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

2024-11-10

  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

  刘明 唐薇 刘烨

  秦亚男 葛雨欣 张希钰

  摘要:在北京的北二环东北角内侧,有一座占地面积达六万六千四百平方米的格鲁派喇嘛庙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同时也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1】雍和宫在对外开放接受游客以来,在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寺风寺貌、文物保护、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书写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崭新篇章,传播了佛教文化,展示了我国宗教形象。选择雍和宫作为考察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包括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在内的研究方法,围绕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历史渊源、藏传佛教文化,特别是各类宗教法物法器、佛法教义等,充分挖掘分析藏传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源,促进人们深入挖掘藏传佛教的内涵与历史,领略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感受佛教信仰的力量与智慧。

  

  关键词:藏传佛教;建筑布局;法物法器;历史文化;

  

  一、文献综述

  雍和宫是一座有着厚重的历史,浓厚的文化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1为了更好的走进雍和宫,了解雍和宫,我们在实地参观考察的同时,也查阅借鉴了关于雍和宫的文献资料,具体包括雍和宫在历史、宗教、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文献研究,帮助我们更深入的学习雍和宫文化。关于雍和宫的文化、宗教、建筑、历史方面的研究,我们分别查阅借鉴了以下几篇重要的文献:    

  (一)文化研究  

  1.《雍和宫》——外国人留下的珍贵史料:这部著作出自美国杰出汉学家费迪南德D·莱辛之手,后被译成中文,流传于众。莱辛在中国度过了长达17年的时光,其中两年半的时间,他专注于雍和宫的研究。他不仅研究了雍和宫的各种文化因素,比如说,雍和宫的建筑布局、法物、法器等,还研究了关于藏传佛教的程序是如何的。书中穿插了数十幅雍和宫的老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出自斯文·赫定探险队中的民族学家约斯塔·蒙泰尔博士之手,这些照片就像一扇扇时光之窗,让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30年代雍和宫的原貌,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这些照片不仅是雍和宫历史的见证,更是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它们不仅让我们回到过去,感受雍和宫在20世纪初的熠熠风采,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雍和宫在民国年间的政治、文化、佛事活动的宝贵的文字和图像依据。2.《雍和宫:民族团结交往的桥梁与纽带》:这篇文章说出了雍和宫是如何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方面发挥作用的。它表明了雍和宫不仅是展现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也表现了在清朝时期我国汉、满、蒙古、藏等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二)宗教研究

  《阿音娜:<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评介》【2】:文章介绍了《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这本书,它详细记录了我国内地在清朝时期最大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也就是雍和宫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说明了其在清代时期为中央政府与蒙藏边疆地区的联系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提到,“作为清代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宫兼具“皇家”和“藏传佛教”两个鲜明的特征,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清中央政府与蒙藏边疆地区的联系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雍和宫也以高僧云集、学制完备、佛事众多而成为清代内地宗教活动中心与管理中心。”【2】

  (三)建筑研究    

  《北京坛庙研究文献综述》: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雍和宫,但它提供了关于北京地区寺庙建筑和历史的广泛信息,这对于理解雍和宫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非常有帮助。作者把天坛的建筑作为基础,通过多维度的审美视角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宇宙观。【3】他对于这一宇宙观是怎样通过天坛的具体建筑形态和祭天仪式的实践,来达到对人的精神引导,进一步实现天人合一,最终达到太和的至高境界做出了详细的描述。这样的解析不仅展示了天坛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从整体布局,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天坛声学建筑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学境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四)历史研究  

