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化研究

2022-04-10

  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化研究

  作者:姜良芮 孙石秀

  摘要: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简,《孙子兵

  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本文通过去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研究整理了银雀山汉墓的主要考古发掘、《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主要内容以及在研究整理过程中的感悟。

  关键词: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卫生部门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偶然发现了两座早期西汉墓葬,经考古小组发掘后共出土竹简4974枚,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和早已失传的《孙膑兵法》,这两部竹简的出土对唐宋以来孙武和孙膑的身份和他们兵书的真伪这一千古悬案做出了解答。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现,是中国考古事业的重大成就之一,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百项考古发现”。

  文献综述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两座汉墓,经考古发掘后,出土了大量竹简。竹简出土后,人们对这些竹简进行了考证研究,其中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受到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对竹简的内容、主要思想以及价值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主要思想及其价值,同时对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收集、归纳和总结。在此研究下,得出了几点结论:竹简具有对于澄清历史疑云的史证价值;竹简保存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竹简的出土有利于古文字学的研究;竹简的出土推动了对古代书籍发展的考证研究。文献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参考文献如下:

  [1].  宋开霞.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J]. 走向世界. 2003(04)

  [2].  陈二林,孙玉红,董功攀.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13(10)

  [3].  王晓雪. 《孙膑兵法》的流传 、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J]. 管子学刊,2008(03)

  [4].  宋开霞. 银雀山汉简的文化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05(10)

  [5].  杨青.守护国宝 传承文明——揭秘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J]. 春秋. 2019(01)

  二、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和整理研究

  1.汉墓发掘

  1972年4月10日,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处工地上偶然发现一座古墓葬——银雀山一、二号墓,墓葬位于临沂银雀山西南麓,是山东省银雀山、金雀山墓群中最重要的墓葬。两墓是在山体岩石上开凿,为长方形竖穴木椁墓,东西并列,墓葬棺椁、随葬品保存完整。

  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后,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专家开展清理、释文、临摹和缀联等工作。1972年,文物保护小组在临沂对竹简进行了简单脱水处理、登记造册等保护工作,随后运往北京。1974年成立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对两部兵书的竹简碎片进行了处理。1975-2010年间,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影印本和修订本,对两部兵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注释。 2015年,山东省博物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对竹简进行数据采集和预防性保护、整理研究等工作。

  2.发掘意义

  银雀山汉墓发掘其价值意义重大:

  (1)银雀山汉简出土后,揭开了自唐宋以来关于孙武、孙膑两人及其著作的千年之谜。在历史中,《孙子兵法》一直有文献记载传世,但孙膑这个人和他的兵书一直没有传世证据,无从考证。因此,文化界对孙武和孙膑其人其书的身份都有自己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在王莽篡位、京师混乱之时,很多藏书被损坏,《孙膑兵法》也在那时失传;也有学者认为孙膑一人并不存在,孙膑就是孙武”。[①]由于没有切实证据可以将二者的身份做出明确区分,学界对此莫衷一是。而银雀山汉墓中《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一同被发掘出来,证明了孙武、孙膑确是两个人,有两部兵书。

  (2)竹简《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等典籍为现存最早版本。著名简牍研究专家李均明老师参与了部分汉简整理工作,对于竹简出土的意义他说道:银雀山汉简中部分文献的出土,证明了至少在西汉初年这些著作就已经存在了,这样关于《晏子》、《六韬》等著作的“伪书”、“伪作”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从典籍研究的角度来看,银雀山汉简的出土,给了学术界一些非常明确的答案。

  (3)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书《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历谱是由32枚竹简组成,简总长69厘米,宽1厘米,3道编绳。第二简从上到下垂直记月,以十月为岁首, 共13个月。从第3简至第32简横向书写每月初一至三十日的干支,32支简排列起来,正好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该历谱除记全年日数外,还附记有冬至、夏至、立春、立秋、初伏、中伏、后伏等节气。

