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新疆少数民族三大重要节日

2023-08-29

  新疆少数民族三大重要节日

  吐玛热斯•阿布迪米吉提;穆海麦提沙力•赛福丁;迪娜拉•达地汗;

  阿依古再努•阿卜力克木;祖丽阿娅提•奥斯曼;

  艾力凡尔•阿克热木;阿丽耶•瓦哈普;赛依拜•阿不力克木

  摘要: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包含了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包含了现代和现代两种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的特色也十分鲜明、突出。少数民族的节日是多种多样的。在宗教节日方面,比如伊斯兰教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他们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非常盛大。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大一统的爱国主义传统,又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观念,又有“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革新精神,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使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加深,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不断加强,同时也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以维持。本论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德尔菲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新疆发展历史及其三大节日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新疆历史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汇之处,是一个特殊的区域。从远古时代开始,东方和西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融合,就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特色。从远古时代起,新疆就存在着人类的踪迹,也是中亚各族聚居的地方。新疆地区原住民属“新种”,后迫于汉族、突厥人和胡霍尔人等人的压迫,才迁居到中亚地区,以斯基泰人为代表。他们的游牧文化得到了发展[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语,简称“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其首府乌鲁木齐市地处中国西北部,为中国5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其历史悠久,历史悠久,历史悠久,历史悠久。它拥有1664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省,大约有中国的1/6的土地[2]。截止到2022年底,该地区有2587万居民,有2587万居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23年一月底前,下设四个地级市,五个州,六个州,十二个县,自治区人民政府设在乌鲁木齐市[3]

  

