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关于榫卯结构继承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04-07

  关于榫卯结构继承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袁清泉 逯潇悦 张雨萌 刘  冰 郑荔文 于佳洋

  摘要:榫卯,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记录了时代的历史时光,沉淀着古人的智慧。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藏之作,也是传统符号的代表,在我国古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优质的建筑材料替代了手工木作,这让基于木材制作的榫卯工艺逐渐销声匿迹。

  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上升至文化自信、大国崛起的高度,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创新活动正冉冉升起。本次调研活动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队员们秉持着科学的态度与对榫卯结构的高度兴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其实用性与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了解并分析榫卯的文化内涵、发展现状与产生原因,探寻其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途,以传统榫卯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为目标,旨在加深公众对传统榫卯工艺的了解,激发兴趣,延续这千年之美,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共聚中华之崛起的中国梦。

  关键词:榫卯;文化底蕴;继承创新发展 

  1.绪论

  1.1背景

  何为榫卯?古语有云: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榫卯,是一种连接构件,以木材为主,通过榫凸卯凹的结构形式使两个或多个木头之间进行咬合,进而连成一个整体。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就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与传统家具中最早具有科学与设计意义的语言,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一般,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其一榫一卯之间,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美,沉淀着古典风格的复合传承。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榫卯结构因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模式而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育文化自信,发掘中国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让中华文化走入人民,走向世界。现代媒体在国家的号召下对传统工艺传承人进行培训和宣传,使中国传统工艺走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之中,也由此引起了研究者对榫卯结构的使用价值、哲学底蕴、艺术美学进行再思考与大发掘。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我们对榫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继承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了以下的具体调研、分析与尝试。

  1.2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榫卯结构的特征分类、文化底蕴的研究,使其更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彰显出它的美,传承榫卯文化;分析榫卯结构的艺术性与结构性,将生活美学与艺术美学加以结合,加强弘扬古典和现代的榫卯建筑之美;以榫卯的继承发展现状为着眼点,将传承的优缺直观呈现于大众面前;以促进榫卯发展的建议与未来展望为切入点,寻求根本性、长远性的发展措施。

  榫卯结构蕴藏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韵,记载了中华建筑的记忆与辉煌,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保护榫卯结构也成为了重中之重,为此,研究其继承发展,让榫卯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刻不容缓。

  2.调研设计

  2.1调研对象

  对象:榫卯结构

  2.2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将着重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辅之以典型调查法,秉持正确价值观与科学态度,追寻最好的调研结果。

  3.调研过程

  3.1调研准备

  一、调研分工

 组别

  参与人员

  参考书目

  时间安排

  第一组

  郑荔文 袁清泉

  张雨萌

  《中华榫卯》、《榫卯的奥秘》、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47-48|

  共2页

  10.25-11.12

  第二组

  于佳洋 逯潇悦

  刘  冰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榫卯》、《建筑与环境》|2007年

  第002期|131-132|共2页

  10.25-11.12

  组别

  参与人员

  考察地点

  时间安排

  第一组

  袁清泉 张雨萌

  逯潇悦

  聊城市护国隆兴寺

  11.13-11.14

  第二组

  于佳洋 郑荔文

  刘  冰

  聊城市光岳楼

  11.13-11.14

  二、调研进度

  调研阶段

  调研时间

  主要内容

  准备阶段

  10.23-10.24

  确定参研人员、调研主题、调研方法、调研具体时间、地点、和所需文献资料。

  调研阶段

  10.25-11.14

  前往调研地点、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榫卯结构的外观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研究整理阶段

  12.01-12.04

  对于在实地考察中拍摄的图像资料和在文献调查中获取的文本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和进一步研究分析、确定了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撰写报告阶段