  1.《浅谈雍和宫对清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凝聚力》【4】:这篇文章中探讨了雍和宫在清朝历史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维护了清代时期我国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互鉴。在这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体现了雍和宫在清朝政府的宗教事务中扮演了如何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还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友好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雍和宫的宗教活动和佛事活动,起着维护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的作用。2.《雍和宫与蒙古地区的历史关系研究–清朝、民国时期》:这是一篇详细探讨雍和宫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与蒙古地区历史关系的论文,雍和宫在历史中的地位,从它与蒙古地区的关系来看,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雍和宫在历史上多个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时代、清朝中后期时代以及民国时代,发挥了发扬光大佛法、培养藏传佛教的优秀人才、维护蒙古地区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发现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的体现,既表现在宗教层面,也体现在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从宗教方面来说,雍和宫是我国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对弘扬佛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意义。可以看到雍和宫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宗教事务管理、佛法传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政治方面来看,雍和宫在维护蒙古地区的边疆稳定和我国的祖国统一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将清朝时期的宗教政策和政治时局与民国时期的宗教政策和政治时局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民族与宗教的关系等不同关系。通过对于这些关系的探讨研究,我们可以提高理解宗教问题的正确性、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这些文献综合了关于雍和宫的不同方面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雍和宫的各个部分,包括文化、宗教、建筑与历史。这些文献不仅全面深入地揭示了雍和宫的历史与现状,还揭示了雍和宫的存在意义远大于一座寺庙所代表的。它不仅仅象征的是宗教权威,更是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中央政府宗教政策的缩影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桥梁。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顺利地进行实地参观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雍和宫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还可以了解其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社会影响。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工具,帮助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雍和宫的独特魅力。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雍和宫进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了解雍和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宫殿,清晰它的历史脉络、宗教意义等方面的情况,探究其在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下是调查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目的

  1. 历史文化研究:雍和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其历史沿革与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紧密相连。调查雍和宫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北京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2. 建筑艺术与风格研究:雍和宫的建筑美学不仅有汉族的风格,还包涵着满、藏、蒙等各个民族的建筑风格,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通过对雍和宫的调查,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欣赏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格,从建设上进一步了解汉、满、藏、蒙等多个民族乃至佛教的文化传统。3. 宗教文化研究:雍和宫作为北京市的佛教圣地,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通过调查,可以深入了解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4. 旅游地调查:雍和宫作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可能进行对游客满意度、游客结构、旅游消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5. 现代管理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雍和宫的管理和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雍和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雍和宫进行调查还可能是为了了解其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调查意义

  1.文化传承与教育:雍和宫作为佛教历史文化的瑰宝,其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代人,并通过对于公众的教育和大众的宣传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 推动旅游业发展:雍和宫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其调查和研究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 加强国际交流: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其调查和研究可以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互鉴,使文化更加包容,更加以文化多样性的方式发展。4. 为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对雍和宫的调查和研究,可以成为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决策的科学依据,为它们制定有关的政策和规划提供一个样本。综上所述,对雍和宫进行调查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等意义。雍和宫是北京市内一座著名的古代建筑,雍和宫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蕴含着厚重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其进行调查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同时,对雍和宫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研方法

  在前面部分描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依据框架分析,结合有关信息,明确和细化问题,讨论并详细描述研究框架,对于调研方法进行分别介绍,进一步讨论研究的可靠程度和研究价值。

  (一)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也被称为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法。是指为了搞清楚一个事物的真实状况,形式状态和发展流程,而去所选调研地点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调查。在今年四月份,我们小组到达北京市雍和宫,去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要观察还要思考,要及时对于自己所观察到的某种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并且要努力分析所考察对象的特征。通过田野调查,进行组织调研报告,要求对事物进行准确性的说明与解释,所以在考察过程中,对于一些能够具体阐明事物本质或内涵的材料要做必要的记录与整理。

  

  (图一)雍和宫入口图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时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的途径。我们运用本方法,将六人小组划分成三个访谈组,两人为一小组,分别对雍和宫内的讲解员和游客进行访谈。访谈过程主要借助手机录音进行,尽量探寻出被试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甚至故意隐瞒的思想。访谈后,三个小组各自负责把全部录音转录后,由作者对文本和录音对照,以最大努力保证转录的原汁原味,并进行文本的整理。

  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进行采访行为之前,我们需要对这次采访活动进行一个介绍和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对采访的目的和介绍和说明。第一点,需要以亲切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并且向被访谈的人说明本次访谈的目的与访谈相关流程。这一点在访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为了创造一个比较和谐融洽的访谈氛围。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保密工作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说明解释,来帮助消除被访者的问题和疑虑,防止被访者产生可能的紧张情绪。

  (三)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就是为达到研究目的设计出系列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编制成问卷的普遍使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分析问卷,以此得出结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多次用到问卷调查法。通过用问卷星调查的方式,对雍和宫的历史由来、发展进程、雍和宫建筑的布局特点及其本质、雍和宫和中的文物内涵、雍和宫体现的佛教文化含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得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问卷调查法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设计问卷的目的是得到问题答案,利用能够人为控制的测量方法,调查研究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对可靠的数据的一种途径。问卷法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送问卷,包括邮件、个人发放或集体发放等。由问卷设计者按照表格所询问的问题来填写相应的答案。一般来说,问卷调查表要更加细致、全面和易于掌控。问卷调查法相较于其他调研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标准化和使用成本低,因此被普遍运用。

