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中国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茌平剪纸为例

2023-08-29

  中国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茌平剪纸为例

  摘要:剪纸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这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与民众对其的认同是分不开的。调研组走访了山东茌平地区, 在调研中对茌平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大致勾勒与反馈, 并以此为基础, 针对该地区剪纸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茌平剪纸;现状;传承;创新发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剪纸有些有旧的历史,它是中国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它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材料易得,成本较低,学习难度不大,效果显著,应用面广,最适合农村妇女在业余时间制作成实用物品或美化生活。剪纸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剪纸不仅表达了大众的审美偏好,也体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是中国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剪纸作为中国起源的哲学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完整,生动,和谐,吉祥的特点。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地区的茌平民间剪纸以独特的表现,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和本质意义。

  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绽放出新的辉煌。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道路,强化民族文化自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建设成能展示出本国形象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世界、具有前瞻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激发全体人民的文化创造创新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活力。剪纸文化的形成弘扬了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了新的地方文化品牌,形成了传承民族经典、体验民族享受、与人分析民族业绩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国剪纸文化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然而,当代中国剪纸文化的现状情况还有所欠缺和短处,一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完成之时,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而存在的电脑网络技术,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碎片化和大数据时代,更多的年轻一代深受网络科技的影响,沉迷网络,轻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尤其能映射出这一弱点。

  只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更要重视中国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该加大对中国剪纸文化关注的力度,关注剪纸文化的现存以及未来发展状况,关注中国剪纸文化在未来传承发展的问题与困境,寻求解决道路,推动中国剪纸文化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得以在社会上更好的进行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中国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通过在纸上剪出图案来点缀、丰富生活或结合其他民俗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国剪纸拥有广泛且深厚的民众基础,剪纸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融于一体,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所传承下来的视觉效果和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剪纸内容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意识、道德价值观、实践认知、审美认识和生活理想,具有表达、教化和娱乐交流的多重作用。  

  中国传统剪纸文化的历史轨迹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剪纸的风格和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产生了九大类作品,不同类型的剪纸有不同的用途,产生了创新的装裱方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剪纸文化在中国传统剪纸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文化特点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剪纸善于将多个对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所需的美好效果。不论是一个或多个形象的组合使用,还是不按客观自然形态,都是以“意象寓意”、“意念构思形象 ”为模式,同时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和已存在的形象相结合,表达自己的心里状态,用来比拟各种各样的吉祥物。追求吉祥的比喻已经成为形象组合的终极目标之一,地理上的接近和文化上的限制,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袭,都激起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茌平剪纸文化的调研,有利于充分了解茌平剪纸的发展路径和传承脉络,欣赏剪纸艺术的外在特征以及深入体会剪纸文化的内在精神,更加全方面的感受剪纸文化的魅力所在、剪纸文化在中国民间、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实现;以茌平剪纸文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根据茌平剪纸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路径,结合中华传统剪纸文化,找到中华传统剪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分析得出剪纸在当今社会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和困境,并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同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此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参考反感;为茌平剪纸文化以及中华传统剪纸文化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

  二、调查地区情况

  本次实地考察的地点是聊城市茌平区博物馆,于2023年6月8日开展调查,以下是调查的实际具体情况。茌平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民俗和传说。历史上茌平是南北陆地交通要道,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东西方风格和南北风格以各种方式混合在一起。1993年,茌平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推广单位”,1995年被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为 “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推广单位”。1995年,茌平县被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为 “民间剪纸之乡”。

  图1所展示的是农家小院,还原的是茌平传统农家小院的场景,有低矮的土坯坯房,厚重质朴的木质门窗,高大结实的粮囤,饱经风霜的老旧石墨,以及在庭院里悠闲觅食的老母鸡,呈现了一幅乡村的田园生活场景。其中剪纸作为装饰品位于门、窗之上,给人一种喜气祥和的氛围感。

  

