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项目库

走进商周“青铜时代”——礼在东方 藏礼于器

2024-11-10

  

概  论:冶金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商周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也成为维系商周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商周礼制文明奠定的传统文化特质和中华民族精神,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理念。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但青铜礼器所体现的天命与德行依然居于中国政治伦理的中心。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多侧重于器物形制、纹饰艺术或考古年代的探讨,而对其在礼制体系中的功能及象征意义的深入剖析尚显不足。为更深刻具体的了解青铜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深厚的意蕴,小组分别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采用文献问卷调查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走进商周“青铜时代”中礼乐的文明,寻找比较多元的文化精神内核。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分别对青铜器的器型、花纹、背景做了深刻的调研,也发现商周秉持着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礼制观,礼制文明兼容并蓄,在不断追求交流互鉴中发展自身,才使中华文明存续不断,民族融合发展。

  

  关键词:青铜器;礼乐文明;商周;兼容并蓄

  

  为发扬商周礼乐文明中家国一体情怀、和而不同和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特质,我组分别前往国家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通过观察青铜器器型、花纹、历史背景,采访沟通讲解员、馆内观众进行研究商周时期礼制主导下青铜器活动的风尚和理念来揭示礼在东方藏礼于器的社会风尚,了解了中华文化中的礼乐文明发展起源脉络,真切的体会到了礼乐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文明广度,礼乐的文化辐射广泛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具备较强的凝聚、向心力。

  研究背景

  冶炼金属、制作金属制器具出现,标志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很大提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1816年首次提出了划分社会进化阶段的标准,就是我们根据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划分:包括了石器(打制)时代、青铜(青铜器)时代和铁质石器的时代。“三期论”所划分的这个标准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一直沿用至今。只有具备一个实力较强且有力的社会组织才能够满足大规模的青铜器铸造的需要,同样也能够促进相关手工业迅速的发展。西方所使用出土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兵器,经济生产方式也因此得到了改变。商周青铜器却主要体现为礼器的方面,虽然有青铜生产工具易腐蚀被氧化不容易保存等原因,但青铜生产工具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宗教的祭祀观念与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青铜原料和铸造技术同样也被更高的贵族阶层控制,制作成用来祭祀和宴飨活动青铜礼器,并象征着国家政权以及贵族的身份等级。《左传·成公十三年》称:“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是用于敬天养神的“祀”,而兵器则是用于保国守业的“戎”,这是保障国家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中最重要的事情。

  商周的礼乐制度作为维系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维护的社会秩序规范和准则。中原地区从各周边地区汲取了多种的丰厚文化因素,形成中国古代文明所以独有的礼乐文化,创造了影响一直至今的礼乐制度。礼乐器的组合、器类、器型以及所使用方式的都会因观念不同发生相应变化,但是礼器所作为人与神沟通媒介、贵族所代表的身份地位标志并没有发生变化。尽管东周末期春秋战国的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通过青铜礼器所体现的天命德行却仍然居于中国人政治伦理中心,它不仅有效的为秦汉时期恢复了秩序,最终也为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同时成为了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道德核心。新石器的时代中到晚期,上层贵族的墓葬已经开始了使用比较精美的陶礼器或玉礼器用来随葬。而由于冶金技术出现和不断的发展,青铜器用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将政治权利与之紧密的结合,被统治者的阶层赋予象征至高无上权利与地位特殊的内涵。所以,青铜礼器在礼制的文化中重要地位是其他的礼器难以达到与企及的,也凭借此造就成为了中国的古代青铜的文明于世界的文明史占据独一无二地位。

  王朝国都建立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上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也正式进入了一个文明时代。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夏商周文明产生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一脉相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体现在都城的制度、宫室的制度、文字的系统和青铜器铸造的技术等很多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青铜器为核心的礼乐制度文化的不断确立,对古代中国的社会产生较为深远影响,甚至也被传播到了日本、朝鲜以及越南等各个国家,构建形成了东亚文化的制度的思想的内核。同时,商周文明也同时蕴含着多元性特点,各个区域的文化之间持续着比较长期的交流沟通、渗透以及碰撞,在中原的王朝国都得影响下发展起来成为地域性文化也对更外围文化加以积极的影响。这种文化统一与多元性也成为了中华的文明起源、形成以及早期的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元一体文化的结构和民族的结构使得中华的文明薪火相传,成为一直绵延到至今的且唯一没有中断人类文明。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调研目的

  1.深入的了解青铜的礼器文化内涵:较为深刻的分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中装饰的纹样以及器型象征性意义和文化的内涵,揭示青铜的礼器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各个方面影响。青铜的礼器作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重要组成内容部分,不仅代表了古代社会中的生产力水平和工程技艺,同时也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的信息和文化的内涵。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其中的历史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地位以及作用。