  

  (图二)雍和宫了解情况调查问卷

  

  (图四)雍和宫文化了解调查表

  根据图三,我们可以得出分析结论:根据数据表格显示,对于雍和宫的建筑布局:有20%的人表示非常了解,20%的人表示比较了解,60%的人表示了解一般,而没有人表示不了解。根据此图,我们可以说一半以上的人对雍和宫的建筑布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有60%的人对其有一般了解。

  根据图四,我们可以得出分析结论:根据数据表格显示,对于雍和宫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有40%的人表示了解大部分,60%的人表示了解少部分。没有人选择全部了解或者不了解。因此,大部分人对雍和宫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了解较少,仍有进一步了解的空间。

  (四)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被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对特定的例子或多个例子进行深入、详细的探讨。我们主要对雍和宫中的六类法物法器进行了分析,分别是持验类法物法器、供养类法物法器、称颂类法物法器、礼敬类法物法器、护身类法物法器、劝导类法物法器。它具有通过法物法器呈现藏传佛教灿烂文明的独特研究价值和意义,具有传承独特历史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法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帮助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帮助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这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案例是真实存在的个案,能够提供详实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描述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使学习者更直观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可以涵盖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例,适用于管理、经济、法律、医学等多个领域,使研究结果或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案例分析法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法还将学习者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学习者之间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增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但是,由于案例是个别事例,案例分析法在统计推断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的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性可能较差。虽然案例分析法基于实际案例,但它可能受到实践资源的限制,无法涵盖所有的实践情况。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在实践性和具体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升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使用案例分析法时,应充分考虑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四、研究内容及其本质

  (一)器物研究

  坛城的绘制,是雍和宫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不仅集中展示了藏传佛教绘画与造型特色,更是代表了对信仰的真诚。每年法会之际,雍和宫都会精心重绘这一神圣之地,待到法会落幕,这座瑰丽的坛城便会移至法轮殿,供信众与游客瞻仰礼拜,感受其深邃的宗教内涵。

  

  (图五)坛城实物图

  1.坛城的绘制和造型这坛城,名为大威德金刚沙画坛城,其“沙”源自天然矿石,经过精心研磨、沉淀、晒干、洗料、过滤、筛选等多道工序,最终化为细腻之沙。这些沙粒,还融入了比如说黄金等珍稀矿物颜料,得到了蓝色、黄色、红色、绿色、白色五种基础的色调,象征着五方佛及其五智。五色相互交融,调和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宛如一个五彩斑斓的佛国世界,寓含着五方佛共同成就佛国世界的神圣意义。坛城的构造,虽以平面为基,然其核心之处,却巧妙地以立体形式展现“城墙”之姿,它犹如“十”字交错,在平面之上划分出两个独特区域,分隔出大威德金刚的圣地,赋予了这片空间深厚的宗教底蕴。坛城的外围,四重结界守护轮环绕,各有其意。最外层,尸陀林、宝塔、山川水火等图案井然有序,每个元素皆八份,守护着内坛的安宁;次外层,绿、黄、蓝、红四色细沙为底,火焰纹舞动其间,象征着般若烈焰的守护;再内层,金刚杵环绕,象征法界之威,镇守一切邪恶;最内层,莲瓣绽放,寓意纯净无染。莲瓣之内,是一座立体的方城,正是大威德金刚显圣之地。方城内,祥云缭绕,分为五部,蓝色代表金刚之坚,白色象征佛之慈悲,黄色为宝生之富,红色为莲花之净,绿色则寓意羯磨之智。中央形如“井”字,金刚部大威德居中,佛部、宝生部、弥陀、事业成就部则分列四方,一起建构了构这座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整个坛城工艺精湛,尽显藏传佛教造型与绘画的非凡魅力。

