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商埠繁华,饱岁月风霜—浅析聊城山陕会馆
作者:徐 辉、吕仕敏、韩婧华 、韩 畅、乐云星、李慧敏
见商埠繁华,饱岁月风霜—浅析聊城山陕会馆
摘要:聊城山陕会馆是聊城“八大会馆”的门面担当,它的存在不仅本身具有建筑、艺术与审美研究价值,而且也见证了聊城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实地参观等方式对聊城山陕会馆进行了认识与了解,现从其历史、建筑、文化、保护措施与意义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聊城山陕会馆、建筑介绍、建筑特色、保护措施、意义价值
正文:
一、山陕会馆的历史沿革
会馆,产生于明朝晚期,意为商业中由同乡或同业结合而成的封建性商人团体。于清代嘉靖、万历年间,会馆逐渐发展至鼎盛,在清代中期会馆数量达到最高值,在城市中心和繁华的的乡镇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均有会馆的身影存在。明清时期聊城商品经济发达,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聊城汇聚一堂,运河两岸有八大会馆,山陕会馆就是留存至今且相对完好的建筑之一,被誉为聊城“八大会馆”的门面担当。
明清时期建立在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其人口繁盛、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见证者。它融汇贯通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完美继承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家思想的精华。在山陕会馆内部有大大小小十九碑雕较为完好的保存至今,有三十个石刻方檐立柱,浮雕、透雕的工艺精妙绝伦,以十二座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狮子、赑屃、瑞兽麒麟等作为柱础,在殿内外尚有十二副石刻画,图案多为人物、花鸟、山水等。
数以百计的柱础上用花鸟草木作为装饰,全部为石刻作品,其中在木柱、石柱、匾额上刻有精美的楹联、文字,端庄的正楷与行云流水的行书相互照应。会馆里面的的石雕、木雕、砖雕和书法绘画艺术工艺精彩绝伦,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又一代表明珠。有极高的分析和鉴赏价值,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商业的由盛而衰、文学艺术的起伏跌宕、古运河的兴衰原因、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以及清代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因素的原因分析,是重要的历史借鉴现实资料。
但时间是最残酷的杀手,聊城为平原地形,一年四季多风沙天气,长时间的风化、雨水的侵蚀冲刷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的作用,致使会馆建筑受到损坏,木制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腐化,墙壁缝隙扩大,主要支撑柱出现了破裂,整座建筑已经可以称之为岌岌可危的危房,特别对一些砖雕绘画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聊城市政府上报国家,请求拨款进行修缮,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这笔雪中送炭的经费挽救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迟暮老人。
山陕会馆是聊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了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表现出一定的宗教政治色彩,屋顶、石刻、砖雕、壁画等,展现了华北平原聊城之地的独特风貌,其中一些山西和陕西的特有元素,也能看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衣锦还乡的期盼。
(一)深厚的地区文化融合特色
山陕会馆,又名关帝庙,据字面意思,可知关公关云长是这座庙宇受到后人祭拜的守护神,传说关二爷在山西出生,后在陕西改姓,因此关公是山西人和陕西人独特的文化精神支撑,它将远在异乡的人们与他们的故乡,用一种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丝线联系起来,这就像放风筝,线始终握在最初的起点。
山东作为孔子出生的地方,对孔子极为敬仰,孔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象征。因此在会馆的装饰中用对联和牌匾来表达对孔子的尊重和景仰,这也吻合了山东人的精神内核,为商人在聊城当地立足扎下基础。还有另一点,会馆的春秋阁存中关羽手捧春秋的雕像,商人来到山东人,尊重山东当地的文化信仰,更能拉近距离,产生认同。