  中国古代史书上关于西域的详细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也是在汉代,中央才有了在西域设立的地方政权。因此,从汉朝开始,西域就成为了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西汉初期,天山南北地区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4]。西汉帝国统一西域的伟大事业始于对匈奴的征战。匈奴人是中国秦汉时期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最初弱小,后来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汉王朝统一管理西域在内的北方区域,打破了长久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巩固自己的统治,曾下诏“以西为界,以断匈奴之右,并以南、月氏为界”,以示对匈奴的征服。在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去,从此,西汉政府和西域各地的城市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匈奴内战中,日逐王朱仙扇率领数万人投降汉朝,汉朝派出郑吉前往鄯善,迎接朱仙扇,西域被夷为平地。故汉廷命郑吉在西南之路上“守北道,故名都护。”西汉武帝二年(公元前60年),在乌垒(今天的轮台县)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的第一个里程碑。在西汉中期,东西两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给西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域种植的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天马”,大宛马,乌孙马,以及各类毛皮,也随着“丝绸之路”,不断流入中原。与此同时,来自中原的丝织产品也通过西域传入欧洲。随着驻军的到来,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耕种的经验,如铁铧、铁锄等,以及替代耕种的方法,以及打井、冶炼等,都被带到了西域。汉朝再次设立西域大都护,任命班超为大都护,管辖龟兹,乾城,并任命西域巡抚,永元六年,班超攻占焉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归汉。任尚在西都护府之时,治理有方,令各国皆有怨言。延平元年秋,西域诸诸侯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汉廷征仍任尚书令,任命段禧为西行总督。永初元年,汉安帝因“西域偏僻,多有叛逆,部属屯田,劳民伤财”,罢免了西域大都护,召回了伊吾卢、刘仲等驻守的部属。汉廷弃西之后,北方的匈奴人又重新收复了属于他们的领土。班勇在延光二年和永建二年分别打败了匈奴的伊利王和呼衍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永建二年,焉耆求和,西归大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此期间,各个民族的迁移和交流十分频繁,同时也有很多古老的民族(如柔然、高车、喀喇、吐谷浑等)涌入新疆。柔然,为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东胡的后代,在5世纪早期,在蒙古草原上发迹,在402年与北魏的战争中,在与他们的战争中,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高车,又名“敕勒”,“铁勒”,原为贝加尔湖和鄂尔浑河和土拉河盆地的牧民聚居地。公元487年,高车副福罗部的族长阿伏至罗和他的弟弟穷齐率领十万多个部族向西迁徙,在高车前(今吐鲁番故城,交江)的西北地区建国。喀达,始于塞北,公元5世纪后期,向塔里木盆地扩展,向南方进攻月氏,在帕米尔高原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统治了新疆南部的一小块土地。吐谷浑本是鲜卑人的后裔,在公元4世纪早期,从辽东(今辽河以东)向西迁徙,逐步占领今甘南(甘肃南部)、四川、青海一带的氐羌民族,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唐贞观九年,李靖,李道宗,侯君集三军攻打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自杀身亡,伏顺率部归唐。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大约贞元六年,吐蕃入主西域北庭,贞元六年之后,吐蕃入主安西。在蒙古,成吉思汗二年,蒙古王朝正式成立,公元八年,改称“元”。蒙元时代,成吉思汗的第二个儿子察合台在其封地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一块地盘,被称为“察合台汗国”。另外,元朝曾在今伊犁盆地建立阿里麻里行省,但不久后该行省便被察合台汗国所吞并。在阿姆河南部还有一个行省,随后被伊利可占领。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原为八里行省,后为察合台汗国所占,后为元朝所辖。明代,为缩小西域,在今克什米尔东北,藏西,设置俄力思军事行政区域;洪武三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蒙古人建了“别失八里”,首府位于“别失八里”(萨尔北破城子),故名“别失八里”。明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委派当地世家大族的族长,为各级官吏,负责管理当地的军政、贸易、交通、交通等方面的安全,并对西域进行约束。永乐十六年迁都伊宁,即今为“宜利郡”。15世纪中叶,吐鲁番人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明成化八年吐鲁番人攻入哈密,其后各部相继被占领,明正德九年各部再次被占领,最后明朝退守嘉峪关。到了明代中期,东察合台汗国逐渐演变为叶尔羌汗国,成为蒙古王朝的一部分。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不仅在规模和范围上远胜于前几个朝代,而且在社会经济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宣统时期,新疆省下辖四道,六府、十厅、三州、二十一郡、二十一郡、二十一郡。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从此开启了新疆建设的新征程。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14个州、90个县(市),其中边境(市)34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有56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56个民族成份,主要居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现代新疆多处考古发现,新疆境内至少存在六七千年前的人类。哈密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柴窝包、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出土的陶器,其石质、雕刻技术及其所伴随的色彩、纹饰,都同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极为相近。新疆境内出土的“三角”、“涡纹”和“弦纹”等多种类型的陶器,反映出甘肃和内地的陶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的发展。2014年1月,国务院批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设立双河市,实行“师市合一”,并将其并入新疆第5师。同年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河市正式在此设立。双河市是新疆兵团成立60年后第七个成立的地方。新疆第八集团军兵团在2015年3月18日正式批复可克达拉建市。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吐鲁番”,设立“吐鲁番市”,对吐鲁番市实施“市领导”,以“区”“县”相结合的制度,“吐鲁番市”以“高昌区”命名,并保持“鄯善县”和“托克逊县”的原貌。2016年1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哈密地区取消哈密市,设立哈密市为地级市。坐落在伊州新区建国南路19号,为哈密市人民政府驻地。哈密市下辖“伊州区”,“伊州区”隶属于原县级哈密市。伊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设在东河区街道广东路2号。哈密市下辖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原哈密自治区、伊州自治区。1999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胡杨河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属管理。新疆第七师130团驻地,胡杨河市人民政府驻光明东路8号。2021年1月,经国务院和民政部批准,撤销沙湾县,设立沙湾市,将原来的沙湾县划归为沙湾市,沙湾市人民政府驻三道河子南路29号,隶属于新世纪沙湾市。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新星市设在黄田兵团兰新东路57号的新星市。2023年1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白杨市作为一个县级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白杨市人民政府座落在光明路1号。白杨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属的城市,其管理方式参照有关文件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23年一月底前,下设四个地级市,五个州,六个州,十二个县,自治区人民政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省,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省,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拥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中国1/6的领土,也是中国边境最长的地方。

