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特点的研究
热汗古丽;伊曼努尔;亚库甫;居尔艾提;阿迪力;
热孜亚木;阿尔则古丽;布合力气古丽
摘要: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发展,特别是受到儒学的影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自己特色的建筑系统,并与西方、伊斯兰三大建筑艺术并驾齐驱,傲然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的森林之中。建筑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而古建筑则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古代建筑作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真实记录,它是人类文化灵魂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它是一座镌刻着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宫殿。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实物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灿烂的明珠。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还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区的文化形态。它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因此,古代建筑具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本文通过调查走访、阅读文献、德尔菲法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古建筑;传承;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中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古代建筑,它是中国城市和城市建设的根基,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根基。在现代中国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座城市如果不具备传统的建筑文化,就不能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要想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就必须要对其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要对其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言之,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建筑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成果。在中华大地上,传统的民族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和西安的半坡城,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从中华传统建筑的规模与影响力来看,大的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小的如中国的贵州的苗家吊脚楼、侗族的雨水桥、布依族的石头房子等。改革开放后,国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对中华古代建筑文化进行学术研究,使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回归到常态化的社会生态生活之中。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曾经说过:“历史是潜藏在人类智慧的极限之外,潜藏在我们不能猜测的物质世界之中。”建筑是一种可视化的客体,它的存在既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让后世子孙得以窥见的人文景观。故宫,苏州园林,罗马角斗场,雅典卫城,这些中西风格的古老建筑,总是令人赞叹古人的伟力。他们的一些思想,一些经验,以建筑的形式留给子孙后代,这些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它不但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而且它还能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中国的建筑都与西方的建筑有很大的区别。这些中西古代建筑向人们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美学上的差异。
图1.中国古建筑屋顶形状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
1.1中国古建筑的历史背景
华夏人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所以他们崇尚自然,这一点从他们对自然的追求就能看出来。在选址方面,山地多水多,向阳近,而平原多水,有河流环绕,是最受欢迎的,目的是选择一个环境最好的居住地点。在中国,这就是所谓的“风水”。风水是一门“玄学”,可是这门功法中却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知识,也有中国人的哲理。像北京故宫这样的大型建筑,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周易》中的"三才之道"为基础,即“天人合一”。风水是一种独特的、完整的、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古老建筑,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道家“天人合一”为原则的建筑。中国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用木头做基本材料,因为古人很看重木头与生活的联系,在古代,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很多诗人都能从建筑中得到灵感,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在许多园林风景的设计中,也体现出它们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不是“涸泽而渔,而是焚林而猎”,而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
图2.中式古建筑