山陕会馆多用福、禄、寿、喜、财等吉祥元素进行装饰,表现古人对平安、财富、长寿的传统追求,这又是在山西当地建筑上经常出现的元素,体现了山陕商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二)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山陕会馆集儒、佛、道等宗教为一身,强调多种宗教文化和谐融洽,展现了山陕商人聪明多变、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品质。
山陕会馆又名关帝庙,其中的关公是儒、道、佛三家都极为尊重的一位,并被三家作为共同的神明来信仰供奉,关羽地位尊崇,被誉为武圣,和文圣孔子并列供奉。
山陕会馆将佛、道中的经典传说、信仰文化刻画在壁画装饰上,并赋予它驱除邪祟的地位和作用。会馆建筑中既有佛教又有道教、儒学的一些内容,它们共同表达了山陕商人对诚信义气的尊崇,体现了对生活顺遂、财源滚滚的向往和追求。
(三)鲜明的教化取向
山陕会馆在设计建筑时既考虑到造型美感,又考虑到传达美好理念、洗涤思想、教化育人的需求。
会馆中的对联、题字,均能表达山陕商人尊重和宣扬儒学的思想特点,在装饰上注入内涵,潜移默化的弘扬古代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价值观,展现以和为贵、诚信为本的经商准则,为山陕商人的美好品质的展现提供依据。
山陕会馆作为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更是聊城商品经济发达、昌盛繁荣的历史见证者。它完美的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传承中国传统儒、道、释的优秀文化内核,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又彰显了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
(一)木雕装饰艺术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技艺和工艺美学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文化遗产,而且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他们的审美。木雕艺术强调作品的有用性、美观性以及人们的信仰观念以及古代的文化观念的统一,它强调将艺术的柔性美展现于现实生活中并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聊城山陕会馆更是灵活灵现的展现了富有魅力的木雕艺术。木雕装饰就是把工匠预先设计好的纹样和图案图案,通过浮雕、平雕、透雕、悬雕等表现技法将事物现象自然、完美的地刻画于木头之上,展现其自然美。由于木料容易获取以及容易按照人类想法加工,并且由于木料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极大地为工匠的设计提供了便利。再凭工匠、技术人员们发散思维,创作出美轮美奂,吸引人注意的木雕装饰。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明显的体现了清朝时期时木雕的风格。如山陕会馆内的“山门额枋木雕”、“戏楼墙壁木雕”、“关帝大殿额枋木雕”等。工匠以自身高超的雕刻技术与木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以及空间里彰显出了木雕的无限的魅力。并且木雕装饰的选题非常的广泛,多使用人民群众喜爱且熟悉的事物,同时为了追求美观以及展示一定的物质精神文明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一般还会采用一些比较抽象的图案。聊城山陕会馆的木雕极致的表现出了商人群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以及乐观豁达以及诚实朴素的高尚品格。并且山陕会馆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把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场景的各种事物以及人物故事,或者是将中国历史上的再或者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里面的几个人物或者是情节,同时安排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周围配以有着一定寓意的图案和纹样。完美的展现出了一个会馆应有的样子。
(二)石雕装饰艺术