  12.04-12.23

  确定了调研报告的主题观点、拟定了总体框架并起草、修改报告,最终于12月23日定稿。

  3.2调研实施

  一、文献调查

  本小组通过文献调查,了解榫卯结构的含义、特点、类型和应用等,现就这些方面作以下总结和论述。

  (一)榫卯结构的含义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二)榫卯结构的特点

  1.榫卯结构具有稳定性

  榫卯结构主要应用于木材结构的建筑和家具中,在木材建筑当中,榫卯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由于木材本身属于弹性材料,并且在榫卯结合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使得建筑在地震中允许有一定的变形、达到缓冲的目的从而减震。其次,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所以,中国传统的木材建筑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相比,有着绝对的稳定性优势。

  2.科学性和装饰性相结合

  榫卯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也是现代设计思想的表现。榫卯结构将技术美与形式美很好地表现出来,其中技术美主要体现在榫卯结构是榫头和卯眼的结合,可以通过精巧的结构啮合从而达到坚固稳定的状态。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榫卯结构不同于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等单一表现形式,榫和卯之间有多种拼接方式,从而提供了更多的艺术表达空间,这也是如今设计者对其创新应用的来源之一,设计者们常常在榫卯结构的细节上进行装饰,从而提高设计美感。

  3.榫卯结构以木材为载体

  在我国古代,木材应用广泛。木材具有天然的视觉美感和物理性能,使其成为当时人们制造家具的主要材料。直到今天,我国应用于家具中的榫卯结构,仍然以木材为主要的物质载体。榫卯结构要想得到完美的呈现,进行深入地表达,就离不开木材属性的支撑,因此木材对于榫卯结构来说意义重大。木材这种材料不仅有其自身的特性,能够实现装饰功能,同时还有一定的承载力,具有优良的伸缩回弹性,非常适合榫卯结构的要求。

  (三)榫卯的类型

  榫卯结构的凸出部分叫榫件;凹进部分叫卯,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按构合作用来归类,榫卯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1.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推”、“燕尾榫、“穿带榫”等。 2.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桦”等等。

  3.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井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口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图1 书籍阅读 

  

  图二 论文考察

  

  (四)榫卯结构在古代的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榫卯开始在家具中被使用,那时已经出现了银锭榫、燕尾榫等;唐代时期,榫卯的应用更加讲究,其结合方式已经非常牢固,有上下贯通、穿插搭接等形式;宋代是榫卯发展的高峰时期,框架式的家具结构也更加成熟和丰富多样,有了夹头榫、插肩榫等新形式。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顶峰时期,以其工艺精妙、结构缜密、设计特别而闻名。其中榫卯结构最为精巧,其结构种类繁多,在衔接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且构件之间稳定强度高,沿用时间长,在中国家具史中堪为一绝。

  二、实地考察

  本小组依据调研计划和进度安排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了聊城市光岳楼和护国隆兴寺的榫卯结构,对于榫卯结构的外观和特征有了基本认识,感受到了榫卯结构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图3 聊城市光岳楼 

  

  图四 聊城市护国隆兴寺

  3.3调研结果

  本小组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对于榫卯结构的外观、特征和文化底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同时,小组探寻了榫卯结构的现状及其继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例如,榫卯结构应用范围狭窄等。本篇调研报告试析榫卯结构发展困境的原因并对榫卯结构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4.调研分析

  4.1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历史发展悠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具有功能上的实用意义,而且还传承了千万年来华夏民族的文明智慧和工匠精神。分析榫卯结构的文化内涵,体会凹凸插接与阴阳理论、“天人合一”与动态中和、仿生设计与刚柔相济、人文气质与求实朴素等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其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探索意义深厚。

  一、历史发展脉络

  《易经·系辞》中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说明了“

  人-家具-建筑-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历史,家具源自建筑,建筑又利用家具充实,二者之间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同时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也孕育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家具与建筑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榫卯结构,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在使用榫卯结构建造房子,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象征着当时发达的原始手工业。原始黄河流域时期,从单一榫卯结构到整体木结构建筑再到建筑群或村落,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也展现了该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黄河农耕文明、礼乐文明和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榫卯从建筑中的运用发展到了家具中的运用,阶级越高工艺越精细,有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各个民族的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榫卯也随之发展。直到隋唐,榫卯家具、建筑同时发展迅速,木构建筑精密坚实,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转变,也蕴含着向往洒脱、自由、舒适的文化理念。宋代美学发展到了巅峰,一切皆具人文气息。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种类已达数百,且匠人的技艺高超,特有的设计风格也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禁城。到了近现代时期,数千年的延续全凭匠师的口传相授,随着“师徒制”的逐渐消失,传统的榫卯结构的制作技艺正慢慢地变化与融入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传承和发扬这项传统工艺。榫卯被称为东方建筑工艺的一颗明珠,在7000多年的继承与发展中,蕴含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深远意义。