不求外表,而求内在,与自然相融,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征,也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相契合。建筑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的天然建筑,到近代近代的各式各样的建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从材料到造型,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无一例外,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中国建筑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向砖石结构建筑转变,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为后来的中国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回溯至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那时的人类,已经开始以木头、石头、泥土等天然材质,建造简易的房屋,以及祭祀的地方。中国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国古建筑起源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古印度,古西亚,古希腊和罗马,以及古拉丁美洲的六大原始建筑群。经过了原始社会的萌芽、隋唐时期的成熟、元朝时期的衰落,再到成熟衰落的明清时期的数千年的变化,它已经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最有特色的,也是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在使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外,还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不同的建筑物,因其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对材质和样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限制。简单的说,在古代,只有皇帝才会穿着一身黄色的长袍,长袍上绣着一条龙,至于其他的官员,则是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穿着与之相配的长袍。在建筑上也是一样,屋顶有大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盔顶、穹顶等,根据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绘画风格。
图3.古代中式古建筑城墙
1.2古建筑的演变历程
有一种说法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固化的中国画与文学,其创造的核心就是“意境”,这就使得园林的营造空间充满了诗意。这一点不无道理,因为中国人更倾向于抒情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更注重理想的寄寓。例如,皇室建筑中的龙和凤的雕饰,住宅中的“福,禄,寿,喜”等,无不折射出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大到小,由实到虚,由实到虚,中国古代建筑无不显示出中华文化独特的特色与魅力,而这正是保存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中国的城墙,宫殿和祭祀的建筑,在商(16-11世纪),已经有了雏形。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石等石材建筑材料,并在建筑中运用象形文字和图案装饰。周代(约11~221),已有“栋梁”式建筑出现,即横梁与横柱相互交错,构成一种稳固的构架。这一建造方式在中国古建筑中堪称首创,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建筑的发展。在秦汉(公元前221-220),新的建材如灰泥、水泥被广泛应用,颜色的建材如砖瓦、玻璃被广泛应用。中国木构建筑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唐宋(618-1279年)却是一个相对兴盛的时代。这时,人们已经开始修建多层的房屋,高楼林立,建筑的样式也变得更加雄伟壮观。到了明清(1368-1911年),中国古建筑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明清建筑,其特色是红砖绿瓦,飞檐斗拱,雕花窗棂。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诸如砖瓦、石块等新的材料的大量应用,以及诸如彩绘、雕塑等绘画技巧的广泛应用[1]。
第二章、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2.1建筑材料和结构方式
古代人会用到什么瓦呢?简单的说,就是琉璃和陶瓷瓦。在阳光的照射下,琉璃或陶瓷瓦会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晕,给人以一种瑰丽的感觉。其次,陶瓦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在游览苏州园林、周庄等古代建筑时,你会发现处处都有陶瓦的身影。这两种是应用最广的屋面材料,而墙体的材质,在我国古代房屋的墙体中也有两种,一种是不透水的灰浆,还有一种是油毡,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两种材料分别都有哪些特点。而皇宫的城墙,就直接把整个城墙涂成了红色和紫色,看起来气势恢宏,这也是紫禁城名字的由来。至于普通人家,就没有那么讲究了,墙壁都是白的,灰的,不能用红的,也不能用紫的,更不能用紫的。这其实是一种僭越皇权的行为!在我们国家古代的建筑中,门和门都是用木头做的。最常见的就是金丝楠木和紫檀。金丝楠木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人们心中,它是一种难得的木种,虽然它的价值很高,但是却非常稀少。据史料记载,金丝楠的出产数量极少,甚至连皇室殿堂都用不上,所以可以看出它的珍贵程度。在古时,除了金丝楠木之外,人们还会选择紫檀木来作为建筑材料。其实在古时候的时候,人们还是很讲究风水的,所以在房屋建造之时,人们会选择一些比较好的木材来作为建筑材料。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桃木。它不仅结实、颜色好、价格适中、产量高等特点,所以也是人们选择最多的木材。我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叠梁框架,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常用的木制框架。叠梁框架,也称“叠梁”、“叠梁框架”等,一般指由多根木料纵向拼接成的木架。在一些大型建筑中,为了承重需要,往往使用叠梁框架结构。具体做法是,在柱子上放梁,在梁上放短柱,在短柱上放短梁。这种方法叫“叠落法”。叠落的方法是,一层层地叠上去,直至屋脊。每一根梁头上,再架起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这样,就是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角、在其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2]。这种做法梁柱用料都比较大。抬梁式结构相对复杂,在制作时需要用到较多的工艺,这种结构更加坚固,耐用,并且里面有着很大的用途,这也是它的优点。其实抬梁式结构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这也是它的优点之一。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制造出一种美丽的形状。穿斗式结构,主要用于住宅和小型建筑中,其特征是柱子比较细、密,每一根柱子上都有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以木头串接,形成一个整体,屋盖的荷载通过檩直接传递到柱而不需要梁。穿斗式框架,使人们有了建造更大、更坚固的房子的机会,因为它有了穿斗式框架,也就是有了可以用更少的材料建造更大的房子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穿斗式框架是由木头组成的,它非常坚固。不过在穿斗式结构中有一个问题:由于梁柱较多,所以不能在内部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