  2.坛城法会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的仪式非常复杂。5完成一次完整的法会需要祭祀、观念、祈祷、赞美、密咒、祝吉、火供等仪式。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次火供仪式。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从制作坛城开始。僧侣们制作坛城后,将举行盛大的祭祀法会,以各种供品献祭,祈祷大威德金刚来到坛城。在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举行之前的一天晚上,僧侣们举行了一场观想祈祷仪式。这是为了庄严法会的举行,所有的僧侣都参与其中。仪式中,他们通过想象文殊菩萨的庄严形象,进行祭祀和祈祷。据佛经记载,文殊菩萨身为黄色,意为微怒,右手握剑,左手擎梵经,金刚坐,庄严而庄严。他的形象具备了一切庄严的工具和特征。这样的观想仪式有助于凝聚人们的信仰力量,为法会的进行带来祝福和庇佑。在佛教法会中,有几个重要的仪轨和仪式被提及。首先是第一天早上的赞美、咒语和祝吉仪轨。在这个仪式中,僧侣们通过念经的方式欢迎大威德金刚降临到坛城。大威德金刚以其威猛的姿态,威慑一切魔障,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同时也能够增加福慧。另一个重要的仪轨是火供仪轨,也被称为“火供仪式”。这个仪式有两个部分:增加火供和息灭火供。通过焚烧各种供品,如浆树枝、酥油、芝麻、白芥草、大米等,这个仪式的目的是消除贪、怒、痴这三毒。 火供仪式在藏传佛教中,是重要的仪式之一,它不仅具有各种丰富的象征内涵,也具有极其的实用价值。而在火供仪式中,护摩炉和护摩勺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护摩炉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有圆形、方形、半圆形和三角形等,根据火供的目的而定。在雍和宫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中,很少使用圆形和方形以外形状的护摩炉,5而护摩勺则分为注勺和泻勺两种。整个火供过程中,先点燃火种,然后用泻勺盛油,倒入注勺,最后将油倒入护摩炉燃烧。这些法器的使用不仅具有实用性,也代表了佛教中“表法”的理念。此外,火供仪式还涵盖了佛像崇拜和坛城等深厚信仰的外在形式。在雍和宫的法会里面,珍藏的大量大威德金刚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得以举行的基础。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展示了藏传佛教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也反映出信众对大威德金刚的敬仰,这也是法会信仰的基础。火供仪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仪式,它兼具神圣性和美观性,使表演者和信众都能从中获得精神满足感。在火供仪式中,僧侣们身着精致的宗教服饰,使用精美的器具,唱跳精彩的乐舞。这个过程中,蒙古和藏族的优秀民俗和文化传统也融入其中,为仪式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因此,火供仪式不仅仅是宗教元素的展现,也是一种多元立体的文化活动。总的来说,火供仪式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复杂的仪式规程和精致的法器展示了信仰的虔诚和复杂性。护摩炉和护摩勺作为专业的器具,既发挥了实用的功能,也具有象征意义。同时,火供仪式还以其神圣性和美观性吸引着表演者和信众,并融入了不同民族的各种民间传统,形成了一个多元性的仪式文化。通过火供仪式,人们能够体验到宗教信仰的情感共鸣,并且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启迪。这些仪轨和仪式在一次佛教法会中进行。它们不仅体现了对大威德金刚的赞美,也是为了让众生能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和福慧的双重增长。同时,火供仪式也有助于众生消除贪、怒、痴等不利因素,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这些仪轨和仪式代表了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个传统流派,其法器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功能。这些法器主要可分为六大类: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法和劝导。在这里面,金刚铃和金刚杵是最为常见的法器之一,常用于佛教法会中的火供仪式,如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在具有重要意义的寺庙雍和宫中,金刚铃和金刚杵的设计风格十分统一。金刚铃的顶部通常以佛首的造型为装饰,而铃壁则雕刻了莲花、璎珞、经咒等图案,展现了佛法的美好与智慧。与之相对应的金刚杵则通常以铜制为主,其表面简洁而没有过多的装饰。这种设计风格的统一不仅彰显了金刚铃和金刚杵的宗教意义,也使得它们在使用时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和谐感。在使用时,金刚铃和金刚杵经常是配套使用的,左手握铃,右手持杵,配合不同经文内容进行各种手印。它们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仪式礼仪,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使佛教信众能够更好地奉献和参与宗教活动。

  言而总之,金刚铃和金刚杵作为藏传佛教里最常见的法器,承载着许许多多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不仅在佛教法会和重要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象征。其设计风格的统一和使用方式的精准配合,体现了佛法的智慧与和谐。