  2.研究青铜的礼器艺术的特点:探究商周的时期青铜器中装饰的纹样和器具的形型的表现的形式和艺术的风格,梳理其中的演变的过程和发展的轨迹,揭示其中的独特艺术的魅力和审美的特点。青铜礼器不仅具有比较的实用性,更凭借它独特艺术的风格和精湛铸造的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本次调研重点关注造型、纹饰、铸造的技术等,来丰富完善我们对古代艺术理解。

  3.探索青铜的礼器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分析商周时期青铜器里承载礼仪文化以及历史制度进展和演变。并且从里面了解和分析古代社会政治、商业贸易以及宗教等方面历史资料。通过调研,我们也可以了解当前青铜得礼器研究前沿动态和比较热点的问题,掌握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4.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青铜礼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调研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传承。

  (二)调研意义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文明非常重要物质的遗产,凭借它的独特艺术的魅力和卓越技术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青铜的文明非常重要象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物,青铜器不仅见证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更是成为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物学研究的重要依据。通过深入研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造型风格、纹饰特点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为现代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在商周时期的贵族社会中,“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典礼程序的“礼仪”,另一种是作为物质媒介的“礼器”。礼品是进行仪式的核心工具,在特定的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品的类型、数量、放置位置以及摆放组合的方法等都遵循与礼仪相匹配的规定,我们将其称作“器物”。秦朝最开始的时候有事物死亡就等同于事物的新生的大型埋葬习惯,我们拥有许多有力的证据来“修复还原”历史场景,其中,对礼仪器具用途组合的深入探究讨论,不仅能从随葬礼器中提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还能印证或修正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得出的某些结论。

  最显眼的,是器物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族徽或人名;墓中重要器物的铭文;以及处于墓葬特定位置的青铜器。这些器用的组合它在这里,也就对我们判断定夺还有提取到商朝和周朝青铜礼器里所含有的有历史意义的资料给予了提醒,应该以考古学为指导下根据考古学的背景对这些器具非常多类别的整体组合起来的形态方式、类型内部的组合方法、器具种类和数目的关系与组合排列的关系等等这些进行一个全面考研探察。结合不同历史的时段和青铜器物的分类,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确定各种青铜器类在如何组合中的定位,以及各种青铜器类在等级身份等各个方面所具有的象征含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合理、准确。同样,我们也要考虑时代、性别、地理的区域不同因素所造成差异,采用“青铜器的区位分析”方法。

  青铜的礼器品类、器形的制作、纹饰一直到铸造的工艺,在古代的墓葬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和它们对于探索古代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族群文化内涵和社会变迁等问题的重要性。以下是我改写后的内容,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和生动的描述:在辉煌灿烂的夏商周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和精华的缩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青铜器的摆放位置,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揭示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思想观念。例如,当青铜钺被放置在墓主人尸身的一侧,似乎在诉说着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强大。钺曾经被视为石斧或石铲,但通过其在墓葬中相对人体的摆放方式,我们能够推断出它是一种军械,是社会权力的象征,而并非单纯的生产工具。再像是,青铜器数量和排列的方式,暗示墓主人的生前所带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而青铜器的制作和它的造型,反映了墓的主人审美的观念和价值的取向。这些细节,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所以,青铜器墓葬中方位和位置的关系,对判断它性质的用途有着极其重要意义。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古人的生活方式、族群文化内涵、社会变迁等问题,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和思考。这些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理解过去、探索未来的重要媒介。

  在考古活动,确定墓主人拥有的身份是非常重要内容和价值。对于商周墓葬而言,青铜器无疑是判断墓主人身份和族属的重要线索。目前,学界通用的判断方法和依据主要有:随葬器具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深久长远的历史文化意义。这些器具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揭示了社会变迁和族群文化的内涵。想象一下,在幽暗的墓穴中,随葬器物摆放有序,各自占据着特定的位置,与墓主人尸身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些器物并非随意放置,而是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信息。一把小小的铜勺,可能代表着主人的饮食习惯;一件精美的青铜鼎,可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荣誉。这些细节,都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和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对礼仪器具用途组合的深入探究讨论,我们不仅可以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还可以向前一大步探知到古时候的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他们族群部落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形式变化等问题。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深久长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商是中国青铜器的时期最重要时期,是青铜的时代绚丽篇章中的其中一章。郑州出土的众多商朝早期青铜器见证了那时作为首都的繁荣,这些青铜器在城南和东南隅广泛分布。青铜器设计、它的纹饰以及所铸造的技术,都相比于之前有了非常显著进步。在这个时候,礼乐器具的品种变得非常非常多,用来装饰的纹样是以一种叫做兽面纹的纹路作为主要的,并且在这个时候铭文也开始被发明出来。