随着人们逐步认识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的优越性,就有了将这两种结构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房屋,两端靠山墙用穿斗式木框架,不需要用到粗大的木材;而在房屋的中央,则采用了提梁式木框架,从而扩大了房屋的利用率。该组合框架并不完全采用大块木材,但是与全部采用大块木材的效果一样。其实所谓的栅栏,就是一楼用柱子搭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放上横梁,再铺上木板,然后在上面盖房子。这个房子建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受到地面潮气的侵袭。后来的木制框架,其实就是一种穿斗式的结构,只不过是一层是空的,并没有密封。
井干式构架就是不需要使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子,这种房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原木做成的,也可以用矩形、六角形的木料做成。另外一种是用矩形、六角形的木料,以平行向上的方式层层堆叠起来,在角落里的木料末端互相交叉咬合,就形成了一面墙壁。和古时候井上的木栅栏很像,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都有矮柱承脊檩,就形成了一间房子,但是相对来说也较为简陋,所需的木料很多,多用于耕种,例如东北、西南等地[3]。
2.2古建筑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总体布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整对称的,如庙宇、祠堂等;另一类是错综复杂,错落有致的,如寺庙、民居等。在京都这种庄严肃穆的地方,一般都是规整对称的,比如寺庙、寺庙等。都是以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为主。这样的布置,主要是出于崇高的敬意和庄严的需要。我们在建筑上都知道,古代的建筑一般都是长方形的,而长方形就代表着“宽”和“深”,也就是,长的一面是宽阔的,短的一面是深邃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一般来说,在建筑物的坐位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东西”为宽,“南北”为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如果是独立建筑物的话,则可以按“间”字构成。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建筑形式就是“庑殿建筑”、“歇山建筑”和“攒尖建筑”。硬山式的屋顶有两个斜坡,一左一右的山墙与屋顶相连,山墙中还嵌有一根檩条和一根木梁。悬山式建筑与硬山式建筑的相同点是都是屋面有前后两坡,不同点是悬山式的两山屋面是悬在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也被称为“搬山”。大殿分单檐和重檐两种。单檐大殿适用于南方地区,重檐庑殿可用于北方地区,两者在等级上相差甚大。攒尖建筑是各种建筑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建造方法,其形式主要有:攒尖、出檐、出挑三种。攒尖的屋檐上所有的线条在其顶端相交,形成一个点,从而形成一个尖顶,也就是所谓的攒尖建筑[4]。
图4.中式古建筑屋脊
2.3中国古建筑丰富多彩的装饰造型
中国的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屋脊的四角都是高高扬起的,有的像是要飞起来,有的像是要漂浮起来,让静止的东西看起来像是在移动。这种美丽,简直是惊为天人! 《说文》:“鼓者,击之。”中国古代鼓声升堂,鼓声定更,鼓声已成为官方制度的一种象征。在这里放置抱鼓石,就成了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同理,由于鼓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工具,所以抱鼓石被认为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可以辟邪,所以,抱鼓石被认为是一种力量的象征[5]。此外,在门枕上做一个圆形,可以与下面的正方形底座形成"天圆地方"的形状关系。门闩上一般都有中国传统吉祥如意的纹样,所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石雕艺术。“狮”与“世”同音,雕刻的九头狮子为“九世同居”,寓意合家团圆,同堂团圆,幸福美满。桃子是长命百岁之物,相传西王母因食仙桃而长生不老。石门上雕刻着“白猿偷桃”的图案,相传云蒙山中,白猿的母亲生病了,想要吃一只桃子。白猿对自己的娘亲很是孝顺,悄悄跑到那片仙桃林里,采了一颗。却被守护桃园的孙真人捉了去。白猿苦苦哀求孙真人,想要给自己的母亲治病,孙真人感动之下,将白猿放了。白猿的母亲病好了,让她给孙真人送来了一本兵法。从那以后,“白猿偷桃”就成为了人们祝福老人长命百岁的标志。这一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在民间,也有类似的故事。“鱼”与“余”、“裕”的音同,象征着幸福、富裕、美好。雕刻有“莲”、“鱼”两个字,寓意“连年有余”。在山间的溪水中,有一条鲤鱼在水中跃出,寓意龙门,有升迁之意。皇宫的大门上,有九根钉子,九根,九根,九根。九是最大的一个,代表着皇帝的威严。由于皇帝的庙宇是朝代的皇帝,因此也采用了九宫格。一般情况下,皇室上下九条街,王府七条街,七条街,九条街,五条街,五条街。“斗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柱子与横梁相接的地方,从柱子顶部延伸出来的一层一层呈弓形的承重结构叫做拱,拱与拱之间垫着的方形木块叫做斗,合起来叫做斗拱。以斗拱为支点,可以将檐口向外延伸,形成优美的外形,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斗拱是一类典型的榫卯连接构件,起着传力作用。前人多将其看作是一种装饰品,但有研究表明,其承重能力较强,承重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对飞檐的独特设计,多用于亭台楼阁、楼阁、宫观等的屋檐角落,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态。飞檐是指屋顶的上端,它的形状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鸟,它的形状很轻巧,也很有活力,它是中国建筑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它的檐口尤其是角口的檐口都是朝上的。飞檐斗拱是一种构思精巧、形态各异的建筑,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飞檐上常有神兽雕刻,如麒麟,如飞鹤,有的人喜爱神兽,有的人喜爱祥云,有的人喜爱神兽,有的人则喜爱游动的锦鲤,这是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生活方式。房顶高高扬起,仿佛要腾空而起。多用于亭台楼阁、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中说:“三室五厅,五室三檐,上覆彩竹,下覆龙沟凤。”秦牧在《社稷坛抒情》中写道:“这座祭坛后面的宫阙,富丽堂皇,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台阶,当真是富丽堂皇!”一般意义上的重檐,多为一层或两层以上的檐口,如:一层重檐歇山顶,一层重檐庑殿。但有时候,如果一栋楼的每一层楼都有一个檐,那么这栋楼的檐,就会被称为“重檐”,或者比“二”还多,或者更多。“重檐”是指上、下两个檐面同一或两个檐面不同的情况[6]。
图5.中式房梁架构