  

  少数民族历史

  《中国民族历史》是一门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并结合文物、考古、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来探讨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总体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不但可以揭示少数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以及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内在规律,丰富和充实中国历史的内涵,深化人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还可以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民族问题的解决,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以后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己留下许多少数民族先民的活动记录。此后的正史和许多史籍,都有有关各个少数民族历史的大量叙述。到了近代,出现了“民族史”这一专门术语,并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史包括少数民族史进行总体研究,涌现出几部中国民族史的专著和一些少数民族专史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开展大规模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从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5个法定民族,只有汉族不包括在内,都是少数民族。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国家统一政策的同时,也在制定和执行国家统一政策,使所有民族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就要求对不同的民族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科学界对中国各民族的组成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了56个民族。国家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国家工作的基础和基础。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中国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在今年五月十一日正式发布。中国有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七万多少数民族,或百分之八十八点八九。各民族的人口比2010年增加了10.26%,占民族人口的比例提高了0.40%。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府按照民族地区绝大多数民众的愿望,通过多种途径,在各民族地区逐步进行了民主改革,到了1950年代后期才基本完成。这项改革,取消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所有特权,消除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体制,让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人民得到了解放,得到了人身自由,真正掌握了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许多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尾、奴隶制和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民族,在短短数十年间,跨越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差距,进入了近代社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一种基本方针,是中国一种重大的政治制度,它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1947年五月,中国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具有省级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这四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领土。截至一九九八年末,中国已设立了一百五十五个民族自治权。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民族乡1256个[5]。表1是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数目及分布。

  表1.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数目及分布

  民族                     人口数                   主要分布地区

  壮族                    19568546                广西、云南、广东

  维吾尔族                11774538                     新疆

  藏族                     7060731      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布依族                   3576752                         贵州

  侗族                     3495993                  贵州、湖南、广西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的四十四个已经成立了地方政府。享有自治权的民族,约占全部民族的百分之七十五。自治省的数目和设置,在本质上是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组成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多种族的统一国家。然而,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到底有几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名字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新中国建立,为了使每个民族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党和政府才把每个民族的名字区分开来。那就是种族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各民族的基本组成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并确定了56个民族的组成。国家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国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于1988年出版,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文多达80多种。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某些民族语言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虽然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著名的专家周海中先生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在语言霸权的影响下,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网络的影响下,弱小的少数民族语言濒临消亡;为此,相关部门及语言学家应积极主动地对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抢救。对民族语文的保护,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1952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和民族语文研究所,开始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1964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学院。1984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所(后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所”),为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和研究少数民族语文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文在教育、出版、新闻、广播电视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6]

  少数民族学普通话,要正确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民族语言是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汉语不仅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民族地区,走“双语”道路,是民族地区最好的语文生活范本[7]。表2是部分少数民族主要节日及时间。

  表2.部分少数民族主要节日及时间

  民 族             主要节日                        时 间

  哈萨克族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回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维吾尔族            诺鲁孜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二十二日

  乌孜别克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三大重要节日

  (一)诺鲁孜节

  来源历史

  “诺鲁孜”,也叫“诺鲁孜月””,也叫“诺鲁孜麻”,是“诺鲁孜节”的代名词。“元宵”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新疆天山以南伊犁和塔城一带十分盛行。“诺鲁孜”节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那时,伊斯兰教、尤其是什叶派势力在西域兴盛起来。在此之前,佛教在西域也有一定的影响。7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巴图尔汗(公元605~663年)在他的领导下,平息了吐蕃、回鹘两族的叛乱,并在天山南麓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封建国家。这一时期,伊斯兰化的发展得益于阿拔斯王朝教主穆罕默德(六百一十一至六千六百七十七年间)。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继续向西域扩张。到了七世纪中期,阿拔斯王朝再次征服了天山南部的吐蕃、回鹘等多个少数民族,并向他们表示臣服。诺鲁孜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维吾尔族等以游牧为生的祖先,在冬季和早春,将白天和黑夜与白天和黑夜相同的日子称为“日生”和“年头”,将这一天开始的月份称为“羊羔月”。诺鲁孜节,又叫纳乌肉兹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诺鲁孜”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古伊朗语中的“春雨日”。根据伊朗古老的阴历,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二日。汉族将此日定为春分,故“诺鲁孜”节也称“迎春”。