  图1

  图2和图3所示的是以艺术长廊形式来展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作品运用了传统的剪纸元素——龙凤、牡丹、凤戏牡丹寓意为天地万物和谐欢欣,百鸟朝贺的寓意是天下太平,四海和平归一、龙凤呈祥,象征着祥瑞喜庆,寓意幸福美满、盛世中华、祥和安康。茌平剪纸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93年和2014年茌平区曾两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推选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茌平剪纸表现出了古拙和粗犷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的同时又不失随心所欲的创造,给人一种自由的完整的美感。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黄玉华和董月芹老师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主题条幅以及12生肖的剪纸作品,这件条幅上为双龙和雄鸡,下为双凤和牡丹,龙凤之间点缀有大量的祥云纹样,不仅看起来美观大气,还有龙凤呈祥、吉祥富贵之意。这12套生肖风格细腻,每个生肖都配以合适的点缀,例如第四副生肖兔的背上有一只蝙蝠,寓意着有福,怀抱白菜寓意百财,是财富和财气的象征;生肖猪背上一只如意,脚边三个柿子,寓意着事事如意。

  

  图2                             图3

  图4、图5、图6、图7展现的是历史名人主题剪纸,茌平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县始建于秦朝,因其地理位置位于 “茌平山的平陆 ”而得名茌平。此地也是历史人物如鲁仲连、马周、程无忌和董立元的出生地。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及孔子回辕处,以及茌平的鲁仲连祠堂,都让人看到了古代文明历史的灿烂辉煌;茌平也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也有很多历史典故与这些传说有关,如“南京到北京,茌平衙门朝正东”,被编制成故事且记载于《史记》中的鲁仲连“说魏救赵”和“射书救聊”等故事。图中所示剪纸是剪纸老师根据茌平的历史名人以及传说故事制作的主题剪纸,有医学高手成无己,一举退敌兵吴贻谷。射书救聊鲁仲连,还有治世贤臣马周,还有天子的老师王曰高。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中的剪纸形式是传统一扇窗剪纸,在这里是对农村中式建筑一扇窗的还原,是鲁西地区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一扇窗户上有传统题材的团花、瓶花、合碗、老鼠吃瓜、抱鱼娃娃;团花寓意着早生贵子、富贵有余、吉祥如意的寓意;瓶花寓意着平安富贵;右上角的合碗有瓜有蝶且藤蔓相缠,象征着子子孙孙代代传;左下角的合碗有龙有凤,牡丹花开,象征着吉祥富贵。

    

图8

  图9中的剪纸故事是《茌平衙门朝正东》。自古民间就有一句俗语“衙门口朝南开”,但是由南京通往北京,茌平的衙门大门却是面朝正东开放,跟茌平市南北御路的交通要塞有关。在这里以剪纸连环画的形式所展示的就是茌平的衙门朝正东的来历。康熙在位的时期,举人吴陈琰从浙江钱塘奔赴京城参加考试,因为路途中经过茌平时感染了风寒,所以便在南关的月来店里暂时居住养病。住店期间,吴陈琰目睹了县里衙役们的飞涨跋扈,心里暗自发誓,来日金榜题名后,便来茌平做县令,杀杀他们的威风。吴陈琰痊愈后进京赶考,不想考期已过,就在前门大街租赁了一个铺面,以测字算命养家糊口。有一天,康熙皇帝驾临的时候,吴陈琰前往翰林院参与测字。正巧碰上康熙皇帝提笔写对联,“半天霖雨点点滴滴化作长江巨浪,愿东之广西之广南之广北之广天下之广,登秦岭越十二重峰观山观水观日月,大清一统天下。”让众翰林根据上联的内容对出独具特色的下联,人们面面相觑而却无人应对,但是吴陈琰却快速地拟出了下联,“一介书生朝朝暮暮磨成锦绣文章,做仕之魁乡之魁会之魁殿之魁天下之魁,步金阶列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社稷,天朝万世忠良。”因此他从众翰林中脱颖而出,这让康熙皇帝非常开心并且得到了他的赏识。康熙深爱其才,有心说他做门生,就这样吴陈琰成了翰林学士。吴陈琰独秀翰林院时间一长,感之如此得宠,日后肯定遭人妒忌,还是早日离开为好,便向康熙皇帝请求到茌平做县令。康熙皇帝不愿意放他走,但见吴陈琰一再恳求,便说“朕赐你半朝銮驾,你摆在衙门口,逛的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你就不必整日迎来送往了”。到任后,吴陈琰把衙门口改朝东开,指向南京通北京的御路将半朝銮驾摆在门旁,不出一年,吴陈琰把茌平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自此,南京到北京,茌平的衙门朝正东方向的规矩就传承了下来。