2.4中国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来看,古时人在处理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多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和“风水”的做法为主。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形复杂,平原,高原,盆地,山脉等都有,因此,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呈现出了比传统建筑更丰富的形式。
建筑作为一种人类为满足自己生活、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场所,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社交的环境。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部各部分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设计时,往往会对周边的环境有很强的关注,他们会仔细考察周边的地形地貌、地理特征、气候条件、树木植被等,使建筑的布局、造型、色彩等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的大环境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联系,“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带有巫术色彩的风水思想中,还包括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川的方向,河流的方位,都有一种超自然的认识,从而将这些超自然的事物与人的吉凶联系起来。而所谓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处,远处”,更是一种人与环境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7]。
第三章、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
3.1故宫(紫禁城)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正中,是中国明,清两朝的宫廷,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制建筑,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呈长方形,从南到北长九百六十一公尺,从东到西长七百五十三公尺,由十公尺高的围墙和五十二公尺宽的护城河所包围。紫禁城中的建筑物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外殿,一个是内殿。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央,这三座宫殿被称为“三殿”,是一国的标志。在内廷的中央位置,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它们被称为后三宫,也是皇上和皇后所住的地方。
。北京故宫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造,到1420年(明宣德八年)基本建成。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举行盛大典礼。清朝入关后,皇宫改称“紫禁城”。公元1912年2月12日凌晨,封建帝王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从此,这座皇宫成为了全国人民朝拜皇帝的地方。北京故宫与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并称为“后宫”。紫禁城有四道城门,其中“神武门”又称“玄武门”,为“午门”,又称“五凤楼”,是御林军传书行军之处,午门仅有帝王一人可入,皇帝大婚之时,皇后可入此门一次;“神武门”,明朝时名“玄武门”,为四大古门之一,神武门为御林军每日出入的守门门户,如今神武门已成为故宫博物馆的大门;东门与西门相对,门前立着一块石碑,门中金水流经河南以北,其上有一道石桥,桥北开三道门;子午门有一大院子,院子里有一道金水河,呈拱形自东向西流淌,北边是对外的“太和门”,而院子里则有一道通天彻地的金水河。
图6.紫禁城
故宫介绍 |
||||
名称 |
位置 |
布局特点 |
装饰风格 |
用途 |
故宫内廷 |
中轴的东西两侧 |
故宫的布局特点为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 |
空间美,巧妙的空间设计;群体组合的艺术美;建筑长宽高的比例非常的讲究 |
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
太和殿 |
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
屋脊布置太和殿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宫殿。殿顶正脊两端的大吻,各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 |
殿顶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叫仙人引兽, 这也表示了太和殿的最高等级。 |
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 |
中和殿 |
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南邻太和殿,北邻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里位置 靠中间的一座殿。 |
建筑格局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 |
方形圆顶,四面门窗,体小静美 |
皇帝去太和殿和大殿之前休息的地方 |
保和殿 |
故宫东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 ,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
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
宴客和殿试的地方 |
养心殿 |
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 |
特点养心殿虽然主要为皇帝理政之所,但其同时担负着许多功能,可以说是一个办公、 起居、会客、宴饮的复合空间。 |
内檐柱木饰朱红油、梁枋绘青绿彩画、顶棚绘天花彩画、墙面为包金土墙,与现存紫禁城内的现存明代建 筑长春宫、南薰殿等明代建筑的内檐装饰风格一致 |
皇帝在故宫内的实际居所 |
表1(故宫介绍)
3.2四合院