   

  图5 干栏式建筑 

               

  图6 河姆渡时期的主要榫卯结构

  

  图7 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 

  

  图8 江西婺源阳春古戏台

  二、哲学文化内涵

  (一)凹凸插接与阴阳理论

  阴阳是古时天地之大道,亦囊括世间为人处世之法则。阴原义为云遮日,阳原义为日出状,由此引申为有着矛盾关系的一对事物,如明与暗、入与出、热与寒、进与退、衰与强等。东方的“阴阳”蕴含着一种“全”的思想,阴阳二道相互作用,两个对立方相互调和、此消彼长,由此使阴阳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最终达到和谐共存。《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榫卯的阴阳相依、凸凹相互的契合状态,正体现了道家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理意蕴。榫卯结构对器物的外观形态不造成影响,只是通过内部进行结构的改变达到连接的目的,使其保持外观的完整与和谐,在器物的内部实现圆融,达到以浑然一体,完整和谐的状态,这种完整、和谐的视觉特点也给人以连贯、浑然的审美感受。

  榫与卯在结构上凹凸插接,蕴含着“阴阳相生、相制”的理论。榫的凸与卯的凹,两者一阴一阳,榫所呈之形契合卯所受之态,只有分毫无差浑然一体才能形成紧密相连的榫卯结构。榫卯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制。最能突出这一特征的是“鲁班锁”。相传鲁班锁最初是鲁班为考察儿子是否聪明而制作的,后由孔明将其制作成玩具,也叫孔明锁。最常见的鲁班锁为六柱,各柱身上开有凹槽互为榫卯,六个木柱一旦拼合起来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稳定结构,若不懂其中机理则拆装不易,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

   

  图9 凹凸插接与阴阳理论

  (二)“天人合一”与动态中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指导人世间的一切秩序和模式,古人认为一切的人文演进都要顺从天道。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生即天命,天命亦为人生,在现代社会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下改造自然。《周易》中,三阳爻为乾卦,表征天,三阴爻为坤卦,表征地。即榫为天,卯为地。榫卯穿透的形式表达,也与道家思想中人的精神与自然相吻合,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一致。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代木制工艺的基本制作模式,在整件器物上,不用一钉、一丝金属连接,全部采用凹凸结合的榫卯构成,纯手工制作,其巧妙且富有弹性的框架,相互间的匹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与中和的思想不谋而合。

  清代汉学大家惠栋《易例》一书便持《易》尚“中和”的观点 。“中”是空间的某个位置,清人钱大昕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关于“和”,《易经》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宇宙万物和谐的观念。“中和”之说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几个方面的侧重,一是强调天与人的本质同一性,人的活动必须顺应天道才能和谐;二是强调动态性,生命的和谐也是动态的和谐。榫卯的组合方式是一种复制过程。最先出现的是单榫,单榫与单榫结合形成复榫,复榫继续结合成为更复杂的榫卯系统,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这正体现着整体合一的中和观念。

  