  在伊斯兰教之前,伊朗人民崇拜的是天上的,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水的,地的,火(灶)的,祖宗的,等等。在他们的观念里,星神就是掌管人族气运的神灵,白羊就是给人族带来福祉的神灵,双鱼就是给人和动物带来疾病的神灵。于是,伊朗人就会在双鱼座落下,白羊座升起来的时候,庆祝诺鲁孜节,并以此为他们的新年节日。诺鲁孜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一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并将其视为一种传统的节日来庆祝诺鲁孜。诺鲁孜节,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和融洽的象征,在巩固以相互尊重,和平,睦邻友好为基础的世界人民的友好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2.习俗/饮食

  诺鲁孜节是在20日清晨举行的,男人和女人都穿上了传统的衣服,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是第一个起来的,他们在房子中间点燃了一堆松枝,把冒着青烟的木柴举到每个人的头顶上,祝福他们在新年里幸福和幸福。之后,父母就会拿着烟雾缭绕的松枝到牛舍的入口处,让牛群从烟雾中穿过,祈祷来年马儿长得肥硕,多子多福。接下来,就是"诺鲁孜饭"了,"诺鲁孜饭"就是每家每户都用家里的剩菜剩饭,加上各种调料,熬制出来的一种稀饭。从这天中午开始,维吾尔人三五成群地互相问候新年,诺鲁孜节一过,乡村里就开始了繁忙的春耕。 诺鲁孜节是伊朗与中亚地区(包括我国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撒拉尔人,乌孜别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塔尔人)共同庆祝的一个节日。维吾尔族将一天划分为六更,分别是:日出更,正午更,日落更,星现更,子夜更,破晓更。诺鲁孜节的庆典活动在凌晨零时就开始了。这天,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参加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各家各户的父母都起了床,在屋子中间点了一堆松木,把冒着青烟的木柴举到每个人的头顶上,祝福他们来年平安幸福。接着,这位父母将烟雾缭绕的松枝送到家畜棚门前,让家畜从烟雾上走过,祈祷来年家畜长得肥硕,多子多福。在这一天,维吾尔人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做一顿“诺鲁孜饭”,那就是将家里的剩菜剩饭,加入各种调料,熬成一顿浓粥,叫做“克缺”,又叫“冲克缺”。在制作这样的食物时,已经不需要宰杀动物了。从这一天的中午开始,维吾尔人就三五成群地互相问候新年。到了黄昏,家家户户都要宴请宾客,男女老幼都要载歌载舞,尽情地表达新年的喜悦。“诺鲁孜”节后,乡间又迎来了繁忙的春耕[8]

  

  3.文化意义

  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不断扩展,开始出现了维吾尔文译本。如,13世纪末,伊本·白图泰将《古兰经》译成维吾尔文,并在其著作中大量引用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这一时期出现了维吾尔文译本,极大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又结合了当地的具体国情,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宗教共存的格局。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已经不是一个排除其它宗教的宗教,而是一个包容其他宗教的宗教。“诺鲁孜节”,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是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在新疆,“诺鲁孜节”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人们增进感情,增进感情,缅怀祖先,教化后代的重要节日。这是一个旨在增进团结,构建和谐的节日。这是一个充满艺术和艺术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喜悦的日子。这是一个促进进步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在动员着春耕,盼望着丰收。也就是这种特色,使得这一节日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延续至今。