  商朝的后期,也就是在盘庚迁都至殷之后殷墟的文化时期,青铜器发展郑州二里岗文化和安阳殷墟有一定共性。在商代早期之后、殷墟成熟期之前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时间大概相当于中鼎至孝义时期。到了商朝中间偏后面的时候,青铜物品的炼制、铸造和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这些地方没有一个不到达了非常高度的成熟。青铜器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是因为我们充分发挥了青铜器材料的特性。商代后面的时候,青铜器铸造事业快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也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朝代青铜器铸造事业的发展打了非常好好的地基。中国青铜文化至此到达了顶峰。青铜礼乐器具制度,作为青铜文化的中心思想,平常所说的用青铜打造的礼乐器具,也就是指的是用来煮饭的、用来喝酒的和用来盛水的器物。除此之外,乐器也被包含在了礼器之中,主要用于王室和上层贵族的礼仪活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礼制。文书记载和考古专家发现的物品证据为青铜器具的礼乐制度研究提供了确实证据,并且有着无比重要的学习意义。

  进入西周时期,用青铜制造礼乐器具制度渐渐的长大了,西周时代的青铜礼器的使用也在用的体制上延续了商朝后面青铜礼乐器具的范畴,但有增有减。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西周时期的酒器在品类和数量上都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出现的黄铜、铃铛等物品。在西周,鼎和簋使用严格等级的差别。饮宴和敬拜活动中,鼎和簋分别与单数与双数合并使用。皇帝需要九个鼎八个簋,诸侯们的话就需要七个鼎和六个簋,接下来医师则需要五个鼎四个簋,而元始就只需要这三只鼎二只簋。在东周的时期,周王室开始逐渐衰微,诸侯割据开始不断发展,战乱也在不断发生。同时,青铜器的数量猛增,不仅诸侯、大臣甚至家臣会铸造青铜器以示其地位显贵。跟随着用青铜制作的礼器体系的崩溃,这些器具的使用也开始变得更加普遍,也不再仅仅被王室和大贵族所限制了,而是深入到了民间。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1.在对商周青铜器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小组首先在相关文献资料库以及中国知网等平台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运用线下的图书馆,搜集查找与商周青铜相关文献资料。最后,将线上线下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了解各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课题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数据,在国家数字文化平台进行文献查找和阅览。

  3.通过在知网网站上进行搜索本文的关键词”商周青铜文化”,以此搜集近年来与商周青铜文化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归纳、整理和提炼,从而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1.本文在对该课题研究的时候,实施问卷调查法,通过向相关人员派发与本研究内容相符的调查问卷,了解一些研究内容的具体信息,通过调查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参考,为本研究带来了客观的数据补充,进一步夯实了本研究论述观点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获取有效可靠的研究数据,我们小组采取线下的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收集了调查对象对青铜礼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相关数据资料。凭借问卷数据分析研究做出相应结论。

  3.本文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获取研究课题的基本现状。在调查中,自主设计了《郑州博物馆》网络问卷。问卷一共发放了30份,有效的问卷有30份,回收的有效率占据 100%,问卷的对象涵盖了调研的场馆中观众、讲解员等。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有关研究,结合具体情况,从多种逻辑角度,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保证论文的真实有效性。归纳总结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前期系统分析得出的成果,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研究提供逻辑分析方向。

  文献综述

  (一)理论框架

  商周青铜器与礼制的研究依托于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青铜器在礼制中的角色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考古学为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出土环境等信息,都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直接反映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礼制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追踪礼制的演变脉络,理解青铜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功能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青铜器的分配和使用规则,我们可以揭示社会等级、权力关系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动态。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青铜器在礼制中作为社会秩序象征的作用。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而影响社会的认知和行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综合运用,本文将深入探讨青铜器如何在礼乐文明中扮演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角色,进而推动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复杂性的理解。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末以来,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一直是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的热点。中国考古学者,如李济、郭沫若等人,早在上个世纪就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系统发掘与分类工作,奠定了国内青铜器研究的基石,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如二里头文化遗址、殷墟、曾侯乙墓等重要发现,大量青铜器得以重见天日,丰富了我们对商周时期青铜器形制与分类的认识。

  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如后母戊鼎,以其硕大体积和精湛工艺,象征着王权的至高无上,而妇好鸮尊的发现则揭示了当时对女性力量的尊重 这些器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商代社会生活的理解,也证实了青铜器在礼制中的核心地位。西周时期,随着青铜器制度的成熟,如鼎、簋的组合成为礼制的象征,铭文的广泛使用,如毛公鼎,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体现了教育和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东周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分类开始出现显著变化。礼器的规模和复杂性逐渐减弱,实用性和艺术风格的转变反映了礼制的衰落和民间使用趋势。莲鹤方壶的出现,其装饰和题材的转变,标志着艺术风格从华丽神秘向清新自然的过渡,象征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分类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通过深入挖掘青铜器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结构和文化变迁。