  (二)建筑研究

  想要了解雍和宫的建筑布局,了解它的内在本质,首先就要明确雍和宫的整体构成。从整体上来看,雍和宫的建筑规制大体与梵宇伽蓝相同。在其前面的建筑是牌楼,在昭泰门前的是一条马路,这显示出的是皇家御用的气势。细细道来,雍和宫的组成部分有五进大殿、东西配殿、四大学宫。下面以五进大殿为例分别介绍一下:

  天王殿:其原来是雍王府的门房,负责守卫王府的门户。但是它在乾隆九年改成了喇嘛寺院雍和宫,原本的门房也就变成了寺院的山门,它的内部供奉的是四大天王,所以被叫做“天王殿”。然而,在檐下悬挂的匾额上,却刻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雍和门”,记录着其历史的变迁。作为天王殿,它与其他同类建筑在功能上大体一致,但是作为皇家寺院,雍和宫却有着独特之处。比如说建筑采用的是五楹三进的歇山顶结构,屋顶用的黄琉璃瓦,彰显出了皇家的高贵与庄重。还有就是四大天王脚下各踩着一对妖怪,体现了喇嘛教中特有的风格。雍和宫大雄宝殿:雍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大雄宝殿,它在清朝康熙年间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96年建立,在雍和宫还只是雍亲王府时,这个殿的名字叫银安殿,是一座承载着王府庄重与威仪的建筑。然而,历史的变迁赋予了它新的使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九年,也就是公元1744年,这座建筑经过改造,从原本的王府银安殿转变为雍和宫的主殿,更名为“雍和宫”殿。在其殿内可以看到有三尊佛像被供奉着,它们分别代表了佛教不同的三个时间。在殿中央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它代表的是现在世,是佛教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教诲和故事是佛教信仰的基石。西面供奉的燃灯佛代表着过去世,是佛教中的智慧和光明之象征,他的形象寓意着指引众生走向光明之路。而东宫则供奉的弥勒佛代表着未来世,是佛教中的未来佛,预示着未来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殿内除了这三尊主佛像以外,还有十八罗汉像被供奉在它的两侧,它们的角色是在佛教中扮演着护法神,他们在佛教故事中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而著称。他们的形象不仅仅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体现,也寓意着众生在修行道路上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永佑殿:在还是王府的时候,这是雍亲王生活的主要地方。那时,它既是雍亲王的书房,也是他日常休息的寝宫,充满了静谧与雅致。在清朝时期,永佑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成为了皇帝御用的影堂,作用主要是表达对于先帝亡灵的敬仰和纪念。它的名字体现了对于能够永远保佑先帝亡灵的希望,展现了对先帝亡灵的无尽的哀思与尊重。进入永佑殿,我们可以看到在其正中的是莲花宝座上的三尊佛像。这些佛像雕刻精美,好像在说着古老的智慧和祝福。在这里面,中央坐着的是无量寿佛,它是人们所说的阿弥陀佛,他代表着无尽的寿命和慈悲。左侧和右侧则分别是狮吼佛,他们威武庄严,守护着无量寿佛,象征着智慧和力量。这三尊佛像高达2.35米,气势磅礴,让人肃然起敬。法轮殿:其独特的“十”字形设计使其在众多殿堂中脱颖而出,成为雍和宫中规模宏大的建筑之一。这座宏伟的殿堂不仅展示了雍和宫的雄伟壮丽,更蕴含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进入法轮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殿内供奉的一座罕见的紫檀老木雕山,其上面描绘的是用金、银、铜、铁、锡五金铸胎罗汉的《五百罗汉山》,每尊罗汉高10厘米,形态非常生动,并以此称为雍和宫的“木雕三绝”。万福阁:在雍和宫建筑中,它是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每一层供奉的小佛像都能够达到万尊,而且“佛”音近于“褔”,所以被称为万福阁。阁内有整块檀木雕刻的弥勒佛,它的总高度有26米,地下部分有8米,地上部分有18米,它的直径有八米,已经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视角由五进大殿转向整个雍和宫,可以看到宫殿是红墙黄瓦,它的规格和紫禁城没有太大差别,体现的是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屋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檐角挂铃铛,门窗花格精美,雕刻装饰十分华丽。此外,雍和宫的建筑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斗拱”构件,既有结构功能,又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分散梁椽的跨度,具有很高的装饰性。整个建筑群规模之宏大,显示了皇家宫廷的气派与雍容华贵。