  (二)肉孜节

  来源历史

  关于肉孜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肉兹节”起源于波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首先,波斯人为了表示对安拉的信使的敬意,创立了“肉兹节”。据说,在波斯王朝统治期间,每到那一年,波斯人都会欣喜若狂,因为他们收获了大量的麦子,但是却无法填满他们的肚子。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当地的习俗,比如“肉孜节”(“饱腹”的意思)就是波斯人特有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他们将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和油等食物,然后将其放入一种叫做“阿努斯”(即“饱腹”)的东西里。在之后的日子里,人们将这种食物拿来吃。第二个说法认为,“肉兹节”是从阿拉伯开始的。相传,“肉兹节”是由阿拉伯与波斯两国在六世纪所达成协议而兴起的节日,那一年正好是庆祝阿拉伯与波斯结盟的日子。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天正是庆祝两国结盟的日子。第三个传说是关于“肉兹节”的来源。7世纪,来自波斯的游牧民来到阿拉伯半岛,在这里度过了一年艰难的生活。由于没有食物,他们就只能依靠狩猎来维持生活。一日,他们来到一处靠近绿洲的地方,发现了“肉孜”(“饱腹”的意思)。可是等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吃光了,却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让他们有饱腹感。于是,他们便四处搜寻,最后在一种名为“阿努斯”(“饱腹”的意思)的食物中,找到了一种可以让他们吃饱的东西。所以他们就把这些东西拿回家里,让别人吃。后来,人们将其命名为“肉孜”,以示对此的尊重。

  这是伊斯兰教的一个重大的节日。在伊斯兰教里,它和屠宰节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节日。在阿拉伯文中,“埃德·菲图尔”一词的翻译。在波斯语里,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肉孜节”。在伊斯兰历法的九月(也就是所谓的“斋月”)里,所有的穆斯林都要禁食一个月,从天亮到日落,这段时间里,他们不能吃东西,不能做任何不礼貌的事情,这是为了自我反省,也是为了忏悔自己的罪行[9]

  2.习俗/饮食

  按照穆罕默德的教诲,“见新月而闭,见新月而开”,从伊斯兰教农历九月上旬开始,到基督教农历十月上旬开始。当天早上,穆斯林们洗漱完毕,默念圣歌,齐聚一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人数太多的时候,可以转移到广场或郊区。穆斯林在仪式结束后,会彼此握手,一起吟唱赞美诗,并互相打招呼。除了上述的主要活动之外,穆斯林还举行了亲朋好友的宴请,并在街坊邻居间互赠佳肴。有些穆斯林为了祈祷、佑护家人,在家中念诵《古兰经》;有人到墓园参观,念经祭奠逝者。在通用汉语的中国穆斯林眼中,开斋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并被称为“大尔德”。新疆各族穆斯林把开斋节称为“肉孜节”,把这个节期称为“小尔德”。在中国,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开斋节已经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在这个节庆中,每家每户都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带出来,准备一桌子的美食,和客人一起享受。有烤全羊,有手把(烤)肉,有抓饭,有汤面,有水果等等;油香,麻花,羊,鸡等,任君品尝。这些精美的菜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制作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浓厚的传统气息[10]。新疆的穆斯林们,在肉孜节这天,一定要吃上一顿水煮蛋,还有一顿抓米饭。节庆食物“水煮蛋”,是新疆的穆斯林们最喜欢吃的美食。在肉孜节这天,他们会做上一盆水煮蛋。水煮蛋是用煮好的鸡蛋浸泡在凉水里,再倒入一口小锅里,煮好了捞出来,再浸泡在凉水里。吃水煮蛋时,可以将水煮蛋去壳,只留下蛋黄、蛋白。把水煮蛋切成小块后,放入平底锅中炸至焦糊(俗称“吐沙”)。然后,将准备好的炒面(俗称“抓饭”),加入白糖、芝麻、提子干等调料,搅拌均匀后,倒入盘子里。炒蛋和水煮蛋一起盛出即可食用。抓饭就是把大米与肉类一起煎炸,然后加入清水或者汤汁来蒸。一般是用精米、白面等与面粉混合,制作成不同形状的抓米饭,然后加入糖、蜜等来吃。它也是维吾尔族特有的食物之一。