  图10 “天人合一”与动态中和

  (三)仿生设计与刚柔相济

  在中国工艺中,榫卯结构的组合堪称仿生设计的典范,具有“生”的象征意义。首先,榫卯的操作对象是木,木在传统文化中是具有生命的材料,因此用木营造的建筑也就符合万物生生不息的传统生命哲学,中国建筑材料坚持使用木与《周易》的生命观是相符合的。作为生死观念的对比象征,从战国时期开始,陵墓的建造大量使用砖石材,因为只有当人死了才“长视久生”。同时,许多高规格砖石墓穴却用仿木结构的建筑样式来喻示死者像生者一样生活。其次,类似人型脊柱的斗拱也蕴含着生命的意蕴。如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由抬梁、穿斗、井干等结构形式有机组合而成,其特别构造之处在于金柱柱头上层叠着十二层铰打蚕斗酷似模仿人体脊柱的形式与机能(图),其功能也与脊柱的力学机能极其相似:通过各环节榫卯的相互咬合构成建筑整体的柔性的支撑体系,有效避免建筑向四周倾斜。这种对人的模仿既充分体现了人体“柔”“活”的特征,其仿生形态也赋予它神圣的礼仪文化的象征意义,这直接导致汉代之后斗拱的使用逐渐被规定了等级意义,平民的宅居不能再随便使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尽管老子在这里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绝对化了,但这种“贵柔”的思想是极富哲理意义的。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强大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惧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当榫头与卯眼在外力的作用下构合时,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穿透力和契合状态,使得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

  

  图11 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柱头与人体脊椎对比

  (四)人文气质与求实朴素

  榫卯传承发展的进程中,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地域条件以及文人参与的影响。其精美朴实不开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是文人智慧和工匠技艺结合的产物。历史中书法绘画艺术中也曾有过对文人的室内陈设风格最恰当的描述。如沈津为《长物志》作序,提到“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这是对当时家具制作和。文人的参与,助推榫卯结构的发展进步,逐渐呈现出一种简约、朴素、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榫卯结构的凹凸契合之美是中国文人所重视的,它不强调流光溢彩,即使有着丰裕的条件,亦不尚奢华,而以朴实高雅为第一。正因如此,也使得榫卯构被寄寓和表现自己的心态和灵性,带有人文气质之美。

  榫卯因其简洁的造型和挺拔的线条,配之自然而然的木材纹理,总是给人一种秀丽素雅的气质。而那些恰如其分的榫卯,为这份典雅之气,添加了几分低调的智慧。在现代工艺中,一张椅子或许只需要将模板用钉子一钉,油漆一喷,十几分钟便可;而在传统工艺中,或许要耗上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打磨好一张小小椅子。这些“鲁班弟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潜心打造着看似稀疏平常的家具,通过榫印的契合,让家具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沉浸在榫卯的世界。这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恰好便是一种品质,一种关于中国传统的品质。榫卯的传统工艺,透露出一个“慢”字。慢下来,所有的一切都有了韵味,即便简单,也是悠长而缓慢地充满故事。大概所谓的复古情绪就是在忙乱的世界中缅怀那种慢慢悠悠的生活;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生活的时候,重新回到亲力亲为的年代,重新探寻那份悠远但不陌生的智慧。

  

  图12 人文气质与求实朴素

  三、大国工匠精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工匠精神作为丰满的精神价值结构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然而不同于其他传统精神财富往往形成大量的文本遗存,工匠精神常常作为一种潜意识传承于世。择一业,终一生,可以为匠。榫卯中蕴含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它的穿插构建是工匠潜意识与实践经验的外化表达,通过各种反复尝试,工匠们在不同连接实践中悟得榫卯的营造方法,再将这样的方法一代代口传心授地传承下来,这一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匠群体在劳动中的潜意识的默契达成。中国几乎所有的技艺都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而来。因此,传统上师徒在传道授业中普遍更强调“悟”,认为“悟”比学习、分析或理解更能领会工艺的奥秘。榫卯尽管建筑的造型受到雇主的影响,但内部的榫卯却完全体现工匠自身的观念。黑格尔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

  

  图13 千年榫卯之大国工匠精神

  四、榫卯美韵

  一榫一卯之间,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美,沉淀着古典风格的复合传承。榫卯结构的穿插、结合样式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符号,这进一步延伸到木作工艺以外的审美领域,一个可供效仿的格式和范本,一种符合民族的美学典型。