四合院,也叫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四面都是房子,四面都是房子,所以才叫四合院。所谓的四合院,其实就是一间屋子,将整个三合院都堵死了。若呈“口”字形,则称其为庭院;排成一个“日”字形,称为二进院落;呈“目”字形的是三个院子。一般来说,在一座大房子里,第一个房间是大门,第二个房间是大厅,第三个房间和后面的房间则是私人的房间,这是女人和她的家人们的活动场所,普通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怪不得有一首诗说:“院子深几里?”越是往深处走,便越是难以窥探。四合院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四合院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一般情况下,四合院都是一个大家庭的居所,它有一个很好的冬暖夏凉的环境,可以营造出一个很私密的生活环境,它的结构和布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四合院式的建筑,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古老和传统。四指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合”则指的是把四个方向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口”字,这是四合院最基本的特点。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构造和数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北京的四合院,有大有小,星罗棋布,或坐落在热闹的街道上,或坐落在清幽的深巷里;大的只有数亩大小,小的只有数丈大小。他们或独居,或几户甚至十几户合居,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符合人性心理,又能保留传统文化,又能与邻里间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宅院为核心、以街坊为骨干、以社区地理为平面的社会网络体系。还有就是四合院也是包罗万象。四合院中,主屋是最大的一间屋子。主要的房间为北屋,又被称为“上屋”或“主屋”。因为祠堂和祠堂都位于祠堂的正中央,祠堂的位置是整个祠堂中最重要的,祠堂的开间、进深、高度都比其他祠堂要大。正房的开间通常都是三间,中央的一间是祠堂,东面的第二间是爷爷奶奶,西面的第二间是父母奶奶,另外,在旧式的房屋中,左面(东面)的第二间和第二间要比右面(西面)的第二间稍大一些,这也是中国传统“左为上”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的设计 |
||||
构件名称 |
位置 |
布局 |
光照 |
用途 |
倒座房 |
最南端(南方) |
南侧一般不开窗,设窗也是高创窗(增加防卫性) |
采光不好 |
客房、下人居住 |
正房 |
纵轴和横轴的交叉处 |
三间(堂屋、两侧暗间形成‘一明两暗’) |
采光很好 |
一家之主、家里的长者居住 |
厢房 |
四合院两侧对称布置 |
三开间(‘一明两暗’、’两暗一明‘) |
采光较好 |
明间用来起居、暗间用来做卧室 |
耳房 |
正方两侧,左右对称 |
没有檐廊、室内与正房相通 |
采光好 |
做书房 |
后罩房 |
靠近院落的边界 |
用五檩构架、一般不设檐廊 |
采光比较好 |
由户主女儿居住 |
表2.四合院的设计
图7.四合院全貌
3.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帝王(公元前259-210年)的陵墓,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A级旅游胜地,坐落在陕西省临潼区西安市城东5公里的骊山北麓,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城市。秦始皇陵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最完整、最完整的一座皇帝陵墓,时间跨度为39年。咸阳是皇城,又是皇宫,有内外两层夯土墙。陵墓在内城的南面,为盖斗状,现在的高度是51公尺,底部的圆周是1700公尺。根据历史记载,秦陵内还修建了各种宫阙,收藏了很多稀世珍宝。秦陵周围有数量众多、形制各异、内涵丰富的墓葬群,其中就有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的“兵马俑群”。秦始皇陵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形式最独特,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座帝王陵寝。它是两千多年前,中国汉族民族在艺术上的造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根据文献记载,陵寝是从秦始皇开始建造的,《独断》中有一句话:“古时候没有陵寝,直到秦始皇从陵寝中出来,才有了现在的陵寝,所以才有了现在的陵寝。”秦始皇陵的寝宫、便殿都很大,寝宫里应该和汉朝时一模一样,摆放着衣服、帽子、手杖等生活用品。在墓中所发现的陶官遗迹,就是当时管理墓葬供餐的地方。又像汉朝时般,每天都要上菜,推荐新的食物,又有专门的人整理床铺,照顾秦国皇帝的魂魄,就像照顾活人般。
图8.兵马俑
3.4长城
中国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建筑之一,从两千多年前开始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一直到秦王朝一统天下,才有了现在的万里长城。汉代和明代再次大规模修建。其规模之大,气势磅礴,可称得上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长城在中国的北方,从山海关出发,从嘉峪关出发,长达六千七百多公里,又被称为“万里长城”。
长城池的建造历时2000余年,据史书记载,自楚国于公元前7世纪建造“方城”以来,到明朝,已有20余个诸侯国、封建王朝修筑长城,秦、汉、明长城各有5000多公里。如果将每一个时期修建的长城相加,就有五万多公里长;如果长城用来建造一堵厚达一米、高达五米的城墙,那么这堵城墙就能绕着地球转上一圈。长城的主要部分是高达千里的城墙,大多修建在山岭之巅,将连绵不绝的山脉勾勒得一清二楚,宛如一条奔腾咆哮的蛟龙,是中国人的标志。绵延万里的城墙上,耸立着上百个雄伟的关隘和关隘,还有数以万计的敌楼和烽火台,它们不但打破了城墙的单调,而且把地势的高低起伏,衬托得更加雄伟、雄伟、雄伟、雄伟。
首先是战略方面,秦始皇在修建万里长城的时候,就已经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那就是“因势利导,因势利导”,司马迁将其写在了《史记》中,此后历代王朝修建长城,都是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每一座要塞,都要选在两座高山、两条溪流、一条平川、一条小溪的交汇之地,不但要守住要塞,还要节省人力物力,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建造堡垒或哨塔的地点也应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在修建城墙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地势,比如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就是依着山岭而建,有些地方从外面看很陡峭,但从里面看,却很平坦,“易守难攻”。明朝的辽东镇,在辽宁,有一种叫做“断山之墙”的长城,叫做“断山之墙”,是一种将悬崖峭壁,稍稍切割开来,就能形成一道长城。有些地方,则是以悬崖绝壁,河流湖泊为天然屏障。根据“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建筑材料及结构进行了创新。有夯土、块石、砖石等多种建筑形式;在今天甘肃的玉门关、阳关以及新疆等地,至今仍有二千多年前的西汉长城遗址。
图9.长城局部图
3.5楼兰古城
楼兰信奉佛教,故而这座城市,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工艺,都与敦煌的汉朝万里长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城市以古运河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两块。东北地区的象征是一座宝塔,宝塔的形状像是一个钵盂,有点像古代印度的宝塔。西南方向,则是“三间房”,这是楼兰古城仅存的一处土质建筑,据记载,这里曾经是一处衙门,周围还有几处大大小小的房屋,分布在“三间房”周围。新疆文物局和其他机构,于2017年1月至2月份,在孔雀河流域发掘出一座新的古代城市遗址,并将其命名为“咸水泉”。根据专家的分析,这座咸水泉古城,很可能就是楼兰的都城,楼兰城。1900年,斯文·赫定在楼兰城中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城池,那就是当年楼兰改名鄯善国的时候,建造的一座城池。咸水泉古城是一座直径300米、城墙厚2.7米的圆形城市,遗址最大的遗址是“插木桩”型,而不是夯土结构,符合塔里木地区的古建筑特点。长城不仅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黄崖关,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都已经是世界闻名的观光景点。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古色古香,千军万马,仿佛就在眼前。时至今日,长城已与埃及金字塔、罗马圆形竞技场、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七大奇观”,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血脉相连、民族气概的标志。