  

  (图六)雍和宫宫殿颜色构造图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雍和宫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雍和宫从雍亲王府到再到喇嘛庙的演变过程,折射了清朝时期皇室对于藏传佛教的重视和推崇,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首先,雍和宫是清朝最鼎盛时期的皇家寺院,整体布局、规模、规制堪比皇宫(故宫)。这样的布局既体现了皇家的权威与庄严,又体现了宗教庄严的佛教文化。其建筑遵循的是中国佛教寺院“七殿伽蓝”式,这样的布局既符合了佛教寺院的传统规制,又表现出皇家营造的气势。此外,雍和宫的建筑风格中融入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既说明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又说明了当时中华民族的齐心协力。这种雍和宫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装饰艺术上。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雍和宫的建筑布局背后蕴含着更重要的宗教信仰:雍和宫的建筑风格、布局无不体现着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是信仰者重要的心灵寄托和祈愿之地。首先,教化众生、传播藏传佛教是雍和宫的建筑和馆藏文物的使命,雍和宫不仅是一座藏传佛教的艺术博物馆,6又具有宣传教育、科研、展览展示等许多的功能。其次,雍和宫曾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别是与藏蒙的关系、促进了民族文化融合与国家统一。使得我们国家真实的宗教信仰和人权状况通过雍和宫这个开放的窗口得到了展示。最后,雍和宫既是宗教场所,又是集藏传佛教信仰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于一体,具有辉煌的艺术和建筑价值的场所。

  整体来看,雍和宫的布局呈现出由南向北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其殿宇却恰恰相反,形成“大雄宝殿高大,重庭深藏”的格局。整个雍和宫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三座精美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再就是它的主体建筑结构有例如五大殿、随成殿等多个殿堂,以及班禅楼和戒台楼两个文物陈列馆。雍和宫既拥有着建筑布局上的独特意义,又融合了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

  综上所述,雍和宫的建筑布局无疑展现了一种独特且鲜明的风格,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个集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这里的每一座大殿、每一块砖瓦、每一幅壁画,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这里供奉着许许多多的佛像和神灵,是信众们祈求平安、祈求幸福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领悟到信仰的力量和宗教的庄重。雍和宫的存在,不仅具有满足信徒的精神价值,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因此,可以说雍和宫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也体现了古代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三)宗教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便因其深厚的统一性、丰富的多民族特色以及宗教的缤纷多样而广为人知,尤其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这种特色更是显露无遗。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堪称这个多元民族融合大家庭的璀璨中心。说到如何确保国家团结稳定,同时又能尊重并维护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传统和信仰自由,这可真是个考验智慧的难题。而历史上的清朝政府,就在这个方面展现出了他们的独到之处。清朝中期,当国家制定关于藏传佛教的政策时,清朝政府首先考虑的就是蒙古地区,乾隆皇帝曾明确指出:“尊崇黄教,意在安抚蒙古,其意义非比寻常。”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清政府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雍和宫不仅是北京城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而且也是联结蒙藏民族的宗教政策的重要纽带,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还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文化的交流。7  

  1. 藏传佛教寺庙的由来(1)宗教信仰与忏悔之心的交织雍正皇帝自诩为“圆明居士”,对藏传佛教怀有深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仰。乾隆皇帝,为了弥补其父雍正帝在位时采取的严厉特务政策与杀戮行为,以及为满足其母虔诚礼佛之愿,决定对雍和宫进行改建,将其转变为一座庄严的寺庙。(2)政治考量与宗教策略的融合乾隆皇帝视雍和宫为龙脉之地,历史上曾孕育出两位皇帝,因此认为将其改建为寺庙是最佳选择。此外,为了巩固国家稳定与统一,他加强了对信奉喇嘛教的蒙、藏民族的联系。为此,乾隆皇帝决定将雍和宫转变为喇嘛寺院,旨在通过此举扩大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并逐步强化对藏传佛教的治理与引导。(3)宗教与政治的双重角色与功能经过改建后的雍和宫,不仅成为信徒们虔诚祈祷的圣地,更是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8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宗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雍和宫在其中扮演了宗教与政治双重角色的重要角色,成为连接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桥梁与纽带。