石雕,指用各种各样可以雕刻的石头进行雕刻,石雕又被人们称“石刻”,人们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学会了用暴力手段对石头进行加工,只是由于当时对于石头的物理属性的认识不够全面以及自身的手段、工具等不够完善,当时雕刻的石头不能与此后的石雕相比较,也没有后来石雕的精美,它们更注重于石刻的实用性。虽然后来人们学会了对金属进行雕刻,但还是跟热衷于石雕以及木雕。聊城山陕会馆建筑以木制结构为主,但是由于木材容易发生腐烂、被火烧与磕碰会损坏,所以石雕被广泛运用于山陕会馆的建筑以及设计中。石雕深受工匠门的喜爱,被广泛运用于能够接触到地面、台梯,柱子等容易被水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到的地方。聊城山陕会馆的木雕居于所有雕刻中的第一位,而石雕数量以及面积只比木雕少一些,居于聊城山陕会馆雕刻中的第二位,石雕不同于木雕,它集中分布在聊城山陕会馆内部的三大殿、春秋阁及山门、戏楼等建筑上,尤以三大殿柱础及殿前月台石 栏板、石狮及戏楼折壁等石雕装饰最为精美。聊城山陕会馆石雕艺术非常精美,其中山门前麒麟造型就运用了石雕的艺术,且整个雕刻十分的生动,整体造型给人一种高贵、大气的感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气势。石雕的运用既能展现出麒麟本身应该具有的霸气与威武同时又能展现出石雕带来的柔和精美以及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
(三)砖雕装饰艺术
聊城山陕会馆进馆之后就可以明显的看见两幅画,其中一幅是松鹤延年,它们都是由石雕、砖雕和木雕组成的,十分精美,并且蕴含了丰富的吉祥寓意以及文化价值。那么者两幅画可以这么的精美必不可少的就是因为其具有砖雕这个组成部分。那么砖雕到底是什么呢?砖雕在盛行于元代,在那时拥有高超智慧的人们就广泛的将砖雕运用建筑的整体建筑装饰上,这样可以使得建筑更加精美,山陕会馆就是将砖雕运用在了整个会馆的建筑之上,如砖雕走兽等,使得整个会馆更加的辉煌。到达清朝时期,砖雕技术更是进一步发展完善,吸收百家之长,融入各个地域的民族特色及风格,使得砖雕更加丰富多样。砖雕是指工匠人员预先设计好图案,图案主要以寓意好的动物图案以及象征人们高尚品格的植物为主,聊城山陕会馆的砖雕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其它一些动植物等。设计好图案之后,再根据图案在已经烧制好了的砖上雕刻出所设计出来的图案纹样,然后用在建筑上来装饰建筑,提高建筑的实用性的同时还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美学性。一般现在建筑上使用的砖雕,都是模仿石雕而又不同于石雕的一种新的雕刻类别。
因为砖具有石头而不具备的物理属性,砖的质量较轻,质地较硬同时还不易燃可塑性较强,把砖作为建筑材料,它比石头更容易也更方便雕刻。它拥有木头以及石头二者之间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这也就时它成为在木材以及石头之后的又一个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雕刻材料。聊城山陕会馆内的砖雕十分魅力,具有一定的独特的魅力,以其独特的设计构思以及灵活多变的特点,让其在数量较多的木雕和石雕中被人注意到。砖雕配合石雕以及木雕让整个建筑变得更加富丽堂皇,砖雕在会馆建筑中更是起到了一定的点睛作用,让人们注意到了会馆中各个小部分的魅力。聊城山陕会馆的砖雕重点分布在山门、戏楼、钟鼓楼月牙门以及西北跨院门处。砖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是以浮雕和圆雕为主,对比于雕刻手法较多也更为细致的于木雕和石雕, 砖雕的雕刻手法就比较的单一化了。
主要建筑
(一)山门
来到山陕会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门”,山门又有另外两种称呼,其一称为“三门”,其二则称之为“牌楼”,属于三门四柱牌坊式的古建筑门楼。山门原来是寺院正面的楼门别称,是寺院的一般称呼,因大多数寺庙都藏身于山林之中,故曰“山门”,山陕会馆正门因形似,也才称之为“山门”。此山门相邻两榀屋架之前的宽度为即面阔为7米,纵深长度为1.7米,山门高大约10米。中间正门紧闭,只开放了两旁的侧门供游客进出,这牌坊式的山门是被八根柱子支撑起的,门内有四根圆形的柱子,门外有四根方形的柱子。门外四根方形木柱的柱根部趴着四匹麒麟模样的石雕,四匹麒麟雕刻地惟妙惟肖,既沉稳大气又不失生动,庄严中透出一丝活泼。而门内的圆形木柱底部是四块方形的石料,石料的四面都有雕刻,多是花卉和百鸟,细腻传神。外部的两根木柱有楹联雕刻其上,楹联字体遒劲有力、浑厚高古。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大门四周的石质墙壁上是古代工人雕刻其上的蝙蝠图案,寓意着吉祥幸福。大门正上方赫然刻有四个大字“山陕会馆”。两个侧门旁边的石面也皆刻有图案,不同于正门雕刻地蝙蝠,此图案为卷云纹,两侧小门上也有刻字,且用的楷书体,右门上是“履中”,左门上是“蹈和”。两小门的外侧是八字形的影壁,八字墙体完全用砖砌成,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书“大义参天”。山陕会馆山门顶部呈歇山式,有六层如意斗拱雕刻成龙头形和象头形承托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中央为“协天大帝”的牌匾。
(二)戏楼