  

  图9

  图10和图11集中展示出了茌平当地的文化资源,图中央所展示的剪纸图样是由剪纸老师创造出运河非遗文字剪纸,分挂于左(小县官的故事和晋台西望的传说)右(菜瓜打金牛的传说和描绘百姓跳平调秧歌的场景)两边的是具有茌平特色的故事;平调秧歌又被称为摆渡口秧歌,是茌平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大约有四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流传于茌平洪官屯镇摆渡口村周围。由此可见,通过剪纸艺术进行文化传承是茌平剪纸的一大重要作用,剪纸内容可以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具有民间特色的传说故事和传统民俗文化,利于将积极、健康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图10                               图11

  茌平剪纸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多用于民俗生活的各方面,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剪纸种类繁多,花鸟虫鱼等无所不有。剪纸艺人自画自刻,把朴素美好的生活愿望倾注于剪纸艺术品之中。图12中所展示出的是茌平乡村的婚俗场景,图中这一扇窗户上的窗花是茌平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名叫“月亮”,家中逢婚喜都要请村里人来剪月亮,时至今日这种传统依然得到延续;“月亮”是由中间的的大团花、四周的四个抱角以及位于上方的两对合碗组成,团花上的纹样是由石榴和莲花交替出现组成,相互链接构成一周意蕴着“多子”,而四周的抱角代表着包容和睦的意义,上方的两对合碗蕴含着对新人生活和谐的祝福。

  

  

  

  图12

  图13和图14以剪纸的形式集中展现出了茌平的美食文化,有博平的十孔莲藕、空心挂面、马蹄烧饼、醉一斗酒以及丰富盛大的海二八宴席;其中更具代表性的马蹄烧饼距今已有两百年的传承历史,而“海二八”是茌平贾寨一带乡间最“豪华”的酒席,酒席的菜品子量多而著称,都以碗为容器,而不用盆碟。当然也注重菜肴的丰盛,因此“海二八”成为了乡间高规格酒席的代名词。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饮食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图可以看出剪纸艺术对于饮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13                             图14

  

  图15中的茌平剪纸创意华服是茌平剪纸创新性的发展成果,它在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上博得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创意华服将茌平剪纸中的技艺与服饰设计进行了创造性、创新性的结合,镂空纹样保持了剪纸技艺中的特色样式,却又不与服装的整体美观相违和,将剪纸文化融入服饰中焕发出新的风采。

  

  

  图15

  图16和图17中所展示的是茌平剪纸的衍生品(文创品),有抱枕挂、团扇、茶杯、书签等。通过剪纸内容和立体实体产品相结合的生出的文创产品,可以满足人们日渐增加、变化的消费需要,提升文创产品的生活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其许多独特的文化性格,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独特的文化体验。

  

  图16                            图17

  改革开放以来,茌平剪纸因其较高的艺术价值,被中国美术馆、国内外收藏家大量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外友人,体现事例:1985年茌平的剪纸“雄鸡”(图18)被选入全国民间剪纸艺术展的会标。

  

  

  图18

  图19中剪纸的形式所展示的是黑陶的加工制作技艺,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黑陶加工制作技艺,中国新石器时代诞生了黑陶原料,此原料有“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是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剪纸的形式记录描绘出黑陶加工制作过程,更加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加工制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强而有力地证明了剪纸在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19

  图20和图21所展示的是茌平的龙头企业和临清乡村——信发集团,被称为小寿光的贾寨镇耿店村,华鲁制药,以及全国劳模张国忠和金号集团,图21上方中间的剪纸是为了纪念2019年茌平撤县设区的主题剪纸。通过剪纸艺术有力地宣传了茌平本地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优秀事迹,让剪纸得到更亲民更贴近生活的创造性发展。