  (4)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文物、竹简。对研究古代军事、经济、法律、天文历法、社会风俗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在竹简中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术、策略、武器的变化;在《孙膑兵法·禽庞涓》一篇中,探讨和研究了齐国和魏国两国之间的战争;《守法守令十三篇》中记载了商鞅变法之前,齐国的法律、守城、土地分配、赋税等政策,为后世研究齐国法制提供了资料。

  三、《孙子兵法》

  1.出土情况

  《孙子兵法》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古代兵书,内容覆盖广泛,逻辑严谨,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推崇,被誉为“武经冠冕”、“古代第一兵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极高地位。

  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目前已知《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为研究孙武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文本增添了新的参校资料。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18篇中,13篇与传世本《孙子兵法》大体一致,因出土时竹简保存状况较差,仅存2700余字,为传世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尚有《吴问》、《黄帝伐赤帝从四变》、《地形》、《见吴王》5篇佚文。较之传世本,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更接近文献原貌。

  2.孙武介绍

  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其祖父因伐莒有功被当时的国君赐姓为孙氏,故后世尊称孙武为孙子、孙武子。孙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写了著名的《孙子兵法》。齐景公时,孙子为了躲避齐国内乱远赴吴国,献兵法于吴王,练兵拜将,破楚入郢,显名于诸侯。其军事思想备受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推崇,被誉为“兵圣”、“东方兵学鼻祖”。

  3.主要思想

  《孙子兵法》总共13篇,每篇以“孙子曰”开头,分专题论述,有主题,有结构。它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②]孙子认真把战争作为事关军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研究。根据论述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讲战略运筹(第一至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论述庙算,即作战之前比较敌我双方的作战条件,估算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并据此制定作战计划。本文强调在战争中使用士兵之前仔细谋划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提出了“慎战”。同时提出了以“利”为宗旨的“诡道十二法”。第二篇《作战篇》。此处“作战”并不是进行战斗,而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以及战争前的准备。在“慎战”思想的指导下,从战争和经济的关系出发,指出战争有赖于经济,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耗。所以战争要速战速胜,在这个过程中将帅有重要的作用。第三篇《谋攻篇》,讲述战争的谋略,即“不光使用武力,而注重在战争中使用各种手段,这样既能不让国力、兵力受挫,又能获得战争的全面胜利”。[③]其次提出了“十围五攻”的战术原则。在“知胜之道”中最为著名的论断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它曾被毛泽东多次引用,作为一种谋略,是理性态度在战争中的重要表现,是战争科学的真理,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战胜敌人的法宝。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军事思想,建构了克敌制胜的非凡战略,这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部分为指挥作战(第四至六篇)。第四篇《形篇》。主要阐述了攻守、用兵的基本原则。主要聚焦于那些具有客观、稳定、常见等特征的因素。第五篇《势篇》。主要阐述了在人为、容易变化、存在偶然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运用兵力,灵活的变换战术。第六篇《虚实篇》。主要阐述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作战原则以及利用“示形”隐藏兵力和战争意图。“在战争中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军力、包围迂回的方式,形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弱,从而以少胜多”。[④]

  第三部分为战场机变(第七至九篇)。第七篇《军事篇》,论述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抓住战斗的时机。首先说明了在战争中“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用迂回战术更快到达预定战场,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其次,要收集邻国政治、地形等有关信息。第八篇《九变篇》,解释将军如何利用有利的机会采取适当的战略和战术,分析了将帅的五种致命的性格特质。第九篇《行军篇》。主要阐述了在不同特殊地形的情况下行军和作战的方法。在行军途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对于军队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周围环境来分析敌人的举动从而灵活应变。

  第四部分为军事地理(第十至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本文主要描述了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和因地制宜的将军战术要点。第十一篇《九地篇》,阐释以“主客”局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五部分为特殊战法(第十二至十三篇)。第十二篇《火攻篇》,主要讲了用火辅助作战的五种类型和方法。第十三篇《用间篇》,论证了利用间谍的重要性、类型、方法和原则。

  4.影响及传播

  李世民说过:“观诸兵书,无处孙武”。兵法是一种战略,战略不是诡计,而是宏大的战略和大智慧。

  《孙子兵法》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下,它反映了新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规律。所开创的军事思想体系被后世兵学家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智囊,在世界上也大名鼎鼎。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有近30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上流传极广。