进入山陕会馆,便能看到戏楼的背面山墙,戏楼正面朝西,坐落于东边,与大殿相望,在进院的中轴线上。戏楼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贯通大门和庭院的甬道,二层则是戏台。戏楼后墙甬道宽高大约各两米,甬道左右两侧分别有石刻的照壁,照壁历尽沧桑,上面雕刻的图案如同蒙上一层薄纱,依稀可以看到左侧刻的是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下,立着一只丹顶鹤;而右侧是一只花草丛中的梅花鹿,松鹤象征着长寿,“鹿”又与“禄”字同音,体现了山陕商人对寿命与财力的追求。照壁的样式遵从单檐硬山式,而整个戏楼却是两重檐两层台楼,顶部的正脊昭示着它属于歇山式,垂脊延伸出歇山形成十翼角,覆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片,显现出富丽堂皇。二层的戏台呈方形,戏台正面的檐下有五块木质檐枋,都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刻,“福星”“禄星”“寿星”的故事在这雕刻之中一一上演,四周皆是飞鸟花卉做点缀,其中最中间的一块檐枋最为精美。四根用来支撑的柱字也都为石雕,上面既有花草的雕刻也有经过变形的叠篆字体。迎屏上也色彩纷呈,四种花卉绘于其上,在迎屏的上部,还悬挂有木刻匾额,上题“云霞绚彩”四个字,恰如其分。戏台南北两边是斜侧的影壁,两块影壁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左侧的称之为“天台胜景”,右侧称其为“海市蜃楼”,都属于古典的山水图画,图案与舞台相互交织,交相呼应,独有一番风韵,此为戏楼。
夹楼
夹楼位于戏台的两侧,呈南北对称分布,将钟鼓楼与戏台连接,三者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夹楼是一个二层三间的单檐,三间屋顶中,中间一间凸出,高于另外两间。夹楼下部是供行人行走的拱门,拱门上方各有一块石面,左侧门上刻有“对岳”,右侧门上刻有“望海”。夹楼上部小间的东面都有圆形窗户,向东眺望可以看到山陕会馆外部的风光,这与戏楼相连的夹楼原是为戏台上的生旦净丑提供准备上台和休息的地方,透过这古朴的墙壁,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旧时戏台之上的繁荣之景。
钟鼓楼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之一的钟鼓楼,是钟楼与鼓楼的总称,顾名思义是古代用来报时的建筑。我们所看到的山陕会馆的钟鼓楼位于夹楼的两侧,钟楼和鼓楼南北对称,钟楼在南,鼓楼在北,阴阳相合。钟楼与鼓楼都属于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屋檐都由十二根方形石柱承起,其中鼓楼靠近夹楼一侧中间的两根石柱上刻有“其声大而远,阙意深且长”,而钟楼下方门口处则刻有“振聋”二字,仅从钟鼓楼的石刻字上看,就可以看出主人家中这建筑的作用。钟鼓楼的下方是个小院儿,从小院儿便可进入山陕会馆的中心。
(五)南北看楼
古时看楼是供观乐和眺望的建筑,山陕会馆的看楼位于整个中心庭院的南北两侧,走过完整个戏楼夹楼钟鼓楼一体建筑,便可以一目了然,南北看楼在钟鼓楼的西侧,其建筑屋顶属于卷棚顶,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有开放式的长廊,铺设砖质地面,延木梯向上来到二层,是开阔的包厢,铺设木制地板,上有“静观自得”四个大字,风雅别致。旧时看楼是极佳的观戏场所,人们可以在看楼听戏,品茶,畅谈人生,完全是富商巨贾的聚集之地。
(六)大殿
穿过静谧的庭院便来到了大殿,大殿坐落在山陕会馆中间,是会馆的中心建筑。为了衬托出大殿的恢弘气势,殿前的庭院种植了两棵参天大树,对称相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对称美的追求。因为我们在冬天时节到访,两棵古树萧条之态尽显,凭的又为庭院添了几分肃杀之气,为大殿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庭院中铺满了形态各异的石子,构成了蜿蜒前行的路,在地上作画的同时也与大殿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使得大殿建筑没有独树一帜。大殿门前还配有一对石狮子,安置在树木之后,殿门口之前。大殿的顶为卷棚顶,盖有绿色的琉璃瓦,在旁檐灰色屋顶的衬托下,绿色更为两眼。大殿门口摆放有可供放置香火的香炉,不难看出山陕会馆也曾作为拜奉的场所。殿前还用白色的栏杆划分出了走廊的范围,在便于沟通其他殿的同时也为大殿的装饰增添了一份新的色彩。大殿与戏楼相对,从大殿的门口能看到戏台上的景致,大殿的门又将眼中看到的景色分隔,给人一种拼凑的美。
(七)复殿
过廊后面是复殿,复殿的房顶修建得很高,在整体上拉高了复殿的气势。进入复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悬挂于头前的三块牌匾,最正中间悬挂的是“忠肝义胆”。由此就不得不提及复殿供奉的雕像,即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滚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帝王形象。各种建筑石雕和悬挂于房梁之上的牌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复殿之后还有一暖阁。
(八)南配殿