  图20                              图21

  “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图22和图23展示了十八大以来茌平脱贫攻坚党建引领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剪纸长卷以党旗、样云、和平鸽映衬下的天安门、华表和长城这些元素表现热爱祖国的情怀,人们敲锣打鼓舞龙庆丰年。“党建引领”是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党员在党旗下宣誓,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脱贫攻坚”以茌平区肖庄镇小高村靠养兔走上致富路为创作以主题,兔子白菜寓意百财,石榴寓意大家团结一心共同走上致富路。“乡村振兴”以茌平圆铃大枣为主要形象,突出“枣乡”特色,枣树下面是一群鸡,寓意大吉大利。“全面小康”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剪纸与中国发展主题相结合,更具时代特色和传承价值。

  

  

  图22                              图23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是以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两者相结合。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访问调查的方法。

  (二)、讨论调查局限性

  本次调查没有与茌平剪纸传承人取得联系,尽管从文献里了解到当前剪纸传承的难点,但没能与剪纸传承人当面交流茌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本次研究没有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大众对剪纸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茌平剪纸的关注较少,通过检索,关于茌平剪纸的研究文章只有一篇——《山东高密与茌平地区剪纸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其中涉及到茌平剪纸的传承现状、茌平剪纸的风格和如何传承茌平剪纸。由于关于茌平剪纸的文章较少,本次研究在剪纸文化发展现状及困境、剪纸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参考了其他地区的传统剪纸,例如安徽剪纸、扬州剪纸、巴彦剪纸、庆阳剪纸等。

  从剪纸文化面临的困境来看,中国的其他地方剪纸面临的困境和茌平剪纸有些共通之处。如李朝阳郭峰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及保护开发研究—以庆阳剪纸为例》(2017),剪纸传承地的缺失、剪纸精神和艺术特色的弱化、对剪纸艺人的漠视、文化代际隔阂及传统艺术市场边缘化的冲击是庆阳剪纸所面临的问题,从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茌平剪纸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轻视剪纸传承人的作用,代际文化隔阂所造成的对剪纸文化传承的困境。如刚政《论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2008),民间剪纸艺术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于剪纸文化的不了解不重视,导致民间剪纸正面临断层危险。这不仅仅是茌平剪纸甚至中国传统剪纸所面临的困境。如高佃亮,刘颖《蔚县剪纸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对策探究》(2017),不仅描述了剪纸传承人难以为继这一中国非遗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还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剪纸创新缺乏动力和剪纸市场恶性竞争,机器冒充手工行为猖獗这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剪纸文化面临的困境。茌平剪纸以社会传承为主,没有建立起从师傅教到徒弟学,剪纸艺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和支持,剪纸艺人收入少,从业者数量在不断减少。茌平剪纸如今的宣传力度不足,让很多人无法了解到剪纸的最新发展动态,更不要说对剪纸产生热爱(李楠,潘鲁生,2017)。

  从非遗视角下进行剪纸文化传承,包括立足于剪纸文化的核心基础来传承文化,同时契合时代特征和要求,推进剪纸题材创新、拓展生存空间,着力活态传承三个方面。如吴宵竹《非遗视角下的文化传承》(2022);强调人作为载体进行文化形态的传承,主张从抓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根基—特定人群、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体系对于传承剪纸文化的作用、精心打造教学课程和教学团队三个方面。如李光华《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芒市傣族为例》(2014);主张从加强剪纸民间艺术的普查和研究、加快简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发挥剪纸艺术文化教育价值、推动企业化转型升级、促进剪纸技艺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剪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来对剪纸民俗保护和开发。如李朝阳郭峰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及保护开发研究—以庆阳剪纸为例》(2017)。结合茌平实际情况来看,家族式传承有利于传统样式的保护, 社会类传承有利于纹样种类的创新,因此,可以从学校传承和儿童、老人传承入手,例如将茌平剪纸加入地方教育体系,在山东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年轻人关注度,将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儿童和老人入手传承剪纸,既可以充实儿童的早教内容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可以营造民间剪纸的社会氛围(李楠,潘鲁生,2017)。