图11.楼兰古城
3.6库车王府
“库车王府”坐落在新疆库车市市区,由乾隆皇帝特命汉族工匠在1759年在乾隆皇帝的授勋下修建,以嘉奖当地维吾尔族酋长鄂对平定和卓等大小叛乱的有功之臣。20世纪之交,原“库车王府”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库车市政厅依据达吾提·买合苏提先生的遗物,于2004年投入1300万元,在原“库车王府”旧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重新建成的“库车王府”,面积约40000平方米,集中国中原与伊斯兰风格于一体的宫殿群、亭台楼阁、库车王府的城楼等为一体,通过文物陈列、家族史介绍、风味小吃等,可让参观者领略“库车王”12代人在这段长达20多年的历史。
里面的装修非常的富丽堂皇,墙壁,房顶,都是精美的装饰品,后院绿意盎然,后院有一个皇家展厅,里面摆放着许多名贵的物品,其中一幅雕刻着花鸟图案的屏风更是让人赏心悦目,皇家展厅里有许多汉族与维族的融合,皇宫里到处都是当地的、欧洲的、中原的工艺品。相比于那些富丽堂皇,富丽堂皇的建筑,库车王府虽然外表简单,但内部却有不少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值得一游。库车王府集中原汉人、新疆维吾尔族、俄罗斯三大民族于一体,形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库车王府。库车王府对于库车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代表了清朝时期在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象征。王府的建筑风格独特,是新疆地区的典型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库车王府还记录了当时维吾尔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信息,对于了解维吾尔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库车王府是库车地区和新疆地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旅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景点[8]。
图12.库车王府大门
建筑名称 |
地区 |
时间 |
建筑特点 |
建筑类型 |
故宫(紫禁城) |
北京 |
公元1406年 |
整体及细节强调对称性、庭院清澈开阔、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
中式古建筑 |
四合院 |
北京、陕西 |
公元1271年元朝 |
四面连接、游廊相接、中心对称 |
传统合院式建筑 |
秦始皇陵 |
西安 |
第一阶段:公元前246-221 第二阶段: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10年 |
棺椁的摆放方向、轴线对称 |
陵墓 |
“长城 |
北京 |
春秋战国时代 |
施工精湛、地势险要 |
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 |
楼兰古城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 |
公元前176年西汉时期 |
塔基为方形、塔身圆柱形、土坯砌成 |
“插木桩”式建筑 |
库车王府 |
库车市 |
1759年 |
俄罗斯式建筑、中原建筑风格、典雅古朴 |
庭院式建筑 |
表3.古建筑汇总
第四章、中国古建筑所提现的文化蕴意
4.1“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古建筑
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其自然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人类至美至善的一种精神的启迪,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不仅对生活有启发,对艺术也有启发。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对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以追求与自然和谐而闻名,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模式和体系,除了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和历史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理念,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原因。实践证明,“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在营造建筑时的一种自觉意识,一种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
典型代表古建筑 |
紫禁城的建造不仅对应天上的星象,还符合人间的风水,“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 |
故宫(紫禁城) |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
四合院 |
万里长城修建在巍峨的崇山峻岭上,顺势而筑,曲折逶迤,绵延万里,可谓“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一”。 |
长城 |
秦始皇陵的营造反映了先秦至秦代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秦始皇宇宙观中“地天通”的具体表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堪舆、星象等,是中国化与思想的集大成者。 |
秦始皇陵 |
整座寺庙依山顺势而筑,傍水别有洞天。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细柱凌风,悬空绝壁;三教合一,万法归宗;真乃北岳神主,人间奇观。 |
悬空寺 |
表4.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建筑