  2. 活佛转世制度在藏传佛教中,一项独特且至关重要的传承制度为“活佛转世”,它确认宗教领袖“活佛”在人间通过转世的形式继续存在。此制度始于公元1284年,由葛玛葛举教派开创,并随后在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觉囊派等多个教派中广泛实施,形成了各自的活佛转世系统。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发展,活佛转世制度形成了一套严谨而完整的流程,通常包括预言、仪式、寻访及认定等关键环节。在藏民和蒙古人的信仰体系中,活佛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宗教领袖地位,享有广泛的尊崇。倘若这些备受尊敬的宗教领袖能够坚定忠诚于大清王朝,那么西藏与蒙古地区便能够稳定地融入并统一于大清帝国的宏伟版图之中,共同实现和谐共治。因此,活佛转世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蒙、藏贵族为了争夺统治权力,导致活佛转世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弊端。为了纠正这些问题,乾隆皇帝创造性地提出了“金瓶掣签制度”,将活佛转世制度的决策权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一措施不仅可以稳定蒙古和西藏的局势,还可以实现统一大业的目标,也充分尊重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

  3. 乾隆在位时的第一任堪布,使雍和宫成为我国内地传播藏传佛教的场所,也是清廷与蒙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深度交流的关键平台。其在政治层面上的重要性无可估量,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首任堪布、三世章嘉国师在协助乾隆皇帝妥善处理蒙藏事务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在尊重蒙藏地区的宗教及民俗传统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维护清代时期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恰恰是在三世章嘉活佛的精心策划下,雍和宫在乾隆在位时期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章嘉活佛不仅亲自主持了雍和宫的开光大典,还专门为寺院加持了智慧之光,并担任首任堪布,为雍和宫的管理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乾隆皇帝更是委以重任,命三世章嘉活佛亲自选拔杰出的宗教领袖来担任雍和宫的管理工作。诸如敏珠尔·阿旺赤列加措(1737-1785)、吉济隆·洛桑丹贝坚赞(1708-1758)以及策墨林阿旺楚臣(1721—1791)等杰出人物,经他推选并进入京城并在雍和宫担任要职,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领袖。三世章嘉活佛是雍和宫的重要堪布,他对于处理西藏事务的许多活动都积极参与,这一点至关重要。他不仅在行动上积极投入,更在精神上给予了西藏事务以坚定的支持,为乾隆皇帝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确保了西藏事务的妥善处理。在乾隆年间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第七世达赖喇嘛的圆寂再次给西藏带来了动荡。乾隆皇帝迅速做出反应,派遣三世章嘉活佛入藏处理相关事务。三世章嘉活佛表现的出色,与第六世班禅大师紧密合作,成功完成了第七世达赖喇嘛的转世仪式。7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他与第六世班禅大师的友谊,更为六世班禅大师的东行之路铺平了道路。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六世班禅大师到达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在这段时间里,三世章嘉活佛担任了主要的接待工作。在陪同班禅大师从承德到北京,并带领班禅大师游览京城,三世章嘉活佛展现出其对名胜古迹的深厚了解,这在潜移默化中极大的加深了六世班禅对中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班禅大师对中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体悟。除此,三世章嘉活佛还在多个重要场合担任翻译,确保了沟通的顺畅。雍和宫作为接待六世班禅大师讲经礼佛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双方深厚的宗教与文化交流。大师曾六次造访雍和宫,这在《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西传》中均有详细记载。雍和宫发挥着维护清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友好关系的重要作用,这一成就与首任堪布三世章嘉活佛的贡献密不可分。第七世喇嘛对三世章嘉活佛在协助乾隆皇帝处理蒙、藏地区事务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手持世间征服之利剑,文殊菩萨在皇帝大地之化身,宫中设立众人敬仰之宝座,皇帝以镇压邪恶之臂,你举起了佛法自在的旗帜,使治下各地皆显吉祥。”这段赞誉充分体现了三世章嘉活佛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宗教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4. 雍和宫宗教文化的实质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年间,在国家登上了空前的统一与强盛,社会秩序井然,民众安居乐业。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我们不难发现,清政府所推行的“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政策的核心在于“兴黄教以安众蒙古”,即通过利用宗教的深厚凝聚力,我们成功地将边疆地区的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祖国统一的旗帜之下。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清政府在京畿之地精心构建了规模空前的格鲁派皇家寺院——雍和宫。这一做法不仅使得雍和宫成为了一个能够把中央与蒙藏地区的宗教文化进行交流的纽带,更使其成为处理蒙藏事务的核心政治阵地。雍和宫的存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共同铸就的十八世纪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彰显出清政府卓越的治理才能与深远的战略远见。

