的园林特点,因为岱庙中的文化是以泰山文化为中心的,所以岱庙的园林特点也是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古代园林种类丰富,岱庙园林属于道观园林的一种,文化研究者将道观园林从选址上进行了划分,分为山林道观园林和庭院道观园林两种类型,而岱庙就属于庭院道观园林的一种。

  二、岱庙园林

  (一)岱庙道观园林的产生背景

  众所周知,道教追求的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能够能够得道升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价值追求,所有道教的道士们十分向往升仙后的神仙居所,就如同《恒真人升仙记》中所描写的一样“有常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树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修道士们将自己的理想融入于现实的居所,所以选择名声山水为理想之地。一旦道观附近缺少了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他们也会不遗余力的去自己创造。

  岱庙本身就处在泰山之下,环境优美,山清水秀。而泰山更是高耸入云,雾气环绕时,宛如进入仙境一般,这自然就使其成为了修道士们理想之地。他们将“道法自然”的观念运用其中,在其中植入花花草草,就是为了营造一种仙境般的氛围,从而使岱庙拥有了庭院道观园林的特色。总而言之,道观园林是道教思想的一种具体化,体现了道教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岱庙道观园林的景观植物

  每一种植物背后都有其人为赋予的含义所在,岱庙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建筑群,其中的植被种植也是很有讲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唐槐院中的槐树,槐树是落叶乔木中的一种,因为枝繁叶茂,自古以来就常被种在庭院用以遮阳,而槐树在道教中也有长寿富贵的象征意义,所以是岱庙中的常见物种。另一种最常见的景观植物就是银杏,岱庙中有两株古银杏,虽然历经多年风雨,但仍旧挺拔茂盛,枝繁叶茂,每年都会结下一些果实,许多香客会结下果实,讨个长生不老的好兆头。岱庙的后花园里,多以桂花居多,桂花在开花时是黄色花瓣,不论在道教还是皇室中都是尊贵的颜色,而且因为桂花的颜色亮度较高,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呈现出神圣的光芒,所以桂花及受道教和皇室喜爱。

  岱庙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但仍然闪烁着光芒。每一株生灵的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美好的祝愿。正是这些景观与泰山鬼斧神工的结合,才造就了宛若仙境的岱庙。岱庙中的每一物都体现着浓厚的道教氛围,道教者们汇聚在此,将自己的情与物结合,来参透世界与人生的哲理。

  (三)岱庙道观园林中的自然观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老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对于自然的一种崇拜,也是道教自然观的表述。在老子的眼中,自然是最高的道,一种“无为”,因此,在营造园林的过程中,会十分注重“道法自然”和“无为而为”。道观园林中的自然观体现在园林景观的布局上,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同时注意自然意境,让园林与自然融于一体。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它的中轴线和泰山顶峰的南天门一线贯通,在建造时就借助山水地理之势,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从古至今,登泰山,先游岱庙。在岱庙,无论你身处任何高地,只要放眼远眺,泰山的巍峨就在眼前,反过来说岱庙也被融入了泰山的大景致当中,与整个泰山浑然一体。园林在建造时往往讲究顺应自然,因山就势,在兼顾“道法自然”的同时又能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虽为人造,宛如自然。

  泰山被尊称为五岳之首,其山势峻拔、气势磅礴。道教称其为二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是神仙的洞府,也是道士的修行宝地。道观园林往往为了营造出神仙居所的环境会选择在洞天福地建造,并且因地制宜,即便是没有所需的自然环境也要去主动营造。但是一些道观园林本身是坐拥山林景观,往往不需要在道观内叠石造山,引水成池,这也是为何道观园林中少有假山。岱庙外的自然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共享了泰山的壮丽风光。一般而言,道观绿化面积要大于建筑面积,尤其是对于庭院道观园林,即使不在深山也要营造出“深山藏古寺”的氛围。泰山沿麓道观,树木葱茏,浓荫蔽日,道观之气势范围也随丛林植物而延伸扩大。岱庙除了身处泰山景致之中外,道观庭院内也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并通过植物景观来营造氛围。