  从剪纸创新发展角度来看,要做到题材创新,宣传要创新,营销要创新(秦露,张丽玉,2022)。茌平剪纸在时代转型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相较于传统的历史人物故事类、反映生活习俗类、祝福类、景物类,新时代建设、时代楷模等题材一一亮相。随着主流文化的不断变迁与迭代,茌平剪纸题材的创新型转化也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老题材彻底告别剪纸市场,以传统题材为基础、融入时代元素的剪纸是创新发展必需的产物。除此之外,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的新型宣传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宽茌平剪纸艺术的传播途径和扩大文化影响力(孙楚雯,李蕊蛟,蔡欣雨,2022)。还有,可以采取“茌平剪纸+文旅”“茌平剪纸+文创”“茌平剪纸+节庆”等模式,将茌平剪纸与文旅相结合,成立展示地方非遗文化资源的窗口,通过带领游客参观和游览当地非遗基地,参加非遗集市等方式,使游客深度了解、体验当地非遗文化,为其展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产品。围绕节庆举办系列非遗文化线下活动,为大众带来富有温度的节庆体验。并且茌平剪纸艺术的营销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特点,积极研发非遗文化商购类App,同时搭建好淘宝、京东、抖音等网络店铺的“非遗”售卖平台,建立起完整的“非遗”销售网络链。在线下设立非遗产品专卖店,寻找校园代理商,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等多渠道的营销模式(秦露,张丽玉,2022)。

  正文

  (一)、剪纸的发展路径

  纸是在西汉时期发明的,虽然在那之前不可能有折纸艺术,但早在纸出现之前,利用薄的材料通过镂空和雕刻来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就已经被广泛使用,通过镂空、剔透、雕刻和切割,将图案刻在金箔、皮革、丝绸甚至树叶上。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纸片是在新疆吐鲁番燃烧山附近出土的五件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花纸雕塑。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显现出发达的迹象,杜甫的《彭衙行》诗中有这样一句:"温汤洗我足,剪纸诱我魂"。唐代的颉以镂空木版图案而闻名,民间还出现了以剪纸为形式的,用来制作漏斗状的印版,将布料用染料进行晕染,以此绘制出生动而美丽的纹样。此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具有复杂构图形式、内容精致细腻的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剪纸,以及将绘画与剪纸结合为形式进行的“墨绘镂空”剪纸。到了南宋,出现了以剪纸艺术作为职业的职业剪纸人员,他们有的擅长 “剪镞花样”,有的擅长“诸子百家书字”,有的擅长“诸色花样”;伴随着宋代造纸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五花八门的纸质原料迭出,拓宽了剪纸文化的传播范围。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到达了巅峰时期,民间剪纸艺术应用广泛且样式多种,包括民间灯笼的装饰、扇子的装饰、刺绣图案等,都是通过剪纸进行二次加工装饰。

  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确立了中国民间绘画的开端,30年代有艺术家开始研究和创作民间绘画,40年代开始出现以现实为主要题材的版画,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学和艺术应该为工人、农民和士兵服务”。随后便有作家开始研究当地的民间故事;他们融入、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本质生活中,搜集和研究民间自发创作出的版画,并以其为中心延伸创作了许多反映边区人民丰富的战斗和生活的新版画,这些作品通过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景象。1944,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展示和推出了西北地区创作出的新型剪纸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延安剪纸作为代表,开创了中国剪纸文化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初,“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一经提出,艺术家创出许多能够表现社会主义新思潮新思想的新型剪纸,拓宽了剪纸发展创作的路径,繁荣了中国民间剪纸文化的形式和内涵。除了表现新中国新气象的新剪纸以外,体育、舞蹈、儿童、杂技等也成为剪纸的常见题材。

  (二)、剪纸的特征   

  1、从剪纸技术来看,中国剪纸的特点是易学,需要的材料简单,最基本的材料是一把剪刀和纸,茌平民间剪纸的材料为平面纸,语言符号以点、线、面为特点,这种二维平面的构造表现,就决定了剪纸的平面表现特色:任何形象形状都存在于一个完整的可视平面内,民间基础广泛,可以充分运用手和脑的能力,可以很好地锻炼形象思维;

  2、在剪纸的分类上看,剪纸有两种类型,即黑白剪纸和彩色剪纸两种。彩色剪纸中包含染色剪纸、彩色剪纸、套色剪纸、衬布剪纸、分色剪纸、彩色拼接剪纸、叠彩剪纸、点彩剪纸等;