南配殿,也被叫做文昌火神殿,坐落于正殿的南面,是商人们用来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南配殿的房梁和屋檐较之于其他殿来说较低矮,整体颜色和氛围都较低沉。献殿前的走廊,有用石雕工艺制作的檐柱四根,上面雕刻了麒麟、大象并作为柱础,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阳文楹联: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济水,居离官位按丙丁。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文昌神和火神王灵官,木头制成的牌匾提上了“天开文运”,这块木制牌匾被悬挂于殿的正门上方。
(九)北配殿
北配殿,也被叫做称“财神殿”坐落于正殿的北面,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建筑风格也是对称一致的。当年商人们设置财神殿,并将其作为为财富祈福的场所,即希望自己能够财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以来对祭祀和供奉的信仰。北配殿。也分为献殿和复殿。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阴文楹联: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华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木头制成的牌匾提上了“万事永赖”,这块木制牌匾被悬挂于殿的正门上方。这里的装饰和雕饰,不仅体现了浓浓的宗教色彩、传统主义色彩,还体现了商人们身在他乡对家乡的寄托和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十)春秋阁
春秋阁是会馆最后方的建筑,也是会馆里楼层结构最高的建筑。有三间房间那么宽,是一栋两层式的建筑,单檐歇山,房顶是灰色的筒瓦,斗拱抬梁式结构。阁前廊有四根木质檐柱,房檐之下是各种雕刻精美的木雕,大多以花卉为主。春秋阁整体为朱红色调,提升了阁楼整体的气势。朱红色的漆在多年之后依然颜色不改,为现代的我们基本呈现了春秋阁当时的风采。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二楼西墙上仍保留着关羽全身阴线雕石刻一方。
(十一)南北游廊
春秋阁两侧,是呈南北走向的游廊,有三间房子那么长,一间房子那么宽,为出行游玩提供了宽阔的行动空间。灰瓦盖顶并与望楼和正殿相接,划分除了一个紧凑的四合院空间。虽然时隔多年,整体的建筑略显萧条,但是在细节之处也不难发现山陕会馆的精美之处,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也不难想象当初的山陕会馆是多么的繁荣,既寄托了商人们的美好希冀,也体现出了商人们当时的财力。
四、保护措施
聊城的山陕会馆因为被雨淋,而且聊城的大风天气比较多,聊城的道路车辆比较多,车辆来往对会馆也会有影响。山陕会馆的一些建筑物的地基会有一些下沉,墙体也有了一些倾斜,而且墙面出现了裂痕。一些古代建筑的屋顶上的瓦片颜色变淡,也碎裂了。下雨天,建筑物内部会有雨水渗入,这些使得建筑物不那么美观和结实。对此,国家文物局在得知这种情况下,拨了专项的款要求对山陕会馆进行修复。运用新的技术和科技手段将现代元素和会馆主题相结合,使会馆得以更好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地进步,对大自然的索取不断增加,而人们面临的的生态问题也非常严重。而且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因此,保护和修复聊城的山陕会馆不断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古代的建筑物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同时受到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相关建筑的保护工作并不是非常的容易。早年间,聊城的山陕会馆里的戏楼非常受商人们的喜欢,他们在这个合适的场所讨论商业上的交易事项,并且在这里交流娱乐。但是,到了现在,戏楼不再这样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只是把它作为欣赏的景物。从这个方面而言,对于会馆的保护,我们可以加大它的旅游开发价值。让普通的大众们一起保护它,是修复和保护它的有效的方法。对于文物的保护,根据相关的法律,不能改变它的原状。对于相关的工作者要求,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首先的保留它的原材料和原结构,其次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后要挖掘它的社会价值,使其有意义。
山陕会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相联系的。国家公园体制方案中对于解决两者的关系有几条重要建议。
对于遗产资源要进行评价,不同的文物建筑要不同的处理和保护。