4.2民俗文化与古建筑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而文化又是建筑的灵魂.早在殷商和周朝的青铜时期,就已经有了象征富贵,服饰,吉祥,富贵,富贵,功名,得子,迎福,纳祥,聚宝,生财,长寿,成仙等题材的建筑装饰纹样。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将象征性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比如,作为神兽的龙,就成了皇帝的标志。狮子有“百兽之王”之称,因而成为力量和力量的象征,经常被人们用来驱邪镇凶。古代建筑在屋顶、门窗、铺地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在不同的部位上,画出具有不同含义的图案,这样不仅美观,还能传达出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中国古建筑不但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明,而且还承载着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这是一种将“礼”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一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课题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促进当代建筑吸收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当代,从而使得中国古代建筑系统能够重新焕发出生机[9]。
第五章、传承与保护古建筑
5.1保护传承古建筑的有效措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灵魂。文物、古建筑及周围环境的保护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这两种方式相互促进,相互促进。只有将这两种方式的关系处理好,实现和谐发展,才能确保文化的长久持续,国家的文明繁荣,才能促进国家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大批由新建或改建而成的古代建筑在很多城市中相继出现,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很多都变成了“空架子”、“假古董”、“无用物”。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建筑,其中大部分是近代以来新建的或改造的。这种类型的古建筑群,在中国的小城镇中有很多,它相对于新建成的建筑物,更能折射出城市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如何科学地保护、合理地利用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对古代建筑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古代建筑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从而让他们更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对古建筑的保护之中,从根本上杜绝对古建筑的破坏。通过不断扩充原来的文物保护队伍,减轻文物对文物的破坏,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在持续加速。为了减少对古建筑文化的破坏,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古建筑文化保护方案。城市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保护与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可以学习到国外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方案,尽量保留古代建筑的原有面貌,并在其周围进行现代建筑的建设,使之与古代建筑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增添光彩。
保护古建筑的建议:
1.尊重建筑原貌,力求真实再现。保存这座旧宅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保留它最原始、最原始的面貌。我们研究历史,必须从一个“古”字开始,所以,我们必须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真正的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人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古为今用,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和文化。
2.深度挖掘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任何一处古老的建筑,都必然有其历史渊源,而其主人,也必然有其传世之作。我们希望透过文物、古建筑,让参观者不仅能看到一栋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还能让参观者认识到历史上的书生故事,让更多的人读到历史上的名著,从而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绵延不息,不断发展壮大。
3.从法律开始,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18世纪中期,英国已颁布了一项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而中国则是在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自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务院、国家文物局以及各地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法规,但收效甚微,以南京为例,文士故居的保护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加强民族文化遗产和古建筑的保护,就是要加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这将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将有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发展需求相适应。
5.2古建筑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建筑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艺术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不但记录了某一时代的历史与文化,也是当时社会与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古代建筑具有一种文化的精神,通过它,我们能够体会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数百年,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一旦被摧毁,想要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再怎么破败,也不可能被抹去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反过来说,一栋现代的仿古建筑,不管它的外表再怎么逼真,里面的历史痕迹却是微乎其微,它的文化内涵绝对不可能和古迹相提并论。记载历史、展现文化、承载心灵,才是古代建筑的真谛与价值所在。对古代建筑中的历史要素进行全面的继承和表现,这就是当今对古代建筑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重新审视古代建筑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外部审美特征上,而要从它的外部看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建筑在东方也是一朵奇葩。它不仅从西方的建筑系统中独立出来,而且对周围各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最终构成了一套具有东方传统风格的经典建筑。