  四、《孙膑兵法》

  1.出土情况

  1972年4月20日,银雀山一、二号墓考古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共出土《孙膑兵法》竹简222枚。1974年,设立整理小组,对《孙膑兵法》进行整理,随后出版了《孙膑兵法》平装本。

  2.人物介绍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出生在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鄄城县一带),系孙武后事子孙,因遭庞涓迫害,早年受过膑刑,后人称之为“孙膑”,其生平事迹主要在齐国,又称“齐孙子”。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孙膑投奔齐国,得到齐威王的器重,被任命为军师。在他的帮助下,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马陵之战的胜利。这两次战役的成功,为齐称霸奠定了基础。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后失传,1972年银雀山一号墓出土竹简《孙膑兵法》,使之重新面世。

  3.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录《孙膑兵法》共16 篇,其篇目及内容如下:

  《擒庞涓》:主要阐述了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如何运用“围魏救赵”的谋略,采取“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策略大败庞涓的战例。

  《见威王》:主要记载孙膑第一次见到齐威王时,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告诉了齐威王。

  《威王问》:主要以问答的方式记录了孙膑与齐威王、田忌讨论用兵问题时场景,从对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孙膑的用兵谋略。

  《陈忌问垒》:主要记录了田忌和孙膑对于筑垒、防守等战术问题的讨论。

  《篡卒》:主要记录了孙膑关于选卒、战争恒胜和恒不胜的一些重要因素。

  《月战》:主要论述战争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提出了“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重要观点。

  《八阵》:前一部分,孙膑论述“王者之将”应当具备的各种条件,后一部分论述作战应根据敌情与地形选择不同的阵法,恰当地部署、运用兵力和兵器,并且灵活指挥战斗。

  《地葆》:从军事角度论述各种地形和植被条件的优劣,提出了“表”“里”“纲”“纪“生山”“死山”“生水”“死水”以及“五地之胜”“五壤之胜”“五地之败”“五地之杀”等概念。

  《势备》:此篇孙膑用剑、弓弩、舟车、长兵器作比喻,分别说明阵、势、变和权对军事的作用。

  《兵情》:此篇孙膑用矢、弩、发者作比喻,说明士卒、将帅和君主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三者都符合要求,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行篡》:论述统治者为了解决战争人力、物力问题,如何权衡利害,既使用民力、获取民财,又不使百姓怨恨。

  《杀士》:因竹简残缺过多,文意不详。篇名《杀士》,意为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

  《延气》:根据作战进程之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种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措施,并反复论述、强调采取这种措施的重要性。

  《官一》:主要论述站前军队的组建以及既战之后阵势的布列与各种情况下军队的具体指挥。

  《五教法》:从“处国”“行行”“处军”“处阵”和“隐而不相见利战”五个方面论述有关处理军队组编、兵力配置、部队军容、驻扎宿营、阵势布列、交战接敌等一系列军事问题。

  《强兵》:以问答的方式记录了孙膑对于齐威王如何富国强兵这个问题的问答。

  除此之外,银雀山汉墓还出土了《孙膑兵法·兵失》、《孙膑兵法·十问》以及《孙膑兵法·五名五恭》。《兵失》分析了战争失败所存在原因,在对战争的认识方面,指出要知道战争的规律。书中用多种将领在用兵中出现的决策错误而导致用兵失败的反面例证,来说明在决策指挥时,应该防止哪些错误,应该把握哪些正确的东西。《十问》具体地阐述了在各种情况下用兵破敌的战术原则和具体方法,提出十个怎么办,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除第七种因竹简残缺,不知原文)。“对敌我情势,用兵战术对策作出如此细致、具体、有效、可行的讲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难找出第二人了”。[⑤]这篇文章在现在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五名》主要论述了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的不同办法。《五恭》主要阐述了军队如何交替使用“恭”、“暴”两种手段进入敌营。后人根据文例、字体讲二者合成一篇。