  (一)对称美

  纵观中国的发展史,大部分的古木结构都呈南北对称分布,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与之同步的是建筑中所蕴含的摆设和结构也呈南北对称排列摆设,如榫卯结构。榫卯结构的对称布置遵循了中国人一贯严谨庄重的风格。此外,成对出现的轴对称结构在建筑结构本身的对称展示下,不单是简单牢固,更给人以舒适之感。也更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规矩之美以及我们宇宙之中的平衡原理。

  

  图14 榫卯结构之对称美

  (二)结构美

  榫卯结构在古典家具和建筑中的使用种类繁多,且每种结构的具体作用也不相同。它将榫卯结构隐藏于外表造型之内,仅留少量片面的裸露在外表面,给人一种深邃之美。如格角榫,它有两种分别,对于明榫,它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有利地避免了因木材收缩而造成的榫脱落;对于暗榫,它有利地避免了破坏材料的光润感,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图15 榫卯结构之结构美

  (三)创新美

  在发展中,榫卯结构通过不断地对自身分析和革新,将各种创新元素融于自身,不断地顺应着新的审美和适应着新的格局观念。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参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榫卵穿插,层层出挑”,将斗拱放大简化后有序排列,随层高逐层递增,展现出了独特的建筑肌理。在造型上,不再单单追求于严谨庄重,也增添了活力与青春的气息。在中国馆的设计中,榫卵的装饰功能被有力强化,其形式美远高于功能美,表达了中国当代设计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在设计上,将复杂的榫卯结构变得简单化,力求简单又不失乐趣。

  榫卯结构作为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因其独特的构造方式和格局,其美的表达形式多样,每一种角度的美都给人以一种别样的感受。

  

  图16 榫卯结构之创新美

  4.2剖析现状

  榫卯曾是连结的代名词,家具甚至建筑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而这项源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工艺正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经历着新的传承与变革。

  一、榫卯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发展

  2009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我国首届木结构技术及产业发展论坛,目的便是展示具有先进理念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和木结构住宅,倡导科学、有效利用森林资源,促进了木结构在我国产业链形成和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木建筑方面的创新也得以不断推进,人们设计并改进木构件的结构连接,在提高承重等性能的同时也使建筑外观更现代化,更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就是在传承和创新中,从榫卯的造型入手,所设计建造出的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符号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呈现出一种中国文化意在言外的神韵,使榫卯作为中国符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17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二、榫卯结构在家具领域的创新应用

  如今,榫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实木,也出现了许多其他材质的榫卯结构,钢榫卯就是其中的一种。相比于实木榫卯,它更结实、更便捷,连接力、承重力也更强。如拼框门的连接,改变以前使用木棒榫打胶连接,在胶固化时用夹具固定,存在操作耗时长且占用场地大等局限性。而应用钢榫卯就不需要再打胶,安装完成后即可出厂。目前市场上的楼梯踏步大多使用钢钉扣做成可拆卸的钢榫卯结构,这样既便于后期维修更换,又方便了客户可以根据家居风格定期更换不同款式的踏步。

  

  图18 现代榫卯家具

  三、榫卯结构在玩具领域的广泛运用

  榫卯结构与玩具的创新设计也就是将精巧的榫卯结构与玩具设计结合起来,榫卯结构的理性与科学性带给玩具设计的合理性,其多样性带给玩具设计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榫卯玩具主要以卡通人物为造型来源,以功能求解为目的,以传统建筑为载体。较为经典的榫卯功能求解型玩具是鲁班锁,用榫卯的巧妙结构相互搭接与穿插,让玩具本身具有趣味性与一定的益智功能。这类玩具能够锻炼儿童的认知思考能力和手指灵活度,提高价值。随着新技术新理念新市场的发展和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中华木作榫卯艺术的千古绝唱——王尔文玩鲁班锁作为文玩、智玩产品和家庭摆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

  

  图19 鲁班锁

  但即使如此,现如今榫卯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转变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许多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发展和传承,但这仍然是不够的。榫卯工艺在现在仍然面临着诸如缺乏关注,传承人少,应用范围狭窄(主要运用于家具行业,其他方面用之甚少)等许多问题。要想榫卯工艺得到长久不衰的发展,必然需要不断将其创新。这也要求榫卯技术传承人结合时代的发展,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和现代需求的木制产品。现代榫卯工艺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尽管这条路崎岖坎坷,孤独又寂寞,但榫卯结构工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可期!