游览中国古建筑,既能体味古色古香的风韵,又能使国人体味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并为自己能创作出这样精美绝伦的作品而骄傲。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高40米,由砖石和粘土建造而成,历经近15个世纪的时间,历经地震、山摇、风雨洗礼仍能屹立不倒,堪称一件令人惊叹的奇事。故宫坐落在京城的北京,这里的建筑精美绝伦,金色的屋顶,莹白的玉雕,还有那一根根深红色的柱子,让人看了之后,都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可是,故宫却历经风雨,历经磨难,并为未能尽享故宫馆藏的珍贵文物而感到惋惜!就像其他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古代建筑也是一个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留下的实物。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其它科技的发展状况以及在那个时代所达到的水平。古代建筑是建筑历史研究中最直观的实物范例。所以,古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最佳范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新时代,古建筑群又肩负起了文化消遣场所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当一个旅游地具有一定特色的古代建筑时,这些古代建筑就会成为旅游地的一种形象标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它的设计、材料、构造、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等,都是经过了数千年来,无数的工匠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些远古时期的科技成果,对于现在的相关专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和示范意义。例如,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构造原理及其特殊的抗震措施,对于发展现代建筑的抗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1]。
结语: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它具有历史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泛、时间跨度大、类型丰富等优点,是一种能够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历史遗产,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从我国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古建筑就一直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中国建筑因适应人民的需要,一般由住宅演变而来,多呈“人”字形,又称“两面坡顶”。“人”字型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的特点,在民居、庙宇和宫殿中都可以看到。尽管屋顶高低不一,大小不一,但其整体形态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大屋顶”。古老的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表达,是城市凝固的记忆,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象征。古建筑是一种可以被归入到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它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它具有显著的建筑、艺术、科技和美学价值。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价值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与血液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不但是我们的,更是我们的。正是由于这些年轻的古建筑群修复工作者在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对古代建筑群进行了还原和再现,才让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古代建筑群样本,并在此中不断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养分,体悟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的真谛;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与创新,才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中华文化的精华,去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坚定我们的历史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沈伟新.中国古建筑之美[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No.859(08):5-6.
侯艳芳,宋方方,郭靖等.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J].砖瓦,2021,No.401(05):38-39.DOI:10.16001/j.cnki.1001-6945.2021.05.013.
王高伟.对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制的认识和思考[J].艺术市场,2022,No.352(03):111-113.
刘姝均.关于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的研究[J].居舍,2021(19):173-174.
王劭琨,侯艳芳,郭靖.中国古建筑屋檐之美——瓦当[J].砖瓦,2021,No.399(03):41-43.
简学凯.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文化[J].现代园艺,2019,No.380(08):134-135.
侯艳芳.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力学研究进展[J].居业,2018,No.126(07):42+45.
李深,于方艳,冷超群.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与应用[J].广东蚕业,2017,51(10):18.
高林桦,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的现代意义[J].人文天下,2017,No.101(15):56-59.
何岩,孙刘.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绿色环保建材,2016,No.118(12):249.
时智泽.简论我国现代建筑对中国古建筑元素的传承表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6,No.413(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