  3、从剪纸的载体上来看,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树叶、树皮、布、皮革等剪纸载体材料多种多样;

  4、在剪纸题材上,剪纸多为花果禽兽,鸟鱼虫瓜等此外也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贤良之士,孝子文人等。茌平剪纸以吉祥图案为主,兼有地方名人、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等。茌平剪纸侧重于现实题材的剪纸创作,在剪纸艺人作品中,除了传统题材外,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各类物象,并融入现实生活场景,剪纸内容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茌平地区所独有的“月亮花”“扣碗”“晃钱树”等民俗类剪纸造型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5、在风格差异方面,中国剪纸有多种风格流派,全国各地都有,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流派。剪纸的地域风格本身的特点是北方剪纸的粗糙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剪纸风格,而且各具特色。茌平剪纸的子风格,其特点是造型古朴,风格粗犷,自然,展现出有似不似之美;

  6、剪纸的艺术特点:典雅,风格浪漫,轮廓清新,造型牢固,图案生动传神。剪纸作为民间文化载体,它发扬了民间文化,其内容和形式是继承和固定的。再加上剪纸技法和图案的规范性特点,形成了民间剪纸稳定性和特殊性的艺术表现特征。对剪纸题材的抉择、构思和创作,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在一定的形象组合中使用什么形象,表达什么意义,在一个民族中形成共同的思想印记和传统的审美感知。同时,在古代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的朴素阴阳观的影响下,民间艺术作品追求二重性和完美性。

  具有二维概念的剪纸艺术注重描绘物体的轮廓,人物、动物等诸多形象的轮廓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轮廓只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内部必须有动物的眼睛、衣服上的花朵、鸟类的羽毛等细节装饰,才能使其丰富而疏朗。

  (三)、剪纸文化的意义

  中国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和文化现象。郭沫若先生曾以用这样的一句诗词——“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不朽 ”来赞美中国的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可谓恰到好处,意味深长。人们对于“文化”的含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和讨论,但归根结底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才是文化的根本内涵;“传统文化”既是指具有稳定性、共同性的精神状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古代思想家提炼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理论和非理论成果,而且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混合体,它牢牢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但具有动态成果,也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国剪纸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于一体,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土壤,它正如一面镜子持续反映出社会中的各民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以其独特性反映着我国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同时又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对于实现当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来源于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劳动人民中得到应用和传承。以艺术角度为立足点进行分析,民间剪纸艺术在精神文化的范畴,是一种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出的文化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的集体代表性。民间剪纸的作者在创作中没有政治利益,但功利性渗透到生活中。他们在创作时,往往给人以价值感和审美感,包括自己。如茌平剪纸中的十二生肖剪纸第四幅图中生肖兔背上有一只蝙蝠,寓意着有福,怀抱白菜寓意着百财。生肖猪背上一只如意,脚边三个柿子,寓意着事事如意。龙凤呈祥图条幅上为双龙和雄鸡,下为双凤和牡丹,龙凤之间充斥着大量的祥云纹样有富贵吉祥之意。这反映出茌平人民对富裕和谐、吉祥如意的生活的追求。家逢喜事所用的“月亮”是由中央大昙花。四周四个包角,还有上方的两对合碗组成。四个包角寓意着光荣和睦,上方的两对合碗寓意着新人生活和谐。同时在茌平剪纸寻求创新性发展,在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上博得众多参观者眼球的新颖华丽的石林剪纸创新华服和剪纸衍生品抱枕、团扇和茶杯等,无一不体现出茌平剪纸追求和谐繁荣,如意富裕的价值追求和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