  青铜器与礼制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青铜器的形态、艺术风格和考古年代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对青铜器与礼制之间动态互动的探讨依然相对较少。早期研究侧重于青铜器的分类、装饰艺术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如李济的“青铜器的分类与分期”、郭沫若的“青铜器与古代社会”等,为青铜器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研究更多是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礼制的影响和意义仅作初步分析。

  英国学者John Boardman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铜器,揭示了青铜器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角色,强调了礼制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然而,对青铜器与礼制之间具体互动关系的细致分析还相对较少。例如,对于商周时期青铜器在祭祀、宴飨、丧葬等仪式中的具体使用规则,以及其如何通过形制和纹饰传达礼制信息,尚缺乏系统性的探讨。此外,对青铜器在礼制演进中的动态响应,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调整其象征意义,也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未来在以下方面可以做调整:一是进一步细化青铜器在不同礼仪场合的使用规范,揭示礼制对青铜器具体功能的规范。二是深入研究青铜器形制和纹饰的变化,探讨礼制如何影响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三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青铜器的差异,揭示礼制在地域文化中的表达和变迁。四是探索青铜器在民间社会的应用,以及礼制对其影响的渗透程度。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青铜器与礼制关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有望更全面地揭示青铜器在礼制体系中复杂而微妙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塑造和反映社会秩序。

  总结评述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社会礼制中的多重角色,揭示了其在维护等级秩序、传达文化价值观以及凝聚政治力量方面的核心功能。当前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在青铜器的发现与分类、艺术风格分析以及与礼制的初步关联探讨上。然而,要全面理解青铜器在礼制体系中的动态功能和象征意义,还有许多值得深化的领域。

  尽管青铜器在不同礼仪场合的具体使用规则和礼制规范已有初步探讨,但这些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例如,通过更精细的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梳理出青铜器在祭祀、宴飨、丧葬等仪式中的具体配置和程序,将有助于揭示礼制对青铜器使用规范的精确要求。另外,对青铜器随葬品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在丧葬礼制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如何通过随葬品的等级差异反映社会地位。

  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变化与礼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尚待深入探索。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理解礼制如何影响青铜器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如何反过来影响礼制的实践,将有助于我们揭示文化与制度的互馈关系。例如,通过艺术史的分析,可以探讨青铜器纹饰的变化趋势与当时社会思潮、审美趣味的关联。

  本文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需要在细化使用规则、深入形制纹饰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拓展。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全面揭示青铜器在礼制中的复杂作用,以及它们在古代中国礼乐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文化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走进商周“青铜时代”——礼在东方 藏礼于器

  青铜器调研组主要成员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工作分工

  张雪

  2021407370

  行政管理21.7

  项目前期车票购买、项目中期博物院参观讲解、

  项目后期活动答辩及调研报告撰写工作

  龚诺欣

  2021407366

  行政管理21.7

  项目前期酒店租定、项目中期博物院参观记录、项目后期活动总结及调研报告撰写工作

  杨鑫

  2021407404

  行政管理21.7

  项目前期调查问卷设置、项目中期博物院参观采访、项目后期问卷总结及调研报告撰写工作

  王清瑞

  2021407368

  行政管理21.7

  项目前期行程安排、项目中期博物院拍照记录、项目后期报告分工撰写PPT制作及整理工作

  纪嘉铭

  2021407364

  行政管理21.7

  项目前期门票预约、项目中期博物院参观采访、项目资料搜集调研报告撰写工作

  吴有浩

  2021407434

  行政管理21.7

  项目前期计划规整、项目中期博物院参观采访、项目后期图片整理及调研报告撰写工作

  表1 小组基本情况

  调研的主要内容

  活动时间

  2024年4月11日—14日

  2024年4月26日—27日

  活动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

  调研对象

  讲解员及场馆内游客

  调研方式

  1.讲解员。项目前期提前联系好讲解员,与讲解员沟通着重讲解商周青铜时代大文化背景下的礼乐文明。通过讲解员的的讲解,对场馆商周的青铜器有了初步了解后,对讲解员进行沟通采访提问,解答心中疑惑。