  在维吾尔族,他们特别爱吃羊肉,他们把羊肉作为一种特色菜,并且还做成了一种独具风味的菜肴——抓羊食。抓羊食的制作方法也是非常讲究的。首先,在羊肉上加点盐、孜然之类的调味料。然后用手捏碎面条,倒入羊汤中熬制而成。这道菜只供贵宾享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了维吾尔族自己特有的食物外,还有一些是他们平常也会吃到的一些食物。比如:抓羊肉饭,抓面,抓鸡,抓鱼等等。在这一天人们会有好几次这样的食物。除了一系列的传统运动,在这个节庆期间,维吾尔族也会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如赛马,射箭等。在这个节庆中,他们会将参赛者分为两组,一组是男子组成,另一组是女子组成。随后又有赛马,射箭,拔河等项目。在这个节庆期间,还有一个很流行的消遣项目——赛乃旦。

  

  3.文化意义

  穆斯林把肉孜节看得很重要。根据圣经的教诲,穆斯林在这一天要洗个澡,洗个澡,穿上自己最漂亮、最洁净的衣服。在开斋节,人们不能长时间或多时间禁食,也不能吃得太多。开斋节是穆斯林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膜拜,祈祷,缅怀安拉,彼此问候,关心,友好的大型宗教集会。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而穆斯林的国度,更是有着不同种族的节日,这就是他们的传统。比如,美国人把圣诞节当作穆斯林国度;在穆斯林国度,美国人把复活节当作一个节日;在穆斯林国度里,库尔班节是特克斯节;穆斯林国度里,印度的开斋节就是这个日子;同时,在穆斯林国家里,阿拉伯人也过斋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传统风俗,所以说我们一般就把这样的一些民族称之为“少数民族”。其实,我们常说的“少数民族”,其实指的就是各个民族当中那些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传统风俗的那些人。比如说,回族和维吾尔族就是两个有自己特有节日的少数民族。而且在民间也是很受欢迎的。那么,哪一种节日最有特点呢?第一种节日:肉孜节。在中国的穆斯林当中,肉孜节是最盛大、最庄严、最神圣的一个节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统,也是一种风俗。这是伊斯兰教法律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的信仰,也是伊斯兰教法工作者所追求的完美的状态,更是穆斯林对主的信仰,对主的恩典,对自己的信仰,都是忠心耿耿的。肉孜节。此外,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能理解和体会到肉孜节的重要性。首先,它是伊斯兰教义“求安拉祝福人间”最根本、最核心、最根本的信念体现,是伊斯兰教神圣性、崇高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其次,它也是当今伊斯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共同认可和庆祝的传统节日,是国际伊斯兰社会的“狂欢节”。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与喜悦,体验节日所赋予我们的丰富内涵。