  以艺术角度为出发点,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既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欣赏价值,又具有强而有力的实用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口头传统研究会议曾就提出观点,认为剪纸艺术应该属于 “物质文化传统 ”中的一部分。中国发明纸张是在西汉时期,在此之前,剪纸技术是不可能存在的,当时的人们利用薄的材料,通过镂空和雕刻技术制作工艺品。中国最古老的剪纸是1959年由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纳古墓群中发现的。在唐代,民间故事是通过将厚纸剪成图案板,并利用印刷技术将染料印在布上。到了宋代,人们逐渐拓宽剪纸的使用途径,江西吉州窑将剪纸样式转变成绘制在瓷器上的花纹,通过上釉烧制的方法,让瓷器更能体现出其精致的美感;民间传统艺术家通过仿造剪纸样式,将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变为皮影戏画的原材料:“皮影戏先用素纸刻,后用彩皮刻。”可见,民间皮影戏艺术是借鉴剪纸艺术的结果,也是剪纸文化的实际应用。而现在剪纸文化的实用性更多的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具饰品中,用来美化家具环境。用于婚庆嫁娶所用的龙凤呈祥剪纸、“月亮”剪纸,象征着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麒麟送子,象征着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龙神剪纸,以及农村中式建筑的窗花剪纸体现了剪纸文化的实用性。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剪纸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茌平剪纸为例,首先,剪纸中包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茌平剪纸中清晰地表达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历史上一些可歌人物剪入剪纸作品,如射书救聊鲁仲连、医学高手成无己、义举退敌兵鲁义姑、治世贤臣马周和天子老师王曰高,通过歌颂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充分体现出茌平剪纸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

  同时,茌平的剪纸技术应用于服装设计也有很大的意义。无论是清新雅致的剪纸,还是与现实中各种元素的结合,都能满足不同审美的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服装设计在用于装扮时,追求的是“美、形、意、神 ”和剪纸艺术的创造性、创新性的艺术结合。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一直存在着新兴运用方向,设计师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时候,应该将剪纸艺术与服装作为一个饱满而立体的整体对待,充分否认在服装装扮中展现出剪纸艺术的独特优势,使剪纸与服装作为一个整体部分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传播剪纸艺术和民族文化方面的效果和作用,以此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茌平剪纸创意华服是茌平剪纸创新性的发展成果,它在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上博得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创意华服将茌平剪纸中的技艺与服饰设计进行了创造性、创新性的结合,镂空纹样保持了剪纸技艺中的特色样式,却又不与服装的整体美观相违和,将剪纸文化融入服饰中焕发出新的风采,既是对剪纸的创新,又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剪纸术的创作和创造以民间传统文化为灵感源泉,在过去的生活中,剪纸艺术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而如今是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充满活力、迸发生机的民族艺术传统,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被蕴含在其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活力和创造力。削皮剪纸虽然是个人作品,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才能。削皮剪纸之所以在今天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生活和群众基础。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目前主要分为保护、保存和修复问题,而保护也包括修复。列入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目前的状况还是在保护之中,保护的形式有抢救、修复和保存。要把它提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不要轻易改变它。如果我们谈论的是文化产业,那就是另一个概念了。文化产业不应该被鲁莽地留给继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靠国家投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生产性保护,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要。 但是,它们必须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蕴和特性,要在不失去原有风采的前提下促进其保护。我们并不反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应该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和使命中脱离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是三项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剪纸曾经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今它生动地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蕴含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内核、生活方式和审美态度,是具有蓬勃生机的民族艺术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民对于文化创造、创新的生机和活力。民间纸雕虽然由个人独自创作而出,但却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智慧和技艺,以及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协调发展的优秀文化传统。直到今天中国剪纸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其生存、发展扎根于深厚的民众生活基础。中国茌平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茌平百姓通过剪纸艺术感知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然而,要真正深入体会和感悟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必须先具备对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深刻了解和感悟。纵观茌平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观念和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展现,因此,他们之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基础,广饶的生活土壤,并且持续了几个世纪。吉祥物的传承,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体现,也是历史就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以茌平剪纸为例,国平的十孔莲藕、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的马蹄烧饼,空心挂面展现了古代茌平当地的美食文化,剪纸窗花中蕴含的农村中式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下,茌平剪纸对于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就像常春藤植物一样,是一种古老的常青树,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普遍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以及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意义。在中华剪纸文化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中华民族最根源,最深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毫无疑问,他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代,我们的调查研究不仅仅要做到探索中华文化的根源,而且要帮助我们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让我们认识中华剪纸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以及了解剪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新时代,中国传统剪纸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创新和发展,引领民间剪纸文化的发展。