  2.场馆内游客。提前制作调查问卷,采用调查问卷与采访相结合的方式,谈谈大家眼中的商周青铜器时代之礼。

  活动流程及主体工作

  在此次调查中,为促使小组成员更有印象更深刻对青铜器进行认识,本小组(女学生组,男学生组)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集体参观河南省博物馆的方式展开了活动。 通过小组代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分析各个时代青铜器的轮廓和模型等的对比,解开预期疑惑并进行总结。 小组成员集体参观河南省博物院,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通过对馆内人员的调查,理清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的脉络,综合青铜器的种类,出生的时代背景写最终完成我们的调研。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王朝的交替为主要头绪。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远古的混沌时期、夏商西周的封建萌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三国至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变革、隋唐五代时期的盛世与衰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多元交融,直至明清时代的辉煌与终结。在古代中国历史历史中,相对全面地展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国内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特点和各族人民创造了多个民族国家历史的过程,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和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商、周是中国古代初期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王权政治得到了强化和完善。 青铜铸件既快又闪耀,很多汉字材料都记录了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西周统治者实行的礼制明确了层次秩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此,我们小组深入调查后母戊鼎、妇好鸮尊、四羊方尊等青铜制品。 根据青铜器的规模和大小,我们深深被商代等级制度所震撼。 反过来到了周代,虽然其版式和花纹发生了变化,但其中的礼制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到东周礼崩乐坏,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构造的混乱。 通过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解开了对青铜器的各种幻想和疑惑,通过近距离的调查,我们也逐渐整理了商周时代的礼乐文明,当然心里也有很多疑惑。 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开始安排河南省博物馆的日程,以及为后期采访做了充足的准备。

  河南博物院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院,它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该多功能厅配备有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全功能触摸屏系统、数码式语音导览系统,并且具备同声翻译功能,是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场所。可接待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多语种的参观团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郑州地区的历史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文明历史。它的展品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众多卓越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我们特别推出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展览,包括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以及专题陈列《明清河南的辉煌》、《中原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丹浙吉金——探寻中原楚国青铜艺术的奥秘》、《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的璀璨》、《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宝特展》等,向世人展现河南在古代文明发展中的辉煌篇章。

  我们小组主要围绕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接下来本文将借助代表性器物具体展示商周青铜文化的特点及其蕴含的礼制。

  1.商朝青铜器--庄严神秘

  商朝,作为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奴隶制度不仅推动了农业与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更为早期艺术设计的繁荣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青铜器逐渐取代了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成为了时代的主角。商朝的工艺美术装饰,深深烙印着宗教的色彩,展现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从整体上看,其社会意义和宗教意义比审美意义更大。

  (1)商代初期的青铜器大部分都是直接仿制陶器的。当时青铜器的体壁纤薄,多见平底设计,其足则呈优雅的圆锥形。装饰花纹线条虽略显粗犷,但整体构造却显得简约而不失古朴,单层组织尤为常见,流露出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感。 兽面是主要流行的装饰主题,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狰狞的艺术效果,展现了神秘而令人毛骨悚然的种类的特征。在河南杜岭街的深厚历史土壤中,我们得以一窥商代初期的辉煌。其中,“杜岭方鼎”作为这一时期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这座方鼎高达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重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6.4千克,其雄伟壮观的身姿,令人叹为观止。 躯干呈斗形侧腹部弯曲,侧唇,两侧呈对称圆形拱形,微微外张,耳侧的轮廓优雅地呈现为一道凹槽,这道凹槽内巧妙地雕琢着三道圆润的拱形凸棱纹,宛如艺术品般精致。 天井四壁带有的饕餮的花纹,被装饰在墙壁的两侧和下方,排列着很多的乳丁纹。上有4个空足,脚偏着饕餮的2个纹,下面分别有3个周的成饕餮的纹。 整体上是朴素的,但给人一种庄重之感。

  (2)商代中期的青铜器比以前更厚重,器具也变得丰富,装饰增加,花纹也变得不再满足于平面化,兽面高浮雕装饰开始应用于大器皿的肩部 譬如“兽面纹斝”体型大,口设置2个大的方柱,上方装饰有火纹,有丰腴的袋腹,在下面有锥形三足,有一个大的弧形把手。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兽面纹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主要装饰元素。线条夸张,突出了神秘的风格。 斝是为祭祀礼仪的盛酒器,从外底的香烟的遗迹,肚子里的白色水锈分析,斝是可以用于热酒的器。青铜斝出现在夏代的末期,到商代中期发展的时候,形状已经成熟了。 商代中期的青铜斝,大多是平底,是头和腹的分割部分,所以这个袋腹相当罕见。这件斝颈部上下两周连珠纹,里面有1周阴线兽面纹脸,是典型的商代中期青铜器的图案。 三瓣也是阴线兽面纹,二粒的乳钉纹为兽目。