  4.3探究原因

  一、榫卯结构存在发展机遇的原因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功能的角度来看,榫卯工艺都受到了很多设计师的青睐,迎来了新的机遇,主要原因如下:

  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保护环境,追求安全无污染的生活质量,开始崇尚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理念,木结构建筑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木结构具有自重小、承载能力强、抗震、节能环保、纹理优美等优势,而且榫卯这种中国传统的连接结构本身就已具备比较成熟的工艺,因此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榫卯结构蕴含了我国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作为连接构件来说力学承重性能强,在建筑的稳定性方面相对有保障。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榫卯不仅仅是被隐藏起来的连接构件,还可以作为建筑的装饰构件融于现代建筑中,通过结构外露来展示榫卯结构本身的精巧和美观。

  二、榫卯结构面临问题挑战的原因

  榫卯工艺在现代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多种方面,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有诸多外在的因素。

  (一)榫卯结构在现代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比较狭窄

  首先榫卯结构设计精细复杂,难量产。传统榫卯一般需要工匠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生产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大。以棕角榫为例,其外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角齐尖,三面成45°,从外观几乎看不出其内部结构。此类榫卯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并不稀奇,但在现代机械条件下,很难一两次出型。而现代化工厂则是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加工,相比之下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传统的榫卯结构受到了加工简单,安装方便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冲击。因此,榫卯结构在当下运用当下已经少之又少。

  其次,榫卯家具在拆卸、维修、运输和与现代糅合上多有不便。一方面,现代人们对家具的功能性要求要方便搬运、组装和存放,连接部件生产实现标准化、通用化。而榫卯结构的家具意味着不可拆卸,无法独立安装维修,不能使用平板包装,必须整个家具打箱运输、上楼,这相对于来说是一个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现代糅合方面,要想使作为中式家具的独特结构(偏于方正)的榫卯结构较为完美地与现代家具相结合,往往需要进行再设计,在增加成本的同时,生搬硬套的结构也难以发挥原结构的优点。因此,榫卯结构不止是在建筑中很少运用,就连家具当中也是很少涉及。

  最后,新连接材料的出现和更迭很大程度上侵占了传统榫卯结构的生存空间。随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继续进步,榫卯已经不是唯一最佳的连接方式,在不同需求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向客观因素低头妥协。对于建筑来说,新材料的出现和更新,例如:水泥、钢筋等。它们的来临终结了木材在建筑中的统治力,并且新的材料更加坚固,更具备抗压力和承重力,施工过程也更加简单,那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家具来说,更多新材料新技术也逐渐替代榫卯的功能。加床加工更加能够保证连接件的精度能够精确的微米的误差。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注塑、玻璃纤维这些材料的出现,甚至能让家具一次成型,不再需要组装连接,榫卯结构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外界对于榫卯工艺的关注度较低

  在这个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关注,但由于推广力度不强,且现在的年轻人更加热爱新鲜的事物,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加之他们所学习和接触的文化也与传统手工艺文化无太大关联,榫卯工艺在审美方面未能与时俱进,也很少应用于家具、首饰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也导致了大众对中国的传统榫卯文化不甚了解,甚至部分年轻人看到精美的榫卯工艺品时还在感叹外国工艺的精密。

  4.4发展建议:

  一、以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拓展应用范围

  (一)要对榫卯原材料进行再创新

  随着现代工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人员在对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榫卯结构的节点等进行计算,继而对榫卯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推动榫卯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例如,可以对榫卯结构的木质材料进行创新,使用胶粘剂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单元结构,即制造一种新型的工程木材,这样的新型木材可以顺利解决木材废料污染土地和水源的问题,拓宽了榫卯工艺的应用范围。较为著名的是瑞士的苏黎世大楼,充分结合了木质材料和玻璃,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既美观牢固又符合现代环保理念。