山陕会馆遗产的相关资源和情况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的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不能模式化和完全化。所以,在制定山陕会馆文化保护的评价方式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层次分时间进行规划和制定。评价的内容要有会馆本身的价值意义和外部的环境。其中,它的本身价值自身价值有会馆的还原性,完整的情况,会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会馆有没有名气,被观众的认识程度。它的外部环境有会馆的经济情况,社会情况,周围的交通的情况等的各个方面。相关部门也要根据具体的特色情况制定适合的计划。
多个相关部门要一起进行管理。
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对于相互的利益关系要明确,完善相关的体系。对于会馆遗产的产权要明确,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文物保护部门要主义对文物在技术信息,和监督方面的保护,而旅游的相关部门要注意开发其旅游价值,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社会上的企业家们要鼓励他们为保护文物提供部门资金,同时为他们自身的企业扩大宣传。在这样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主要管理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计划,合理划分各个主体的利益。
(三)山陕会馆的保护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同时有四个辅助,制定统一的管理和保护机构。专门的问题由专门的部门去解决,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以下几点建议。
1、山陕会馆的文化遗传管理的机构要统一,对于政府而言,要发挥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自己找政府对于大众的管理能力。使得以政府为主导修复山陕会馆,对修复工程进行招商引资,树立相关的品牌,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与会馆有关的产品要设计完善,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文化利用的效率,完善相关的机制,带动周围的文物保护和开发。
2、发挥社会群众的作用,提高大众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大众在文化的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护文物也是每一个社会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是保护文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社区的居民对于文物的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宣传文物的保护,积极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实践中,协调大众的利益,对于在遗址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相关部门要拆除,同时要避免文物丢失的情况。
3、注重新技术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中的运用。发挥新技术人员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积极提出合理有价值的建议,发挥其特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公共机构,企业家们也积极鼓励为其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得会馆的保护得以顺利的进行,最后,目前而言,互联网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目前要想保护山陕会馆,就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有关山陕会馆的大数据的信息,利用相关的大数据信息发挥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促进山陕会馆的保护和有关旅游产品方面的创新。
4、挖掘山陕会馆的文化内涵,促进有关山陕会馆文化的产品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同时注重其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山陕会馆自身的文化内涵其特色。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咨询周围的社区群众,向他们了解情况,了解山陕会馆的历史渊源,同时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了解情况,了解早年间的山陕会馆的情况充分了解后制定相关计划。最后,结合当代的大数据,根据游客的喜好,以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的兴趣,促进对山陕会馆的保护和开发。