  (3)商末时期的青铜器装饰复杂,强调了立体效果,流行饕餮纹和三层花纹的装饰,铭文开始出现。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在商后期至周初期达到了一个璀璨的巅峰。此时,青铜器不仅体壁厚重,更在装饰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腻与繁复。繁复的花纹交织成一幅幅绚丽的画面,主纹与地纹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威严、神秘而又细致入微的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后母成鼎”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上面是竖着两只直耳,下面有四个圆筒形鼎足,具有浑厚的体量感和雄浑的气势,让人感到神秘和威慑力。这部杰作被誉为“四羊方尊”,其设计之精巧、装饰之繁复,堪称一绝。器身图案华丽而典雅,线条流畅且刚劲有力。边缘饰以细腻的蕉叶纹、三角夔纹与兽面纹,相映成趣。颈部则巧妙地运用夔龙纹与蕉叶纹交织,搭配带状饕餮花纹,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四面正中的位置,两羊相邻,一角之龙的龙首巧妙地探出器表,仿佛欲破空而出。羊的前胸与背上,饰以鳞片状的花纹,两侧再辅以长冠凤纹,更显华美。圈足之上,夔纹婉约而生动,与整体设计相得益彰。整件作品上还巧妙地融入了细小的雷电纹,使其更添神秘与韵味。四角和四方中心的标尺存在着细长的斜坡,遮住合范的陈迹,并改善了边角的枯燥,提高了外型的气派。

  (4)另外,从使用的意义来看,宗教色彩很大,是祭神的时代,商代统治阶级风行酒风,所以酒器的制作种类很多。而且其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且多用三层刻花,层层重叠。

  2.西周青铜器--服从礼制

  周代强调“礼”治,工艺美术的制作和使用都反映着等级制度,所以在装饰上反映出显著的韵律感和秩序感。

  (1)西周早期青铜工艺继承商代的风格特色,凝重典雅,《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铜器,上记载武王伐纣时用的铭文,器身有饕餮纹,造型庄重,具有装饰性。另外《长子口铜簋形觥》在1997年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也是一件代表性器物。觥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皿。该觥盖身呈现圆形,盖首是昂起的龙头,后端上翘尾呈现宽扁形,器中放置半环形钮。盖沿内折、子口;器宽、短流、微束颈、圆鼓腹、圆底、圈足;与龙尾对应的腹部置半环形兽首鉴,下有长方形垂珥;器底内壁和盖内壁均有铭文"长子口"。这觥造型奇特、高浮雕和浅浮雕、圆雕相结合,无地纹,明快疏朗。铭文中"长子口"说明了墓主人身份,对研究长氏和商、周王朝的关系、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神秘的色彩逐渐消退,礼制特色日益鲜明,造型趋向于规矩整齐,装饰趋向于规格简单,有秩序韵律庄重的感觉。除了动物纹饰外,常见的纹饰已经变成了窃曲纹、环带纹等,具有朴实实用的特色。团案组织上采取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连续反复形成一种秩序感。最有特色的是出现长篇铭文,铭文书体优美奔放,内容丰富,书史性质强。“匍”雁形铜盉为西周酒器。1988年在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被发现。整器通体高25.2厘米,流到尾长31.8厘米,体宽17.2厘米,口径14.3厘米,重3550克,容量2125毫升。“匍”雁形铜盉器身呈雁形,圆形器口在背部中央,口外敞,斜方唇设计独特,高领紧密内束,腹腔形状为圆角长方形扁体状,这些特点均清晰可见。雁颈曲而上扬,昂首前视,双目圆睁,扁嘴微张,自然形成益流。雁尾部有一个卷身上扬龙首形手,扁腹下附有四柱形足。器口上有个子口器盖,盖略向上隆起,中部设置了一上粗下细的捉手为盖钮,捉手内饰蜷曲鸟纹,盖缘饰有不分尾的长鸟纹,和站立在雁尾上的一圆雕铜人相连。他紧握器盖上那精致的环形钮,双脚稳健地跨立在横梁之上,而那横梁巧妙地与雁尾上浮雕的牛头饰顶端的环钮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庄重的画面。铜人发型为竖髻,高缩于头顶,发丝细密而整齐,面庞消瘦,五官清秀,上身赤裸,她身着精致细腻的十褶裙,腰部系着一条装饰着连绵菱形纹饰的革带,彰显着独特品味,脚下则是一双简约而不失优雅的浅筒靴。整器造型精巧端庄,美伦美奂。此外代表作有《毛公鼎》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两耳,半球状深腹,腹下为兽蹄状三足,他造型浑厚凝重,纹饰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了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神秘宗教色彩中摆脱出来了,增强了生活气息,开始向生活日用品方向发展。综上:周代的青铜器是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

  3.东周战国青铜器—— 礼崩乐坏                                            

  首先东周时期青铜工艺和商朝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东周时,因为周天子权力减退导致了诸侯争霸、战争连续的局面。但是同时也使社会文化思想百花齐放,工艺水平得到提升。表现“华丽清新”的艺术特点。宗法制度渐渐瓦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使礼乐制度崩溃和道德风气败坏。

  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约束力,社会风气堕落,礼乐活动变得肆意和荒唐,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庄严。