  (二)要对传统榫卯结构的应用进行创新

  榫卯,凝聚着中国古典美,同时具有稳定性、便利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提炼榫卯的文化元素,应用于一些现代产品中,从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拓宽其应用渠道。例如,可应用于首饰的造型设计、佩戴方式等方面,制作出迎合现代审美观念的配饰;也可以继承榫卯结构的原理,制作玩具或文创产品,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还可以将榫卯结构应用于现代家居设计,榫卯结构作为一种精密且有艺术感的结构,不仅牢固,而且还巧妙的配合木质的收缩和膨胀,可以使木质家居更加结实耐用,从而实现榫卯从单一转向多领域的应用。无论是利用榫卯连接的现代技术不断构建出新的秩序,还是传统木构建造和制作技艺通过不断创新、最终获得了更多的传承机会,榫卯都不会沉没在技术进化的长河之中,它的魅力将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二、以走向世界为目标,增强宣传力度

  榫卯结构作为“一个沉醉了华夏文明符号的古典艺术灵魂”,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值得为我们所学习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统筹规划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为学生成长培根铸魂。”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将榫卯融入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增进其了解,激发其兴趣,从而推动榫卯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除了注重国内层面的宣传,我们还要提高榫卯工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发挥榫卯“文化符号”的作用,将其提升至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建立中华文化强国的高度。榫卯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不仅在我国建筑中有所应用,也走出了国门,应用于国外的建筑。例如,在瑞士苏黎世的街头,有一座东方式建筑格外引人注意,当人们走入其中,无不被这精妙的结构与工艺折服,这所大楼中没有用一颗螺丝,一滴胶水,只是靠着中国的榫卯结构在欧洲稳稳地站住了,令世界赞叹。因此,对于凝聚古人智慧的榫卯工艺,身为国人的我们应充满文化自信,并且有责任和使命将其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以工匠精神为载托,弘扬榫卯文化

  择一业,终一生,可以为匠。在回顾与欣赏以榫卯为结构的建筑与家具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衡量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深刻体会其中装饰艺术表达的自然形态和技术形态与“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根本,即在制作工程中既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追求其实用价值,又以至臻至善、和谐统一的原则追求其审美价值。因此,榫卯工艺体现着中国人身上自古以来的骨子里的工匠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更是每一个手工艺人所追求的。我们在了解榫卯工艺的同时,也应该关心制造榫卯工艺的工匠人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将以工匠精神为底蕴的榫卯工艺踵事增华,使其散发持久的生命力。

  5. 总结

  5.1调研意义

  榫卯结构是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在历史上主要应用于古建筑领域,而在文明发展进步的今天,榫卯工艺也被继承和开发,应用于多个领域。因此,今天对榫卯结构展开调研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本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对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了解了榫卯的含义、特点、类型,考察了聊城市传统榫卯建筑,探究了榫卯结构蕴含的文化底蕴,剖析了榫卯工艺在当今的应用与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究原因,最终对榫卯结构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此,希望能给榫卯结构的继承创新发展做出理论层面的贡献。另一方面,透过对榫卯结构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我们此次对于榫卯结构的调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榫卯这种制作工艺凝聚着中国传统智慧,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品的主要结构。随着社会的变迁,各种传统工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而榫卯依然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着其魅力和作用。通过本次对榫某结构的调研,我们也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功能的角度,现代设计都能从榫卯结构中汲取到营养,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造性发展,例如,针对榫卯中木质材料的创新,既美观又环保;针对榫卯结构应用领域的创新,拓宽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为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起着重要作用。榫卯结构就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在现代社会仍值得我们去发掘。  

  继承和发展榫卯结构,也是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榫卯工艺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转一折,自有一套奥妙的自然体系。中国人讲究与自然相感相通,与自然和谐共处。木构,便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看似简单的榫卯结构中体现着独特的东方文化,体现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正所谓“一榫一卯,藏天机”,榫卯结构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弘扬。因此,现如今对榫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2调研总结