  (三)库尔邦节

  1.来源历史

  “库尔邦节”,即“宰牲节”,是距“肉孜节”(麦尔德节)70日后的第一个节日。“库尔邦”是阿拉伯语“献物”(abras)和“血祭”(bleek-beshir)的音译,在阿拉伯世界,学术上习惯将“宰牲节”译作“宰牲节”,但在中国穆斯林界,人们更习惯将之翻译为“库尔邦节”。这一节庆通常持续3天。有关库尔拜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从古阿拉伯的一个宗教故事中衍生出来的:易卜拉欣在夜间梦到安拉,也就是真主,并“启示”他为检验自己的虔诚而宰杀了他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祀。当先知易卜拉欣苏醒时,他向他的儿子讲述了这个梦,伊斯玛仪欣然接受了这个梦,并向安拉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与服从。在安拉的命令下,先知易卜拉欣带着他的儿子来到米纳,他正要举起屠刀,安拉在阿拉伯的月亮十日,用一只公羊取代了他的位置,从那以后,阿拉伯人就在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里,以示对安拉的尊敬,并以易卜拉欣和他父亲的忠诚为荣,在这一天举行了一次血祭。而在7世纪早期,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时,他延续了这个传统,将伊斯兰历法(也就是回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库尔邦节”。库尔邦(维吾尔语),又称“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和田地区。“库尔邦”在维吾尔语里是“美好”之意,又因为这一节日与“情人节”(2月14日)同为维吾尔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因此,库尔邦节又称“情人节”。每年农历2月14日的时候,库尔邦节就如约而至,这是维吾尔族同胞们的传统节日,也是维语中“库尔邦”(意为“兄弟”或“朋友”)的音译。在这一天,维吾尔族同胞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把吃过的食品、瓜果、糖块等堆放在一起,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牛羊赶进圈里喂饱喝足后才能开始庆祝活动。库尔邦节又称“库勒木尔扎”,在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语言中,“库尔邦”这个词就是“果”的意思,“库尔邦”节就是以吃瓜果为主的庆祝活动。在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习俗。库尔邦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塞种人时期。公元2世纪时,当时居住在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一带的塞种人就开始庆祝库勒木尔扎这一节日了。公元5世纪时,一位名叫米兰沙的波斯人把这一节日引进了新疆,并在新疆地区一直延续到现在。库尔邦节在新疆地区一般被称为“库勒木尔扎”,它是以吃瓜果为主的庆祝活动。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中,对这一活动有着不同的称谓。最常见的称谓有“库勒木尔扎”、“库尔喀”等。在新疆地区一般把吃瓜果当作是庆祝节日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用各种食品来庆祝,用面粉捏成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等来庆祝;用瓜果、食品、糖块等做各种花环、彩带等来庆祝;用瓜果、糖块等做成各种“库勒木尔扎”来庆祝;用面粉捏成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来庆祝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库尔邦节在人们的心中,早已不是传统节日,而是一种象征着民族团结、团结力量的盛会。因此,库尔邦节已成为了维吾尔族同胞们一个重要的庆典活动,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2.习俗/饮食

  库尔邦节是一个没有规律可言的节日,每年秋天的库尔邦节都是小朋友们最兴奋的时候,现在是夏天,天气晴朗,最适合给小朋友们拜年。库尔邦节前夜,阿拉哈克家家户户都为年货而忙碌,买糖,买蜜,买清油,买面粉……。哈萨克女人们用来炸包尔萨克,炸饼子,做糕点,做饼子,……如果家里条件好的话,还可以吃一些杏仁。几个汉子正在砍着柴火,收拾着院子。说是院子,其实就是一个大土坑而已。几个汉子正在坑边打着草叉。说是草叉,其实就是用来叉羊屁股的竹条。库尔邦节是哈萨克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哈萨克族的孩子们都会穿上崭新的衣服,而在库尔邦节里,他们就会像一颗小豆子一样,欢天喜地。在这个节日里,哈萨克女人们已经做好了一桌炸肉和烤好的肉,而她们也不会闲着,在这桌炸好的肉和烤好的肉的旁边,又摆上了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除了这些,还有白糖、提子干、塔塔米、酥油等等。这种餐桌一般都是用来迎接新年的,所以一大清早,男主就会带着一头巨大的山羊来到这里,让神父念诵经文,然后开始宰杀山羊。在库尔邦节的头一天,每个家庭里的男子都干着同样的事情——杀羊。“库尔邦”,即维吾尔语中的“阿瓦提胡尔”,意思是“献牲”。在维吾尔族人心中,“库尔邦”比肉孜节还要重要。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是维吾尔族传统的“库尔邦”节,也是他们准备“献牲”所必须购买的年货时间。如果家境稍微好一点的,会在这一天早上,先洗个澡。也叫“大净”。穿上干净的衣服,去一个更大的清真寺。然后参加聚会。祭拜完之后,人们会到麻扎尔(马扎尔的公墓)祭奠逝者,同时也会从公墓里拔出干枯的木头,重新种上新的木头,这个过程被称为“换哈达”。回到家,人们首先要杀的是绵羊。屠宰动物的肉是不能拿去卖的,只能“施舍”一部分给穷人,剩下的就是宴请宾客了。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先向长辈们拜年,再与亲友们互相拜访,互相祝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节日食物,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一起唱歌,一起玩。“库尔邦”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心目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12月25日,又称“阿迪力”,“艾德莱斯节”,“霍加”,“勒克其日”,是维吾尔族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为全疆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在这一天,各地的人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庆典,他们身着节日的服装,三五成群的从家里出来,上街游行,看灯,游园,集会等等。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在节日期间,通常会有大型的游行,观灯,游园等活动。先在清真寺或芭扎上聚集,然后宰掉一部分,大家一起吃对方的美食。节庆期间,他们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竞赛,比如拔河、射箭、拔河等等。人们又唱又跳,欢度这个节日。在物质上,他们相互送礼;在精神上,他们相互送礼。这一天大家都是亲朋好友,都是一家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互相送礼、宴请亲友。相互送去礼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彼此间相互送去礼物;另一种是彼此间互赠礼物。一份礼物既可以表达出亲密无间的友情,又可以表现出节日的喜悦与美好祝愿。当然,除了节日的时候,维吾尔族人也一般都喜欢在节日期间做各种各样的食物。这天他们做的食物有:馕,糖饼,麦仁包,麦仁馕,面鱼,肉馕,抓饭,油酥,麻麻等等。这些食物都是经过发酵的面粉制成的。然后被人们揉成一团,然后被人们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植物等等。他们也会做各种各样的包子、馒头。除了上面提到的食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甜点。例如用面粉做成的花圈(叫做“米拉克”)。这些食物都是十分美味的点心。这种点心用面粉做成花形状就可以了,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看起来特别漂亮。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点心会叫“米拉克”这个名字了。