  (1)使用意义:青铜器的应用不再仅是宗教祭器或礼器,而转变成钟鸣鼎食的组合,向生活化、实用化发展。

  (2)装饰纹样:以蟠螭纹最具为代表,还有羽目纹、蟠他纹。青铜器的制作更精美。

  (3)图案组织:东周采用四方连续的上下左右连续的图案。

  (4)制作工艺:采用模印的方式制作装饰花纹,工序省力的同时还更加方便,后期出现了刻划和镶嵌的装饰。

  (5)艺术特点:春秋时期偏繁琐束缚,战国偏清新洒脱。题材上,逐渐摆脱宗教压抑的氛围和礼制,动物纹进一步变为抽象的几何纹。而且变成了战争、宴乐等更加贴近生活的装饰题材。如:《莲鹤方壶》突破了商周以来的精神传统,转变为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格。那怒放的莲花、展翅欲飞的仙鹤,像要冲破商周以来青铜世界的狰狞恐怖、神秘威严,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引向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崭新时代。

  (6)礼崩乐坏的象征:《窃曲纹铜簋》春秋文物,新郑市郑国祭祀遗址窖藏坑出土。簋共出土八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九件列鼎,是郑国国君祭祀社时的礼器,通高22.6厘米,口径20厘米。周代对鼎、簋使用有很严格的等级规范。历史典籍中清晰记载,祭祀或盛宴之际,周王尊享九鼎八簋的尊贵,诸侯则以七鼎六簋为礼,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人则简朴至三鼎二簋。这不仅是餐具的差异,更是地位的象征。若有逾越身份,擅自使用多于自己身份所允的鼎数,则被视为“僭越”,是对礼制的严重冒犯。考古发掘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礼制的实际执行。在西周时期,这一规范被严格遵循,井然有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春秋之后,礼制的约束力逐渐减弱。诸侯擅自使用九鼎,卿大夫逾越至七鼎甚至九鼎,此类现象愈发普遍,成为礼崩乐坏的明证。特别是春秋初期,郑国以其强盛的国力,竟以王室之名号令诸侯,俨然成为一代霸主,更是突显了这一时代的变迁与礼制的沦丧。郑国国君用九鼎八簋已经属于僭越了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表现了这个时侯诸侯并起、王纲解纽的局面,是孔子描述的“礼崩乐坏”现实的物证。

  综上所述,青铜器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朝代的青铜器也受他社会生产发展的工艺技术和政治,经济,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使青铜器特点各自有不同。这也反映了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总的来说商代是庄严神秘,西周是秩序安定,东周是清新华丽的特点。

  商周前半时期的青铜器礼制体现了当时社会文明和礼仪规范,而周朝后期的“礼崩乐坏”则标志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周室的衰落,青铜器制作的过程和使用也随着它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历史现象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久远的影响。

  我们小组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浏览河南省博物馆对商周青铜器大致有了了解之后,对讲解员进行了采访,为我们的调研工作补充更多的材料。之后我们又对场馆内游客进行了采访,结合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后期整合过程中我们又采用了线上问卷的形式广泛采集了人们对于青铜器中蕴含礼制的理解。

  青铜器讲解及调查问卷总结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小组考虑了青铜器博物馆的特点以及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共分为一下十个问题。

  您是否曾经参观过青铜器博物馆?如果是,您对博物馆的整体印象如何?

  您对青铜器有多少了解?(很多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

  您参观青铜器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学术研究、学术教育、休闲娱乐、其他)

  您对青铜器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何看法?

  您认为青铜器博物馆在传播青铜器文化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您希望在青铜器博物馆展览中看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其他)

  您认为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如何?(导览服务、文物解说、展览布置等)

  您对青铜器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是否满意?(布展设计、文物陈列、展览主题等)

  您对博物馆提供的教育活动和参与互动的看法?(讲座、工作坊、手工制作等)

  您对青铜器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有何建议和期待?

  以上问题涉及了参观者的背景信息、对青铜器的了解程度、参观动机、对博物馆展览的评价,以及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建议。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参观者对青铜器博物馆的认知和体验,为博物馆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郑州博物院为例,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共30位参与者),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在30位参与者中,有4人是对青铜器了解很多,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有18人对青铜器有基本的了解,有8人不太了解青铜器。其中参观博物馆的的人们有极大一部分是因为学术教育前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有的很大的发展,人们渐渐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兴趣。大部分的参观者会选择通过导游讲解的方式去了解文物,且对博物馆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

  在参会者中,当我们提到青铜器和“礼乐文明”时,很多参会者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观了青铜博物馆后,他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艺。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形式精美的青铜器,从仪器、乐器到日用品,每一件都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通过铸造、雕刻、打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勇敢。