  一、反思

  第一,调研考察方面。在理论上,由于团队知识方面的幼稚与匮乏,只能挑选阅读比较典型的书籍、期刊与论文,对榫卯的认识停留在中级阶段,短时间很难获得更高更深的认识;在实践上,由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实地考察仅选取了聊城市内的护国龙兴寺,对其他榫卯典型的建筑更多地依靠网络资料了解。

  第二,调研分析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团队对榫卯结构的文化底蕴、现状、产生问题的原因、建议等方面的分析都不甚完善,均存在着遗漏与不足。

  第三,实际意义方面。本次调研旨在一方面使团队自身更加了解有关榫卯的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切实发现榫卯结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弘扬传统技艺、培育文化自信贡献青年力量。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问题发掘和建议提出的现实性不强,自身切实可行的较少,在传播榫卯结构、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只能闪出荧荧之光。

  二、结语

  从亭台庙宇到家具门窗,从“百工圣祖”鲁班锁到“东方之冠”中国馆,古往今来,榫卯撑起“广厦千万间”千变万化,屹立不倒。将榫卯结构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萃取出来,简单的凹凸关系,超越了实用的成就,更是将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体现的淋漓尽致。榫卯相互之间的构合、分离、楔入,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体现,承载了深刻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内涵。

  于当下,榫卯结构的传承发展仍需回顾传统造物精华,从中汲取设计灵感,其意义不仅在于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指引未来,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其中泱泱的中华文化。毕竟,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一凸一凹之巧,一阴一阳之妙,都凝聚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从早期文明的萌芽开始,榫卯历经王朝的兴衰更迭,撑起了广厦千万。如今,时间流逝、物换星移,唯有榫卯依旧留存在世间,它像是千千万万个无声的观察者,历史的见证者,弥漫着古老的美感。因此,我们要胸怀对古老文化与技艺的敬意,对传统榫卯结构进行巧妙、合理的改良与创新,运用现代的材料组合,凸显其装饰性,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拓展性,使其更适应现代的制造工艺、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毕竟,传统的榫卯结构不应只是属于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于博物馆中,而应该回到现代生活中,被更多的现代人所熟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的“新时代”精神,使得传统工艺能够源远流长,得到优质的传承与发展,进而传统文化融汇于生活,深化入人心,使人们切实地了解、敬服、认同、喜爱,才能将传统文化上升至人们的文化自信,真真正正地使其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大志,舒畅雪.榫卯,在技术进化中历久弥新[J].全国新书目,2021,No.913(04):22-23.李聪,李伟丽.基于榫卯结构的儿童木制玩具设计[J].学研探索,2021,34(8):138-141.

  [2]刘宇.传统榫卯结构在民间老旧家具修缮及再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21,28(8):42-43.

  [3]许雅萌,董华君,王宝成.传统榫卯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7):60-61.

  [4]杨阳.“受命于天”与中国古代施政观念的形成——商周时期政治思想述论[J].政治学研究,2017(4):2-14.

  [5]邓楠.凹凸之大美——浅析榫卯结构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6]孙强.《周易》视野下的榫卯“空间性”阐释——由徽州建筑中的榫卯文化展开[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v.38;No.167(02):102-107.

  [7]周政雅,李近,张仲凤.榫卯的凹凸转折中之极致匠心[J].中国林业产业,2019,No.185(07):70-74.

  [8]李晴.浅析榫卯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5,No.92(01):66-67.

  [9]罗移峰,付玉群.浅谈明式硬木家具榫卯结构的文化内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No.150(11):163-164.

  [10]薛坤.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性能与设计进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11]褚磊,朱毅.技术美学对榫卯结构再设计的启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112-113.

  [12]伍冰,耿晓杰.基于构成主义思想的榫卯结构创新设计探索[J].家具,2015,36(04):51-54+61.

  [13]徐璐,孙薇.榫卯结构在新型材料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