五、意义价值
会馆是一种封建性团体,是明清时期同区域商人们在经济发达地区建成的,清中期发展最为繁盛,几乎遍及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甚至在一些小乡镇也有建设。明清时期,聊城依靠大运河而经济发达,许多商人都在此聚集,或买商铺经营产业,或建会馆与人合作。
说起聊城山陕会馆,就不得不提其保存的碑刻。其碑刻涉及会馆建造历史、当时山陕商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为研究清朝时期在聊城经商的山西与陕西的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山陕会馆现存的19幢碑刻,分别位于南、北碑亭及后院走廊的墙壁上。这些碑刻见证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六位帝皇在朝历史年间在聊山陕商人们的发展与繁荣。
根据碑刻所记载的内容的不同,我们大体将这些碑刻分成三类:
第一类碑刻,记录山陕会馆始建及后世历次重修等相关情况,有关这些内容的碑刻共有16个,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碑刻。
在乾隆皇帝执政的第八年,会馆立“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碑,记录了山陕会馆初建时所确定的土地的地理位置,和买地所花的钱。四年后,即乾隆在位第十一年,聊城山陕会馆终于竣工,立首碑,碑刻记录了会馆共由哪些商号捐款及各捐了多少银两,其中有数家商号捐银超百两。
乾隆三十一年,会馆已建成21年。为了祭祀神明、加深乡情,同时又因为戏台已经呈现飘摇的倾向,马上就要倒塌,于是想要重新整修一下,并且想要再新建装饰,于是重修戏台并建看楼。
道光二十五年,又集资重修山门、戏台、左右二门等各处老旧损坏处,且重新在各处涂上墨油,本次一共花了14851.85两白银,可见其规模之巨大。同年,因人们都在听戏赏曲,没有注意火患,导致火势蔓延到了山门戏台和钟楼鼓楼,因此进行会馆历史上的第五次修葺。同治四年,山陕众商又集资立碑。众商表示,明白万事开头难,而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尤其不容易,就像资金的情况一样。同治六年,又重新整修会馆大门,共耗资343钱722文。光绪在位时期,由于风吹日晒、年久失修,山门外的扶栏木制腐朽,于是进行重修,共捐资164两,但是却用了199.29两,据记载,欠缺的部分是由铅元会补上的。
第二类碑刻,记载的是在聊经商的山陕商贾建造的除会馆外的其它活动场所。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聊城作为水运枢纽,每天都有许多从南方驶来的商船,有许多同乡、友人结伴赴聊经商,尤其是太汾两府的人最多。自从清朝建立一直到康熙年间,来来往往的人不断,客栈旅店几乎不能容纳所有的人。有经验丰富的人打算建立会馆,和大家一商量,大家都说好。大家都筹资捐款,购置土地,修建会馆,号日:太汾公所。这说明,康熙在位时期,运河两岸因明末清初战争破坏的经济正在逐步恢复,重回战前风光。
最后一类碑刻是有关于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崇拜的。嘉庆二年出现的“金龙四大王行略”和光绪九年的“钦加同知衔聊城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汪为出示缙绅事”说明的就是这个问题。前者主要介绍了金龙四大王信仰是从哪里来的,后者则从侧面说明了会馆商人对条件较差的同乡的救助。
“金龙四大王行略”碑的存在,说明了当时的聊城思想不只已经流行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还有其它的本土文化思想。相较于儒道佛思想,金龙四大王的思想崇拜产生得并不早,但因其水运保护神的地位,也因运河对当时行商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它在清朝是重要的民间思想。而且人们在建造会馆时,将其安排与关公一齐接受百姓祭祀,更清楚地看出当时商品经济对运河的依赖,以及人们对它的崇拜。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碑刻的时间记录比较完整,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时间为轴进行考察。根据对这些碑刻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聊城发展的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在清中叶时期的商业经营与发展状况,从而看到其后面整个清朝中后期运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