  此外,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也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布局和生动的文物讲解,参观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青铜器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博物馆还提供互动体验和教育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馆后,与会者对中国古代文明和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青铜器博物馆继续传承和弘扬青铜器文化,让更多的人欣赏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从中汲取智慧,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以西周礼乐制度为例,青铜器的配置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随着周朝的逐渐衰落,宗法制度逐渐瓦解,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导致礼乐的崩溃。虽然我们今天不再按照当时的制度生活,但“礼乐文明”所构建的亲善和谐的等级制度,培养了每个中国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团结意识,产生了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礼在东方,藏礼于器。我们以青铜器为线索,回顾了那段绚丽夺目的历史,通过一件件青铜器,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背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它从来是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我们在不断的交流中发展自身,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观点,我们的文明才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

  调研总结与反思

  本次我们在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所调研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发展起源最早的一批特殊文物,商周青铜礼器的出现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与文明理念以及青铜铸造工艺紧密相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组成重要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高非常丰富历史,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在期间我们调研看了很多不同装饰和形状的青铜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更多的是代表礼文明制度,由此有许多青铜礼器的出现和挖掘,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饪食器,古代皇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拜、征伐和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 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斝、尊、壶、卣、觥、瓿、盉、禁等。,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不仅仅局限在皇室贵族范围之中,青铜器同样是运用于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一些必不可少工具之一,青铜耕具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是青铜比较的珍奇。最典型的是鼎这种青铜器,鼎是青铜文化最为著名的典型代表器物,青铜器也是王权的行使通过神权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实现的表现工具的一种方式,有煮肉食、杀牲祭祀和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等用处,最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则是最高王权的象征,其他祭祀活动用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中的乳钉的形象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青铜器体现的礼乐制度则是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以来中长期存在的、维护好血缘中的宗法的关系和宗法中的等级的制度各方面精神的原则和所拥有言行举止规范总称。西周礼制之中,比较抽象的精神上的原则可分类为“尊尊“亲亲“两个大的方面。其中的“亲亲”原则,就是在要是要求在家族范围内,人人皆要亲其亲,长其长,人人都应按自己的身份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的成员都必须以父亲家长作为家族的中心。这个”尊尊"原则就是在要求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内,尊敬一切应当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尽职尽责的恪守他们自己各自的名分。一切的臣民都应以君主为君臣关系中心。在这种“亲亲”、“尊尊“的两大原则之下,又形成了“忠孝”“节义"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精神规范。西周时期,礼作为一种积极的规范,已具备一些现代法律制度的一种性质和作用,完全具备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特殊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在当时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礼被认为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的一种皇权统治工具,并且是有利于后世子孙的头等大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最为主要的几个青铜礼器的青铜器上面,就可以反应出严格的等级规定。比如,鼎在祭祀、宴飨、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分为五等。周王九个鼎八个簋、而诸侯只允许七个鼎六个簋、卿大夫同样也只能五个鼎四个簋、在士阶层三个鼎二个簋,但随着到了周后期,周室变得衰落,宗法制度慢慢瓦解,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导致礼乐制度处在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和道德风气逐渐变得败坏和腐朽。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原本神圣并且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统治力和约束力,社会风气堕落,礼乐活动变得无序并且肆意荒唐,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威严和本来庄严。

  在调研完商周时期各种青铜器后我们明白了这些器具不仅仅地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上面的需要,也是社会等级制度和身份地位高低的象征,青铜器的独特艺术魅力就体现在青铜器身上的独特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铭文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庄重大气上档次,线条流畅给人感觉舒适,展现出古代人们崇高的审美观。纹饰方面,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云雷纹、夔龙纹等构图严谨,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显示出古代工匠雕刻技术水平十分的高超.铭文则是对古代历史和文字研究的重要资料,如西周的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被誉为“铭文之王”学习到商周礼制文明奠定的传统文化特质和中华民族精神,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德行教化和职业教化,当今社会我们依然保留了一些礼乐制度中合理的部分,比如长幼尊卑有序,对长辈尊重,对父母孝顺,对晚辈要谦让等等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礼制于商周之际的剧烈变革中得以升华,从事鬼敬神到崇德尚礼和敬德保民,中国国人更相信道德的力量。商周时期的文明被我们都称为“礼乐文明”:构建了亲善和睦的等级秩序观,培育出了家国一体情怀,产生了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李雅坤,马艺萍.商周青铜器纹样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4,46(09):81-83.

  [2]陈鹏宇.古文字‘龙’与商周青铜器的龙纹[J].紫禁城,2024(02):74-87.

  [3]喻晓辉.商周青铜器纹饰分析[J].文化产业,2023(01):67-69.

  [4]张昌平.我心目中的好图录——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J].南方文物,2022(03):232-237.

  [5]曹斌.青铜觯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和礼制文化研究  绪论[100]//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青铜觯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和礼制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15.

  [6]曹斌. 青铜觯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和礼制文化研究  第二章  青铜觯的定名和器用[100]//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青铜觯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和礼制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