  五、结语

  地处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和东直门内大街的交汇处的雍和宫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雍和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最初是为了纪念洪武帝朱元璋的生母马孟浩而建。在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成为雍亲王府。后来,明朝崇祯年间,雍正皇帝曾在此修行,并将寺庙扩建为宫殿式的建筑。清代乾隆年间,雍正的孙子乾隆皇帝将其改为皇家宗庙,为祭祀先祖和儒教神明。

  雍和宫之所以成为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因素。首先,宗教信仰积忏悔。雍正皇帝自号“圆明居士”,对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积信仰。乾隆皇帚为了忏悔共父雍正皇帝在位时施行的特务政治积杀人行为,以及满足其母亲虔诚信佛的心愿,决定将雍积宫改建为寺庙。其次,政治需要。乾隆皇帝认为雍积宫是潜龙宝地,出过两位皇帝。因此改建为寺庙最为合适。此外,为了巩固国家稳定稳统一,加强与信奉喇嘛教的蒙、藏民族的关系。 乾隆皇帚决定将雍积宫改为喇嘛寺院,用来扩大藏传佛教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强化对藏传佛教的管理。最后,宗教与政治的双重作用。雍积宫在改建为寺庙后,不仅成为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成为了连接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的纽带与桥梁,具有宗教与政治的双重作用。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清晰且富有特色,整体建筑群呈现出南北中轴线式的布局,说明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倾向于皇权至上和大统,以及面南为君、面北称臣的礼制思想。雍和宫主要由三座牌坊和五大殿构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和万福阁等。除此之外还有东西配殿和“四学殿”。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从南向北渐次缩小的趋势,但是其殿宇却恰恰相反,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雍和宫一共占地面积有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9其中,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高大的建筑物,高三层,中间是一座如来佛像,佛身高达26米,地上部分有18米,地下部分有8米。此外,法轮殿是全庙的喇嘛一块儿诵经的场所,它的布局为房屋顶上有五座小阁,在其中央为一座较大的阁,每个阁上坐落一座小型喇嘛塔。法轮殿中央摆放的有黄教教主宗喀巴的铜像,他是喇嘛教的改革人物。铜像的后面是刻画有珍贵艺术品五百罗汉的由檀香木雕的罗汉山。10从总体上看,雍和宫的建筑布局不仅体现了皇家的气派和佛教的庄严,还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雍和宫的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雍和宫是北京市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也是北京市的佛教活动中心。作为一座佛教寺庙,雍和宫内供奉众多的佛祖和菩萨,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着许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此外,雍和宫还陆续收到了许多国内外的佛教文物和文献藏品,形成了庞大的文化遗产。雍和宫所散发的宁静与庄严氛围让人们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祥和。宫内没有喧嚣的声音,只有佛教经文的吟诵声和香火的缭绕。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纷扰的思绪,静心顶礼佛祖,获得内心的平静。

  本文以雍和宫内佛教文化的叙述为主,详细阐述了对雍和宫进行调查的诸多因素,如目的、意义,论述了调查所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又详细介绍了雍和宫内的器物、建筑和宗教等方面,以此来深入对雍和宫内佛教文化的全面认识。可以毫无疑问的说,雍和宫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老寺庙,也是北京市的佛教圣地。

  参考文献:

  [1]武振洁.北京的金刚宝座塔与坛城组群研究[D].导师:许政;崔瑾.北京建筑大学,2023.

  [2]阿音娜.《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评介[J].中国藏学,2018,(01):174-179.

  [3]王小回.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57-161.

  [4]于博洋.浅谈雍和宫对清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凝聚力[J].文化学刊,2021,(01):244-246.

  [5]王帅.形式与功能:雍和宫“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仪轨初探[J].西部蒙古论坛,2021,(04):53-56+126-127.

  [6]代平.雍和宫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力及市场开发潜力研究[D].导师:杜国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7]张践,齐经轩.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96.

  [8]马兰,等.雍和宫[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68.

  [9]苏嘉靖.首都地区藏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D].导师:李丽.中央民族大学,2012.

  [10]刘鹏.北京雍和宫[J].北京档案.2008(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