  4.传播及影响

  《孙膑兵法》经历了一个流传 、失传 、重新出土的过程。1972 年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为《孙膑兵法》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明。《孙膑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它与《孙子兵法》形成了互补,是系统总结战役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在继承《孙子兵法》重要理论原则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战役战术理论。第二,它引领了冷兵器时代战略战术变革的方向,对后世战略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孙膑在孙子提出的避实击虚、以奇用兵的作战原则基础上,提出了野战作战原则,为后来机动战作战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⑥]第三,它明确提出了军事人才的价值。《月战》篇中“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是军事人才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化研究的感悟

  随着对银雀山汉墓竹简研究的深入,这些先秦兵书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文化价值令人大为惊叹。这些竹简的出土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古文字学、古代书籍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竹简具有对于澄清历史疑云的史证价值。由于学界一直没有《孙膑兵法》的真本,所以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关系一直无法考证,得不到证实。后人对此也有多种猜测,二者关系一直是史学界的一大难题。直至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墓出土, 破除了关于孙子、孙膑及其兵书说法的有关谬误。这证实了传世本《孙子兵法》即为《孙武兵法》, 早在汉初, 《孙子兵法》十三篇已经被整理成一部单独完整的著作;而《孙膑兵法》是孙膑创作的一本军事著作。

  第二,竹简保存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兵书, 浩如烟海, 内容丰富, 但在几千年的流传中丢失无数。 特别是东汉中期以前的文献典籍, 因造纸和印刷术尚未发明, 只能用手抄写在笨重的竹简或易坏的帛书上, 流传期间因朝代更替、战乱不断, 兵书失传严重。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一部分是古代兵书现在还有传本的古籍, 而大部分为佚书或首次发现的最早古迹,这些竹简保存了我国古代珍贵的军事思想。

  第三,竹简的出土有利于古文字学的研究。“银雀山汉简的书写体为隶书, 字体清整古朴, 自然圆润,随意流畅, 秀劲飘逸, 给人一种潇洒愉悦的美感”。[⑦]以《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为代表的书法作品, 书写较为规整, 笔法基本上以方折为主, 字体倾向于方形或扁平方形, 笔势秀劲富有弹力, 结构自然。银雀山汉简的出土丰富了中国文字史料, 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资料。银雀山汉简中的书法表现了从古文字阶段到现在汉字阶段的改革、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说是秦汉时期隶书的典范,被书法家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在古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堪称竹简之宝。

  第四,竹简的出土推动了对古代书籍发展的考证研究。书籍是“人们用文字、图画及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表达思想、记录知识, 并且装制成卷册的著作物”。[⑧]自战国至汉末以来, 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就是竹、木、帛, 因而古代书籍也就有“ 简牍” 、“ 简册” 、“ 简帛”的称谓。银雀山简册书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集中出土古籍最多的一次, 且种类丰富, 形制多样。银雀山汉简书清晰、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简牍的书文形制, 使我们亲眼目睹到古代书籍的本来面目, 是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制度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宋开霞.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J]. 走向世界. 2003(04)

  陈二林,孙玉红,董功攀.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13(10)

  王晓雪. 《孙膑兵法》的流传 、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J]. 管子学刊,2008(03)

  宋开霞. 银雀山汉简的文化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05(10).

  杨青.守护国宝 传承文明——揭秘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J]. 春秋. 2019(01)

 


  

  ①宋开霞.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J]. 走向世界. 2003(04)

  

  [②]《孙子兵法》[M].中华书局.陈曦译

  

  [③]宋开霞. 银雀山汉简的文化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05(10)

  

  [④]杨青.守护国宝 传承文明——揭秘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J]. 春秋. 2019(01)

  

  [⑤]王晓雪. 《孙膑兵法》的流传 、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J]. 管子学刊,2008(03)

  

  [⑥]杨青.守护国宝 传承文明——揭秘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J]. 春秋. 2019(01)

  

  [⑦]宋开霞. 银雀山汉简的文化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05(10).

  

  [⑧]宋开霞. 银雀山汉简的文化价值[J]. 滨州学院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