  (四)、剪纸文化的传承路径

  家族式传承有利于传统样式的保护, 社会类传承有利于纹样种类的创新。因此, 可从这两个方面优化剪纸的传承。其一, 学校传承。在山东省内知名高校开设剪纸专业, 招收具有剪纸基础的学生入校, 进行深造。把民间本土文化与当下先进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寻求山东剪纸的出路。其二, 从儿童和老人入手传承剪纸文化, 既可以充实儿童的早教内容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可以营造民间剪纸的社会氛围。

  (五)、剪纸文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1、题材创新

  作为剪纸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时代化转型过程中,茌平剪纸的题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于传统历史人物故事类别,反映生活习俗类、祝福类、景物类,新时代建设、时代楷模等题材一一亮相。在传统基础上以凤凰牡丹为主要元素的创意华服更是在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创新的理念,创意的构思,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作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主流文化的不断变迁与迭代,剪纸题材的创新型转化也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老题材彻底告别剪纸市场。在国潮风的火热下,茌平剪纸以传统题材为底色,融入进时代创新元素,创新性剪纸作品不断推出,出现了向时代楷模学习、建设新时代等时下热点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发挥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2、宣传创新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的新型宣传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宽茌平民间故事剪纸艺术的传播途径和扩大文化影响力。

  线上宣传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是运用互联网与新媒体运营,在抖音直播,微信小视频,小红书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对剪纸项目和剪纸产品进行线上宣传和推广,让大众深刻了解剪纸艺术,愿意购买剪纸产品,扩大剪纸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其次是可以拍摄一部有关剪纸的纪录片,并进行宣传推广,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人关注剪纸。最后是研发非遗产品网购小程序及剪纸互动体验游戏,加深民众对剪纸文化的理解。

  线下宣传方式则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成立大学生宣讲团,定期举行“剪纸进校园”“剪纸体验课”等有关剪纸的宣讲活动,在局部地区扩大剪纸知名度和影响力,设立青年文创基地,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认识剪纸,了解剪纸。利用当地政府、社区和传媒机构宣传剪纸项目和剪纸产品,并将作品入驻文化展示馆,加入传统文化“集市”,让剪纸走进大众视线。

  3、营销创新

  首先,采取“剪纸+演艺”的营销方式,定期开展剪纸表演展示活动,做到展演活动常态化,通过可以增强观众体验感的现场互动形式,提高观众积极性活跃度,促进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采取“剪纸+节庆”的营销模式,节庆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脉络和思想精髓,是稳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效精神连接,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围绕“剪纸+节庆”举办系列剪纸文化线下活动,为大众带来富有温度的节庆体验。

  再次,采取“剪纸+文旅”的营销方式,将茌平剪纸与文旅相结合,成立展示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通过带领游客参观和游览当地剪纸文化基地,参加非遗集市等方式,使游客深度了解、体验当地非遗文化,为其展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做到既能传承中华非遗文化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最后,采取“剪纸+文创”的营销方式,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进行文创,剪纸的传承与发扬,不仅需要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消费观念,还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将剪纸与文创两者相结合。要尽力挖掘茌平剪纸的文化内涵,将其转为文化价值资本,对剪纸再设计后,塑造出表现茌平剪纸特色的现实生活用品,艺术藏品,文化娱乐品等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秦露,张丽玉.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巴彦剪纸为例[J].文化产业,2022,No.242(25):67-69.

  孙楚雯,李蕊蛟,蔡欣雨.信息时代下扬州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路径[J].造纸信息,2022,No.423(04):71-72.

  朱信信.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安徽民间剪纸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11):37-39.

  李楠,潘鲁生.山东高密与茌平地区剪纸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No.153(14):30-32. 

  毕海龙.中原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义[J].大舞台,2014,No.314(07):225-226.DOI:10.15947/j.cnki.dwt.2014.07.001.

  孙建君.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J].群言,2012,No.325(04):33-35.DOI:10.16632/j.cnki.cn11-1005/d.2012.04.007.

  李光华.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芒市傣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3):49-54.DOI:10.13727/j.cnki.53-1191/c.2014.03.009.

  肖明艳,黄华明.“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潮阳剪纸为例[J].文化学刊,2022,No.140(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