  在岱庙中多种苍松翠柏,古桧、侧柏有二百多株,例如“云列三台”“宁死不屈柏”便是两棵颇有传奇色彩的古柏。松柏属于常绿乔木,长势高大,在道教中意寓着健康长寿,也是道观仙境中的重用标志。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宗教中对常绿的植物总是情有独钟,因为常绿的植物不仅是生机悠然的体现,而且有助于营造出肃穆、庄重宗教氛围。植物不仅能营造道观远离尘嚣的氛围,提供静谧幽深的环境,而且有助于修道士凝神静气,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这也是为何古寺名刹皆要绿荫匝地,翠色耸天。大凡古老道观,均为松柏摩天。除了古柏外,岱庙中还种植有槐树、桂树、银杏等,这些林木不仅仅是作为自然之物而存在,而且是道教朴素自然观的体现。在道教自然观的影响下,道观园林中的建筑、植物和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

  下列便是我们所拍的古松等各种古树的图片:

  

  十一假期的松柏郁郁葱葱,枝叶茂密,挺拔的身姿展示出道教的风骨,百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绿树常青。

    

  

  图片1:十一假期的杏树已经渐渐变黄,金灿灿的杏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使人不禁回味千年的历史

  图片2:岱庙西侧唐槐院内,有一古槐,传为唐人所植,故名“唐槐”。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复于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

  

  

  

  三、岱庙壁画

  (一)壁画的内容

  谈起岱庙中的壁画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天贶殿,它建于宋代,殿内及四周回廊内均绘有有壁画。历代屡经废兴,回廊早已无有,大殿也经过多次改建,但规模仍然非常庄严伟大,仍保存有精美伟大的壁画,为山东寺庙中仅存的巨幅壁画杰作。长殿中神龛内有东岳大帝塑像,两旁以及东西山墙上有两幅大壁画,高在一丈以上,每幅长在十丈以上,内容上主要描述的是东岳大帝巡行故事。东部描写大帝从宫中出巡,名曰“启烨图”;西部描写大帝回宫,名曰“回变图”。其场面之伟大与内容之繁复在古代壁画中时属少见。在壁画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下,为大帝及其随从人物;三分之二以上为山石树木建筑物等补景。

  东部“启烨图”,自神龛之东向东展延,转南山墙,所画次序如下:殿中侍者八人,树后童子二人,桥上送行学士十八人,侍者二人,东岳大帝一人,坐四轮六马大车,执辕马者二人,车后护卫文武人员一百零九人,为全画中最密集之处,俱骑马,武人手执仪仗武器,文官执纷,一有髯人坐八人亮轿,一红袍青年坐八人亮轿,左右并进,各有执伞者一人,狮子二头,背驮宝瓶,白象一匹,执宝瓶骑者一人,瓶中有五彩光气上升,牵象者一人,左右卫士四人,骆驼两匹,牵者二人,麒麟二匹,骑者二人,大树两株,树前骑士十人(北壁至此止),骑士四人,仪仗队步行两行三十二人。上行中二人,毁于炮火,损上身。骑士四人,大树一株,树前骑马军乐队二十四人。麒麟二匹,骑者二人。队二十四人。麒麟二匹,骑者二人。供桌一张,上设金如意,左右侍者八人,夜叉二人,迎驾文官二十二人,夜叉伏虎一人,一红面官,夜叉侍者一人,全图共二百九十九人。

  

  西部“回銮图”,自西山墙南端向北转至北墙神龛旁,送驾文武官二十二人,侍者二人,长髯一人,夜叉侍者二人,文武护卫六人,夜叉二人,抬虎夜叉二人,远景廊下五人,密集骑士不易数清,约一百人。东岳大帝坐车执圭,御者四人,骑士四人,执伞一人,坐八人轿者二人,狮子二匹,执者二人,武骑士六人,白象一匹,执宝瓶骑者一人,牵者一人,大树一株,骆驼二匹,各负画轴,牵者二人,麒麟二匹,牵者二人,桥上仪仗队二十八人,马二匹,牵者二人,武士骑兵二十人,执大旗者二人,军乐队八人,旗队五人,麒麟二匹,骑者二人,扛旗夜叉二人,迎驾文官八人侍者二人,乐队十六人,仪仗队十六人,宫中为宦官者十二人“回銮图”共三百三十一人两图共六百三十人,其他马匹、骆驼、狮子、麒麟,白象各若干,并补以山石树木、桥梁宫殿及一般建筑物。

  

  

