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刘延东: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携手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

2015-09-06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携手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

——在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5年08月25日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延东

(2015年8月23日,山东济南)

尊敬的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主席,

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

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的出生地就在距离我们会场不到150公里的古城曲阜。今天,来自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泉城济南,参加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创办于1900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长期致力于促进各国历史学家的学术交往,是当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国际盛会之一。115年来,大会首次走进亚洲、在中国举办,在国际历史科学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相信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注重历史研究的大国。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史籍,成书于2100多年前的《史记》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此后,历朝历代都组织编写前朝史,《二十四史》的编纂延续了2000年,史学领域名家辈出,流传下来的典籍浩如烟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努力探索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是现实之源,要了解当代的中国,就必须了解历史的中国。本次大会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作为首要议题,体现了国际历史学会、全球历史学家对中国的重视。如果说,全球视野是认识中国的空间坐标,历史视角就是认识中国的时间坐标。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斗史。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革故鼎新、敢为天下先。中国古代先贤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工业革命前,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民以勤劳务实、筚路蓝缕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带动了世界科技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正因如此,古老的中华文明虽历经风雨沧桑,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讲信修睦、追求和平的发展史。中国人自古推崇“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600多年前,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远涉重洋,留下了和平与友谊的历史佳话。近代的中国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经历了深重苦难的中国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宝贵。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全人类的正义力量并肩作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1931年至1945年长达14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多达3500万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书写了争取独立自由、捍卫正义和平的英雄史诗。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兼容并蓄、互学互鉴的交流史。中华文明是多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崇尚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的民族文化认同,向来有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胸襟。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横跨亚欧、纵贯海陆、沟通南北,商贸往来互惠互利,文化典籍互相传播,风土人情互鉴交融,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文篇章。千百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外来文明的优长不断被中华文化所吸纳,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人文交流的长河奔流不息,包容互鉴的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不同文明各展异彩、共同繁荣。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5000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史,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也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制度选择和发展道路。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1978年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与1978年相比,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03倍,6亿多人摆脱贫困,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5岁。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排在世界80位左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要使13亿人进入现代化,我们还需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发展的中国。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矛盾也十分突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始终是中国政府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最重要任务。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民生事业摆在优先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推动经济在中高速增长中迈向中高端水平。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的中国。我们坚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性调整,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简政放权,先后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投资创业门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繁荣稳定,将给许多国家带来更多机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透明、公平、规范、可预期。我们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逐步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继承了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知古方能鉴今。当今时代,人类同住地球村,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符合历史发展大势,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几点倡议:

第一,坚持平等对话,加强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敬畏历史,是每个人应当坚持的正确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历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了国别和民族的藩篱,越来越注重全球视角和整体思维。我们应站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高度,相互借鉴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深入理解彼此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关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与理论指引。