  

  

  3.文化意义

  在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祭祀的对象是牛,羊,羊。这一事件反映出巴基斯坦人对生命的崇敬与感激,同时也表现出对动物的尊敬与爱护。同时,它又是一种以家畜为祭品,以求天神的庇佑与和平的祭祀文化。增进社会交往

  作为巴基斯坦社会的一个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一个可以增进人们在社会中的交流与沟通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共饮美味佳肴,献祭家畜,以增进感情,增进友谊,继承传统。古尔邦节是巴基斯坦数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体现了巴基斯坦人的传统和宗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巴基斯坦的传统文化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

  总结概况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因此,在各民族的生活中,各民族的节日都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与功能。节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由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们为纪念某个事件、节日或过程而举行的民间活动。它具有凝聚人心,巩固团结,促进生产,推动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等多种作用。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它是一个民族在一段时间内的文化生活的缩影。通过节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或某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也可以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精神风貌,从而加深对这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识。这对于加强各族人民的感情、增进友谊、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他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独特而源远流长的文化。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探讨过去几年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为之做出了或正在做出种种不同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国的节日,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各不相同,大多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种类繁多;通过节庆,每个人都能反省并确定自己所处的文化与社会,人们通过节庆,对自己所处的历史与传统有了一种认识与认同,从而使社会生活得到了重新整合;加之中国多个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使其在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尊重和团结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表现出其共有的特征。这些共享节日,既是历史上各个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认同的载体和交往互动的助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所以,弘扬和继承少数民族节日,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当前,中国各民族的节庆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也是可喜可贺。但是,少数民族节日的衰落、消失、变异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因此,民族节日的文化建设还需要在观念的修正、立场的转变、制度的设计、政策的调整以及具体的政策的执行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程学文.一幅新疆历史的立体画卷[J].博览群书,2019,No.409(01):120-121.

  祁美琴,张欢.对《剑桥中国晚清史》新疆历史书写的检讨[J].社会科学文摘,2023,No.89(05):42-44.

  李书群.国家一统、各民族休戚与共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脉[J].当代兵团,2018,No.350(23):48.

  刘国防.正确阐述新疆历史[J].新疆新闻出版,2012,No.54(03):70.

  张丽. 探索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N]. 人民政协报,2017-06-12(009).

  钟振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科技政策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科技中国,2022,No.303(12):45-50.

  姜宇航.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J].领导科学,2022,No.821(12):142.

  王艳花. 诺鲁孜节日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

  董塞漠,黄文建.欢度开斋节[J].中国穆斯林,2013,No.205(05):82-84.

  张惠琴.盛世回乡开斋节·古尔邦节[J].中国民族,2012,No.490(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