  (二)壁画的价值

  2.1历史价值

  该壁画是以宋真宗封禅泰山出巡的盛大场面为历史背景,始绘于北宋,千余年中曾随庙宇历尽劫波:金大定之火、贞祐之兵,元至元之乱,明宣德、嘉靖之火、清康熙之震,庙殿屡建屡毁,现存壁画则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岱庙后皇帝御批粉本绘制。据清人顾廷纶所著的《北征日记》记载:“……入峻极殿(清代岱庙大殿之名,民国至今称“天贶殿”),殿上两旁画岳帝出巡像,……询之道纪司,则皆高宗乾隆三十六年东巡时所画。先将纸本呈御览,然后用纸画好,贴诸壁间,笔墨精工,罕有伦比!”可见,壁画重绘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乃清高宗东巡泰山的产物,其绘制过程,系将粉本先进呈乾隆帝“御览”,认可后方摹之壁间。又据泰安大汶口《刘氏族谱》载:“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清代大殿之名)壁画,即其所绘”。刘志学是清代泰山的一名民间画工。壁画绘制因画面广阔,工程浩大,决非一二人所能胜任,据此可知壁画是以刘志学为主的泰安民间画师根据粉本集体绘制而成,明清时期,大量的寺观壁画的绘制任务已由民间画师来承担,天贶殿壁画充分反映出清代民间画师高超的艺术才华。此后壁画于同治年间又经重描,历经千载,经营数代,最终形成这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艺术长卷。壁画虽历经历史多次修改,并非原物,但依据早期传下来的粉本,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宋代壁画的人物场面,从内容上通过泰山神的出巡折射出古代皇帝封禅的场景,反映了宋代的仪卫制度,如大象引驾,玉辂驾六马等做法,对中国古代封禅礼仪、宗教人物、着装服饰以及车马礼乐等多个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代著名美术史专家俞剑华认为:“这是一幅精美伟大的壁画,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2.2艺术价值

  天贶殿壁画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代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壁画上下两部分明显不同。上部多为建筑物,样式颇似苏州一带的弄堂房子,画法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画法,每幢房子有焦点,近大远小,倾斜度颇大,是清代西画输入以后的作品,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作为中国人物初期学习西画技法的历史看,亦有研究价值。但在下部人物和桥梁等方面采用用中国传统的均角透视,色彩多为平涂,重人物轻景物,人物为正面,侧面很少,前后没有大小之分,神态各异,表情逼真生动,衣纹铁线描,用笔谨严,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壁画在殿柱盘龙、兵器、旗幡、盔甲等位置,则使用了沥粉贴金的工艺技法,增加了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和立体感。此外,画面共计绘制了大大小小675个人物,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大象、狮子、麟麟、骆驼、马匹等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人物始终活动于山水、树石、建筑的景物之中,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岱庙壁画的艺术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惊叹,清乾隆帝与嘉庆年间诗人张鉴题咏壁画,亦各有“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之句。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更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天贶殿壁画画幅巨大,如此巨大壁画毫无隙地,而布置井然,疏密相间,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在构图上说,也不失为伟大精密的作品。”

  2.3科学价值

  天贶殿壁画从制作工艺上看,和中国传统壁画制作工艺比较一致,制作过程依次为地仗层——白粉层——颜料层。壁画地仗是通过在青砖墙上抹泥制作而成,整体上较为平整、光滑,厚度约3厘米,由于下层青砖表面比较平整,地仗的厚度比均匀。地仗由两层构成,下层地仗为粗泥层,夹杂有一定量的麦秸,厚度约2.7厘米,中间还夹杂有大量的白色结核,为石灰的结核体。上层为细泥层,颗粒较为细腻致密,含沙量较高,夹杂有一定量的棉花纤维,厚度约0.3厘米。白粉层以石灰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石膏和滑石,具备石灰质白粉层的特点。颜料成分比较复杂,包含朱砂、铅丹、石绿等传统天然矿物颜料。壁画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上代表了清代当时宫殿式建筑壁画较高的科技水平。

  四、结语

  泰山的岱庙,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与磨练,它见证了历史也是历史的见证,它的存在是千百年来多少名师巨匠的心血之作。巍峨的泰山是它的依仗,时代的车轮送来经久不衰的历史气息,碑林、彩饰、一花一木,一砖一瓦都声声歌颂着历史,体量巨大的建筑群给他它巍峨的气势,祭祀之所给它蒙上了神秘传奇的色彩。岱庙对研究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都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同时我们对岱庙的研究也是在提醒人们要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岱庙以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庙貌巍峨宫阙重叠名驰天下》戴学举

  {2}《2017至2018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张琰

  {3}《泰安古代园林演变研究》支艳丽

  {4}《探究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保护》

  {5}《新型“基底”在岱庙壁画现状模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